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2013年日本「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已於7月20日正式開幕,台灣團隊這次也參與盛會,透過藝術與食物與日本居民交流。以下為記者在日本現場進行的系列報導。
───────────────────────────────────────────────────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正如火如荼展開,福武之家及亞洲廚房也漸上軌道,很難想像,如此龐雜繁複的計畫,竟只有7個正式的工作人員!福武集團從籌劃開始,就貫徹「社區參與」的理念,由當地居民協助藝術家創作、經營餐館;遠道而來的藝術家也非客人,搬梯子、煮飯,樣樣自己來,間接滲入了當地人的生活。這種對社區由下而上、由內而外的重新認識及參與,或許才是這場藝術祭最美麗的成果。
在地食材、在地參與的社區餐廳
在瀨戶內國際藝術祭中,福武之家被定位為「亞洲藝術交流平台」(Asian Art Platform),除了藝術作品的交流,「廚藝」也是另一重頭戲。亞洲及澳洲七國帶來具有地方特色的料理,透過工作坊傳授給當地居民,藝術祭期間,這些「出師」的居民自己經營「亞洲廚房」,福武集團再利用這筆收益支持社區活化,讓社區財源可以自給自足。
說到料理,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拿手絕活,韓國帶來傳統的韓式燒肉及煎餅,印尼有著名的綠咖哩,澳洲則是豪邁的BBQ,代表台灣的上下游料理研究員郭美如也不落人後,端上台灣傳統的滷肉飯、麵線煎、粉粿、米苔目等,為了讓社區居民可以長久經營下去,郭美如還特地選購當地就有的食材,例如用小豆島盛產的素麵做成麵線煎,「台灣和日本口味本就相近,甚至有許多是日本傳下來的美食,透過這個機會,可以將媽媽教我的料理和這些日本媽媽交流。」
企業於初期出資經營,培力居民接手管理
開心的工作坊落幕後,媽媽們的挑戰才要開始,23日開幕由印尼綠咖哩打頭陣,第一次經營餐廳的社區居民,看來有些慌亂,煮飯時間沒有拿捏好讓顧客等了一陣子,「第一天有點手忙腳亂,不過大致上ok啦!」
亞洲廚房負責人、北川富朗事務所員工熊谷靖成解釋,亞洲廚房由福武集團出資,聘請5~15位社區居民幫忙,主要是當地自治會成員,類似台灣的社區發展協會,每天限量供應100份餐點,除了異國料理,還可以選擇日式的福田套餐,品嚐由海鮮、醋飯組合成的傳統押壽司,顧客的味蕾將決定每個國家的料理可以存活多久。
雖說是亞洲廚房,但配菜仍處處融入當地特色,例如傳統的豆醬小黃瓜、南蠻漬、麵線等,這種使用在地食材、由社區居民一起經營的模式,也可見於豊島的島廚房,但是為免居民負擔太重,福田亞洲廚房初期還是由熊谷靖成決定菜單、規劃大方向。
藝術祭結束後,亞洲廚房仍會繼續營業,不過熊谷靖成坦言,現在只求損益平衡就好。他即將在8月份離開小豆島,但福武集團仍留下一位料理長支援村民,「這是一個開始,最終目標是讓當地居民可以接手管理。」
沒有客人,每個人都是工作夥伴
有趣的是,廚房中除了社區媽媽揮汗做菜的身影,還不時可以見到熊谷靖成綁著黃色頭巾,忙碌地穿梭在廚房和用餐區,一下幫忙結帳,一下成為收盤子的小弟,完全沒有身為負責人的架子,從他身上可以看到整個藝術祭的縮影。
對福武集團來說,計劃裡的藝術家沒有誰是真正的「客人」,只要參與計劃,就是工作夥伴,相對於許多展覽將藝術家奉為座上賓,來到福田的藝術家必須自己到街上找食物吃、運用小學裡僅有的工具佈置展場、參與開幕酒會還要自己出錢搭公車……,甚至連部分的工作經費都要自己籌款,雖有藝術家不適應,但此次台灣團隊的策展人、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秘書長丘如華認為,這樣的做法正符合福武集團最初的概念—藝術「平台」,每個人都是工作夥伴,透過共同參與互相交流。
從這個角度出發,或許就能理解,福武之家何以只需要七名正職人力。「地域與居民才是他們真正看重、長期經營的的對象,藝術是手段,藝術家是工作夥伴而非遠來是客。各個團隊用不同方式跟居民接觸互動,在無形中建立了信任與情感。而福武與北川的團隊則用最精簡的人力與效能推波助瀾,把網絡架構好,一切就發生了。」以「布輪海」參與本次福武之家計劃的台灣藝術家楊偉林,精準地道出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的精神。
整合資源,才能達到最大的效益
美中不足的是,由於怕過度擾動當地生活,福武集團不敢一下子動員太多居民,讓藝術家面臨人力不足的窘境。楊偉林就表示,在教室懸掛4千多片布輪是個極為浩大的工程,本以為當地民眾可以互動協助,到了現場才發現全都要自己來,一度擔心無法如期完工,幸好朋友緊急來幫忙才解決這個難題,她半開玩笑地說:「早知道裝2千片就好了。」
雖然因為人力吃緊,主辦單位經常到最後一刻才公佈行程,不過楊偉林也發現,許多看似慌亂的處理,實際上早有規劃,例如新加坡、香港團隊在六月就找來當地居民共同創作,台灣、澳洲團隊則用工作坊形式和居民互動,從這些小細節可以看出日本人細緻的做事態度。
郭美如則點出台日做事方法的差異:台灣經常以預算框架對事情的想像,日本則是制定目標後,想辦法整合有限的資源,達到最大效益。她認為,台灣對於資源的想像大部份停留在金錢,但資源不只錢,還有空間、外來或當地的志工、社區協會等,福武之家就是最好的示範。
雖然台灣無法像瀨戶內藝術祭,用響亮的名氣吸引國際藝術家,但其精神和做事方法卻值得主事者學習。「沒有閒置的人力,沒有浪費的食物,沒有誇下的海口,沒有作秀的長官。」楊偉林對瀨戶內藝術祭的感嘆,就是台灣最該借鏡之處。(系列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