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秀明自然農法農夫來台 分享農人心意

「對農人來說,離開自己的農田,比離開家人還困難,能邀請日本自然農法前輩來台,機會很難得!」昨晚( 1/23)在天母秀明自然農法市集,秀明自然農法協會理事長陳惠雯對著近四十位關心農法的聽眾說。

這場座談是由在台長期推動秀明農法的陳惠雯所規劃,她一手環抱小女兒,一手拿麥克風,擔任現場口譯,翻譯日本農夫的經驗分享。

源自日本的秀明自然農法,是由岡田茂吉在1930年代提出不用農藥、不施肥料、連續施作同樣作物的耕作方法。而這場座談邀請四位來自日本的秀明生產者,沒有談太多耕作的技術面,主要分享他們從事秀明農法的內在旅程與心境轉折。

投身秀明農法 感受到爽快與喜悅

來自長野縣松本市的玉木健一,有六年秀明農法種植經驗,種三分地,包括稻米、大豆、西瓜、番茄、青花菜等作物。他由慣行農法轉為自然農法的原因,是因為太太生病了,因此促使他改做秀明農法,他以前做慣行農法,覺得做農是在勞動,一心想追求效率,但是轉做秀明農法後,放慢了腳步,雖然做農活仍然會累,但是「有種爽快感」。

來自靜岡縣濱松市的菊谷小姐,雖然只有兩年秀明農法經驗,但是她可是自然農法食物的資深消費者。菊谷小姐接觸自然農法的開端,是因為健康因素,她從小就有異位性皮膚炎、氣喘,長年吃藥,病情嚴重時每天跑醫院急診,這種狀況促使她接觸自然農法,長期只吃自然農法的食物。

這十年來,菊谷小姐的皮膚炎跟氣喘的狀況大幅改善,不需依靠藥物,體力也大幅提升,可以在田裡務農一整天。她說:「我從天天跑醫院到能務農一整天,對我來說,秀明農法不只是提供安全、安心的食物,還更是奇蹟般的農法!」這兩年菊谷小姐種的米,獲得不少消費者的好評,「 消費者的好評就是農人最大的喜悅!」

從事自然農法的初心 就是心與心的交流

來自岩手縣盛岡市的高橋好德,有著二十一年秀明農法種植經驗。他的農場有三位工作伙伴,種植面積十甲,除了蕎麥、大豆、小麥、稻米等作物,還製作醬油、蕎麥麵、納豆、果醬等加工品。

有著豐富自然農法經驗的高橋先生,並不是農家出身,從農前是一般公司職員,他說:「剛開始從事自然農法時,我的農業技術可以說是零,但我就是想投入。」

促使他決意投入的原因很簡單,就是一碗粥。二十多年前,高橋先生一位朋友的小嬰兒,有嚴重過敏,無法吃母乳,每吃必吐,但是吃自然農法種的米做成的粥,從沒吐過,就靠著這粥的營養長大,而且越來越健康。高橋說:「 這經驗讓我體會食物實在太重要了,因此我決定投身自然農法。」

從事秀明農法前,高橋先生在香煙公司工作二十多年,他形容在辦公室裡頭工作,根本不知道大自然的天氣陰晴或白晝,「可是我從事農業後,雖然也會累,但是覺得世界無比開闊,可以感受天地與大自然,生活變得很有樂趣。」

高橋先生說他以前看電視裡原住民對作物唱歌的畫面,覺得他們很奇怪,但是當他實際從農後,卻發現自己也在做類似的事。他說:「我把稻米種子放在神壇前,希望種子獲得祝福。」

1536634_806426019373170_1604644074_n (1)
近四十位民眾參加這場日本自然農法農夫的經驗分享,主辦單位提供高橋好德先生的蕎麥茶,及苗栗灣寶洪箱大姊的地瓜,成了一場人與人、作物與作物間的台日交流。 拍攝/楊鎮宇

農業對高橋先生來說,不只是生產作物,還是心與心的交流。他的作物不在市場販售,而是賣給熟客、朋友,「我與他們的關係,因為作物而串連,彼此心意也因此而交流。」

為了穩定生計,高橋先生不斷擴大種植面積,不過最近他發現,他當初從農時常有與大自然一體的感受變少了,所以他正在思考如何改變農場經營型態,「把初心找回來」。

投身秀明農法二十一年來,高橋先生遇到無數生產技術的困難以及生計的壓力,不過他說:「我觀察現在世界的局勢,深深覺得我走在對的道路上,我非常滿足我現在的生活。」

配合自然的節奏,總會開出好結果

來自名古屋的川村則雄,在一點五甲的農地上,種稻米跟蔬菜。他投身秀民農法前,做了三十年的建築相關工作,因為想降低物欲、好好生活,而決定務農。不過他在一開始,也遭遇不少困難,第一年種蘿蔔,收成時每個蘿蔔只有拳頭般大小,讓他覺得很對不起那些種子,不過這也更加深他的信念:「秀明農法只用草葉堆肥,不做過多干預,不怕花較長的時間,配合自然的節奏,總會開出好結果。」

川村先生說:「長得比較漂亮的作物,多半是人插手過多後的結果,但是我種的菜,雖然個頭不大,但是味道非常好。」曾有客人早上買他的菜,中午煮來吃,覺得太好吃,當天下午又跑去買一次。

當初川村先生懷著「慢活」的心情投身秀民農法,如今他更確信,人類必須降低物欲,重新思考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係,他感慨地說:「日本在二戰後很貧困,如今物質生活很充沛了,但是人們不見得幸福,而且人與人之間感謝的心意似乎也變少了。 自然農法是改變人類生活型態的方式,請務必一試。」

10204_806425502706555_816273648_n
川村則雄說他第一年從事自然農法時,種出的蘿蔔只有拳頭般大小,讓他覺得很對不起那些珍貴的種子。 拍攝/楊鎮宇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