八煙救世米,這是「蝦米蛙龜」?

八煙救世米,這是「蝦米蛙龜」(啥米碗糕)?

救世米,其實就是「米」,記錄著一個重拾先民順應自然的智慧,回歸天人合一生命本質的過程。

「近近的水田,一坵坵相連,遠遠介山崗,一層又一層,影子映到田中央,遠山像在我面前。山與田~」這是歌手謝宇威演唱客家歌謠「山與田」的內容,用來形容八煙之美,十分貼切。

「八煙」是位於新北市金山區陽金公路旁的聚落,座落於大屯山往北綿延的山麓,屬於陽明山國家公園的範圍,隔著磺溪與七星山相望,是北台灣典型的水梯田聚落,非常秀麗,已有上百年的歷史。


(圖:台灣生態工法基金會提供)

熱愛自然的台灣生態工法基金會董事長賀陳旦,每次帶朋友拜訪八煙聚落,總會介紹這個聚落與山水之間有個迷人的故事─砌石、浮圳與水梯田。

早年,先民們順應大屯山的形勢,在此開闢了連綿的水梯田,並採集當地經過火山焠煉出節理平整的安山石,建造出冬暖夏涼的石頭屋及灌溉梯田的圳溝。

當地居民蔡文照說,由於水圳的灌溉水源引自大屯山系的地下水脈,即使夏日炎炎,水溫始終維持著攝氏17度左右,非常涼爽。加上水質清澈,在日治時代,八煙米曾經進貢給日本天皇呢。

除了這段輝煌歷史,賀陳旦也不忘提及八煙水梯田裡豐富的「濕地生態」,能看到台北難得一見的青蛙、螢火蟲、蜻蜓等小動物。因此,八煙聚落廣闊的梯田、石砌老屋與古圳,不但與周遭的大屯山系自然融合,更是珍貴的文化資產。

台大城鄉所教授劉可強就曾應賀陳旦之邀,來看一個聽聞「沒落,卻又很美」的地方。劉可強只走了一回,就被八煙美麗的地景感動,不禁脫口說出:「八煙的景色很『細緻』」。

劉可強感動地說,八煙的房舍、農地和自然連結度高,田埂上長滿青苔,田中大石頭沒被移走,各類植物受到陽明山北麓的濕氣和山泉孕育,「看起來就是比較綠。」


↑八煙的砌石呈現同心圓式的排列,時間越久,結合得越緊密,可說是生態工法的最佳典範。(圖:台灣生態工法基金會提供)

只是和大部分台灣農村一樣,八煙也面臨了人口外流,人口老化的問題。稻作生產價格越來越差,再加上農會的推廣,原本種植水稻與茭白筍的農民,紛紛轉作甘藷等旱作,加速水梯田的陸化。

也由於年輕人外流,先人流傳的砌石工藝與生態智慧,已面臨傳承的斷層。傳統石砌的古圳被便利卻醜陋的水泥或塑膠水管取代,圳溝也缺乏定期檢修而毀壞,可運用的水源少了大半。

水梯田的變貌,不只代表熟悉傳統技藝的人才出現斷層,也代表一種人與自然共生的農田生態系瓦解。

「過去我們只把水田當成農業生產基地,卻忽略水田其實是人工濕地的一種,具有生態保育、人文與地景價值,」農委會林務局保育組技正林華慶說道。

林華慶十多年前在台北市立動物園擔任動物組長時,曾在台北縣三芝鄉老農楊文石的蓮花田推動復育瀕臨絕種的台北赤蛙。他發現水梯田因為介於森林生態系與濕地生態系之間,不但扮演著重要的緩衝功能,生態多樣性更豐富,而且在水梯田生活的各種大小動物,已經發展出適應人類耕作活動的生存能力。

此外,先民順應著丘陵地形起伏所闢建的水梯田,與自然環境的相容性很高,不但有很好的水土保持功能,耕作時田區長時間湛水,更成為涵養地下水的最佳途徑。根據研究,水田可以調節微氣候,每公頃水稻田每日平均可吸收二氧化碳700公斤,相當於3,200輛2000 C.C.中型房車在市區行駛一公里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足見水田有很好的減碳效果。

林華慶擔憂說道,台灣水梯田因休耕政策造成陸化,面積越來越少,加以農藥使用過量,導致仰賴水梯田生存的動植物,也面臨棲地消失的危機。過去常見的黃緣螢等水生昆蟲數量急遽減少,台灣的三種保育類水蛇:鉛色水蛇、唐水蛇、赤腹油蛇也岌岌可危,台北赤蛙、虎皮蛙族群,現在野外很難見到了。


↑八煙水梯田配合鴨間稻農法去除福壽螺及害蟲 ,青蛙的增加也引來更多的蛇類,今年3月也發現穿山甲的蹤跡,以及數量急遽增加的長腳赤蛙 。(圖:林務局提供)

為了從制度上解決水梯田消失的危機,林華慶特別委請學界蒐集與研究日本保育水梯田的情形。他說,日本也面臨水梯田消失的危機,因此有識之士不但在制度上鼓吹立法保育水梯田,要求政府提供經費補助維持水梯田的運作,部分民眾與藝文人士也組成保育水梯田的市民團體,舉辦學術研究、座談、參訪與藝文活動。

參考日本經驗,八煙的救世米,成為林務局與台灣生態工法基金會、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合作,推動台灣水梯田復興運動的起點之一。林華慶擬訂試辦生態勞務補貼的構想,補助農民恢復栽種有機稻作,同時恢復以傳統工法製作的水圳,達成農業生產、自然生態與人文景觀三贏的局面。

受到2009年金融風暴的影響,老家位於八煙聚落的蔡文照,因為景氣急凍被迫放無薪假。返家待業的期間,恰巧遇上台灣生態工法基金會進駐八煙聚落推動水梯田的復興運動。參與了幾次的說明會,中生代的蔡文照不僅成為八煙老人家與基金會間推動水梯田復舊的橋梁,更全力協助修復聚落中早已傾頹的浮圳。這可能是台灣目前唯一僅存尚可使用的古法石砌浮圳。


↑蔡文照是推動八煙水梯田復興運動的功臣之一。

2010年8月14日,林務局與台灣生態工法基金會在八煙聚落舉行了浮圳通水典禮,復舊的水梯田裡,已吸引無數動植物「進駐」。白鷺鷥駐足田埂上端詳水中「生態」,足見陸化的梯田經過復舊後,已重現生機。

除此之外,台灣生態工法基金會也租用農地 5.5 分的面積,與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合作,引進品種為台南13號的稻米栽種。除了稻米之外,也種植香水蓮花,並鼓勵家庭與企業認養農地,參與八煙聚落的農夫體驗、農民市集與人文生態導覽,支持在地農民。

43年次的蔡文照回憶,八煙的稻米一年只種一期,因為第二期的時間氣候太冷,較不適合種植。但這裡的水圳因為都是用砌石構成,中間有許多孔隙可以讓植物生長,也讓小動物棲身,生態非常豐富。可惜民國六、七十年代農民紛紛改種園藝植物,再加上八煙被劃入陽明山國家公園的範圍後,發展受限,政府也不聞不問,年輕人沒有工作機會,紛紛外流。

他說,睽違25年,這次的水梯田復興運動,對八煙的意義非常深遠。

為了讓八煙黃金梯田米重現江湖,老農夫決定秉持環境友善的古法農業,一切耕作都盡量遵照傳統的方式。由於梯田耕作面積與農路狹小,無法機械化耕作,從插秧到收割晒榖,完全以人工彎腰的方式插秧與收割。


↑除了用手工彎腰插秧,還讓收藏二十多年的手工脫粒機重現天日。(圖:林務局提供)

稻穀也是用日曬的方式,讓米飯吃起來有太陽的風味,讓復興運動邁入第三年的八煙水梯田,充滿了稻香與收穫的歡笑,更因為不施用農藥與化肥,讓八煙今年的生態更加豐富,田裡的「蝦米蛙龜」得以生生不息。

八煙計畫是政府公部門首次以水梯田為主題,進行濕地生態復育,並結合民間力量與社區居民同步推動產業復甦與文化史蹟復原。這個剛萌芽的種子,為台灣的農村發展與生態保育,帶來新的方向與希望。



↑八煙救世米,來自與自然共好的八煙水梯田

推薦參考

八煙聚落水梯田生態復舊與產業復甦研究計畫

八煙聚落 101年度有機農地認養募集

水梯田濕地生態保存及復育補貼政策之研究

【八煙有米樂2011】台灣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

客家歌謠─山與田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