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所與河海共生的流域學校— 台南社大台江分校學習紀事

台江從過去的內海,經過曾文溪與鹽水溪夾帶泥沙緩緩堆砌,經過四百年而成今日的安南區。走到台江才知何謂「滄海桑田」。這是一篇紀錄台南社大台江分校把台江流域當成學校,深耕台江文化的努力。

滄海桑田—台江隨想

台灣的社區大學運動走過16年,從面向都市走向農村,從農村紮根鄉土,開拓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深耕文化運動,為的是把握先民適應環境而發展出的的地方生活特色延續下去,社區大學運動者開始了以保存在地風土知識,與紀錄地方人文生活特色的「地方學」運動。

在台南市安南區,這裡是鄭成功率軍登陸台灣時所稱的「大員」,在這裡明鄭王朝擊敗荷蘭人進而統治全台,讓台灣首次走上中國歷史舞台的重要歷史地區,過去也是過去的台江內海,在這裡有台灣四百年史的起源。

如果歷史是一個民族的記憶,那麼台灣人的歷史就應該要從台江開始說起。而這段歷史,不可避免的面對明鄭時期的大航海時代,而台江則想必就是這一場歷史時代劇的舞台中心。

在台江可以讀自然與人文的歷史,台灣的歷史也是河海的歷史。站在堤防,你仍然可以看到近百年的活歷史仍然緩緩前行,那是八田與一開鑿的嘉南大圳,在今天依舊在台江接上大海,流向黑水溝,又奔流回到八田的故鄉。

問路要如何搭乘公車前往台江,才知道人家喚台江叫「海尾」,意思或許是海的盡頭,城市邊緣。現今的台江,也許給很多人的印象就是台南核心市區邊緣的漁村地區。但是對於台江分校的師生而言,台江是所有故事的起點,塭仔代表的養殖漁業跟河岸灘地,是每個台江人的記憶,也是維繫台江人認同根源所在。

從「大廟興學」到「流域學校」

???????????????????????????????
(台江流域學校的推手–台南社大台江分校執行長吳茂成)

吳茂成執行長則是打造台江水鄉再造夢想的共同執筆人之一。台江分校以海尾朝皇宮為台江的故鄉學習運動,以「大廟興學」為口號與策略,藉由地方上傳統庄頭廟認同與網絡,發起一場台江在地新生活文化的學習運動。

近年起,台江分校又再度以台江與水緊密相關的流域生活文化為核心,邀集台江河川流域內的國高中小學、大廟社區,培育河川文化、環境教育與公民參與河川治理的人才,組織一個新的平台稱之為「台江流域學校」。

 

吳茂成執行長解釋,台江流域學校有四個重點,一、是以社大分校為發動機,串連出國中小的河川環境社群;二、配合教師培訓,研發出具有在地性的知識課程。第三是結合大廟、社區、培育山海圳綠道志工群,舉行河川會議、搭設台江河川治理的參與管道,建立「公私協力治理」的平台。最後一項工作則是舉辦「河川NGO智庫會議」,聯合高等教育機構與在地中小學、社大等環境生態專家,建構台江的「流域知識庫」。

IMG_6169 茂成
(吳茂成解釋流域學校的概念)

守護故鄉:小台江、引水人、生態達人

台江分校的流域社群網絡當中,還有一支很特別的隊伍小台江—以台江地區青少年為主的少年隊伍,每個月都有巡守活動,讓在地的青少年在鐵馬騎行的樂趣當中認識鄉土守護流域環境。每年的六七月更會舉辦青春夜行活動。

藉由鄉土行腳,考驗青少年的耐性與毅力,同時也成為了這群孩子們另類的成年禮,為孩子留下成長歲月裡,珍貴的童年與鄉土回憶。

IMG_6101

「從小培養起對社區事務的參與,大概是這些孩子一輩子也忘不了家鄉經驗一部分吧?」筆者暗忖。

高毓瑩老師是小台江隊員的家長,也是嘉南醫藥大學的教授,專長於檢驗科學,從小台江的引水人—取意為引導者、陪伴者,高毓瑩是家長,從此也成為台江分校的教師,為深耕台江、守護流域貢獻專長。

IMG_6033高毓瑩既是老師也是家長更是流域學校的志工

(高毓瑩老師既是老師、也是家長,更是流域學校的熱心志工!)

6月8日在海尾朝皇宮的台江分校校本部舉辦一場「培力工作坊」,為台江的教師、社區志工、巡守隊員一同認識河川流域環境問題。高毓瑩老師為在地的教師、家長、社區志工培訓基礎的河川水質檢測能力。中午,高毓瑩與生態達人莊孟憲帶著將近三十位伙伴到鹽水溪的高灘地進行培訓。

莊孟憲是台南社大環境學程的召集人,這一天中午,他負責帶領大家到高灘地上認識土泥,教大家用簡易目測底泥土質的辨識方法。他身旁兩個十歲上下的寶貝兒子則充當助教,踩著雨鞋拎著水桶,熟門熟路地在紅樹林灘地裡面鑽進鑽出,忙著幫老爸找出各種台江的本土招潮蟹。

IMG_6076莊孟憲解說

IMG_6050莊孟憲寶貝

(莊孟憲老師與他的兩個寶貝助手)

課程結束,把招潮蟹送回灘地後,莊孟憲老師騎摩托車帶著兩個寶貝兒子揮手離去。對這群台江子弟而言,守護環境,不需要高端科技跟一身專業與裝備,守護環境就跟出門買菜、接送小孩上學一如平常。

我指著北方另一條溪口問,那是曾文溪?…再問鹿耳門方向那是不是那?面對我這個外地客怪裡怪氣的問題,吳茂成爽快的說:「你初初來到台江,在這個溼地內你不容易搞清楚方向。來!我帶你走一圈,你就會知道方向了。」

「來喔!大家一起去繞一下四草湖,再回去大廟。」

吳茂成隨即吆喝大家繞行到四草湖。坦白說,即便繞了台江一大圈,作為一個台北來的外地客,仍然分辨不清楚哪裡是國家公園?哪裡是鹽水溪?哪裡是嘉南大圳?更不清楚到底曾文溪現在在哪個方位?

但是我很清楚感受到,這種環境與歷程培養出來的志工,不是普通的志工,他們有極強的台江認同感與流域知識,彼此之間隨著共同生活與陪伴成長,形成高度的社區共同體意識。這跟一般社區巡守隊不同。他們是獨一無二的,跟著流域風土與地方社會而相伴形成,只屬於台江的流域社區環境保護團隊。

翁育民老師:走讀社區該教什麼?

翁育民是在地長安國小的老師,學校師生的參與也是吳茂成規劃流域社群的重要組成部份,工作坊下午由他分享以學校為基地的教案課程設計。翁老師問:在以河流漫布的台江地區,帶學童騎單車走讀社區該教什麼?

IMG_6129翁育民老師帶大家討論社區走讀應該要教什麼

(翁育民老師拋出問題:台江的學校有責任要帶孩子學習台江流域跟人文風土。)

從上路前的交通安全、認識單車開始;從騎行當中體會一種慢行節能的生活態度與生活美學。當學童在堤防上看到一個拉二胡的老人,學童自動停下來,在夕陽下跟老人一起共享這個屬於台江的閒暇與古早音樂情趣。

教大家在熟悉的台江魚塭地景當中,認識地方的特產特色;教學生從台江由海到河的變遷當中,體會滄海桑田的自然演化。在嘉南大圳的水利設施當中,教學童飲水思源與感恩前人。在水岸旁邊學會環境保護、學會台江人對水的特殊感情。這種人與水的共生、自然環境與歷史變遷的並存、人與故鄉的情感自然而然融合構成台江地方的整體生活。

IMG_6153老師家長社區志工一起來討論流域學校該如何設計課程

(老師、家長與社區志工一起討論如何設計出台江流域學校的教案課程)

IMG_6158大家一起來討論流域學校的教案設計

(大家一起動手設計,流域學校該教會孩子台江的流域文化。)

熱愛台江流域風土的台江人

叫人感動的是,在台南古都旁邊的漁村河岸,有這麼多故事跟熱愛鄉土的人們,也許在台17線上開車幾分鐘一不小心就錯過了。台江流域包含著這麼多的風土特色、故鄉魅力、台江人熱愛鄉土的溫度讓人印象感動。

在我看來,台江透過「流域學校」構想串連出學校與社區組織是一種創新的社區運動。流域學校不同於一般的河川巡守志工,而是一種與生活無縫接軌的自然融合,在生活、生態、文史與河川治理等公共議題當中,去展現一種新的可能,守護台江流域為在地生活的自然延伸,真正與河海共生的社區大學。

IMG_6112  台江流域學習大合照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