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地保護與農村發展的南北對話–第11屆農村願景會議

由高雄旗美社大、台南新化、北門社大共同主辦,23,24兩日在高雄美濃廣善堂舉辦十一屆農村願景會議,圍繞著農地利用困境探討現階段農村發展的課題,邀集宜蘭守護宜蘭工作坊、農政官員與環保組織、社區團體各界進行探討。

新化社大主任郭昭男提到,南部社區大學農村工作者共同感受到一種農村發展處境的惡化,包括水資源開發、南科發展一步一步擴張、農業區違規工廠的就地合法化,正在壓迫農用土地面積,越來越多農地有轉移他用的壓力,為回應農地與農村發展課題,三所社大邀集各界就農地利用問題發表看法。

環境資訊中心提供/ 特約記者廖靜蕙拍攝環境資訊中心提供/ 特約記者廖靜蕙拍攝

徐世榮:七十年農地政策是棄守農業

徐世榮專題演講回顧七十年來的農地政策,農政單位完全處於被動配合工業、經濟政策的棄守農業過程,造成台灣農地防線一步步敗退。

_MG_0050

國府接收日殖台灣初期複製殖民經濟掠奪體制,將12萬公頃優良土地移交台糖公司,埋下政商金權介入、濫用台糖農地的問題根源。

60年代美援會時期,農地政策為了配合美援會建議開發工業區、加工出口區等,肇生「農工爭地」的起始。70年代起在退出聯合國開始鞏固糧食自給,並引入「土地分區管制」規則,直到80年代末工商發展與城市擴張,朝向「開發許可制」。

90年代農發條例修法農舍鬆綁導致土地管制失去功能,特別是在政治轉型的民主化時期,農地變更權力下放地方,由於派系坐擁選舉時的關鍵影響力,土地變更的龐大利益遂成為「攏絡派系」手段,土地利益與金權政治盤根錯節。

現由於地方政府財政困難導致浮濫徵收、變更農地,嚴重破壞立法精神與運作原則,徐世榮對農地未來持悲觀看法,認為中央農政單位到地方政府處於消極執法,未來國土計畫體系通過之後未必能夠緩解農地轉移變更的嚴峻現況。

農夫曾啟尚:豪華農舍衝擊生活文化,造成農村存在價值的扭曲

美濃農民曾啟尚以耕作者立場呼籲:農地政策是不合理的!不但不利農業發展,更衝擊農村的生活價值觀!

美濃平原擁有極優越的耕作條件,但是現階段成為農地炒作的天堂,豪華農舍給農村帶來的問題在糧食生產、生態、水源問題都還是其次,最嚴重的是對農村生活文化的衝擊。

_MG_0076

以他的觀察「投機買賣農地」,九成以上的農地轉賣給外地投資客,農舍變豪宅,已經使農村的發展已經嚴重受到扭曲,農地轉作他用的強大壓力炒作的價格導致農民不可能再以農業收入購買農地,所以農民不可能擴大經營規模,連租用都有困難。

農村人普遍心態是:「如果我的子弟不願意再耕作使用,賣掉好價錢也是應該的!!」但是曾啟尚認為耕作的農地可以持續耕作幾十年,賣地只有一次性收入「農民不可能靠賣地維生」。

父祖輩數代人的勞動累積,才能留下農地養活世人,農村家族還是有人需要這塊土地耕作。耕作的話可以耕作幾十年。但是農民不可能賣地維生,賣掉土地只有一次而已

宜蘭縣農業處處長楊文全:新農村要讓人重新成為人的場域

楊文全出身台大城鄉所長期關注網路時代的區域產業發展,如今即將卸任宜蘭農業處處長一職,楊指出農地與農業發展的困境在於台灣自綠色革命以來大量使用石油化學的「工業化農業」,導致生產力已經走到一種極限,而近年的小農或青年歸農運動是一種民間自主的互助合作產銷運動,它可能無法取代主流農業,卻可以為農村提出新的農業觀點並注入新的價值。

 

_MG_0188

(楊文全說:資本主義工業化的生產方式把現代人逼到了一個極限,而新農村運動就是讓人重新回到一個人生活的場域。)

新農業發展的契機主要是伴隨著網路時代改寫經濟規則,從生產者供給方轉向到消費者需求端,現在農村雖然仍以傳統農業為主,但是隨著小農透過網路力量聚集消費者社群,仍可以提出一部分的空間。

楊文全提到宜蘭同時也在推動主打農藥零檢出的「宜蘭嚴選」品牌,他認為農業處還是要照顧到一般慣行的農民,他認為小農的價值跟一般的工業化農業,仍然有市場區隔,必須同時照顧到慣行農民。

隨著宜蘭青年歸農者投入越來越多,他發現小農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呈現農村的多元價值。這個是工業化農業所沒有的,現在工業化農業就剩下賺錢,甚至不顧食安。傳統農民很會種植但是對於整個農村的價值,某個方面是自我否定,新的農民對整個社會的新個優勢,在於它有各式各樣的能量去呈現農村的價值,

農舍的利益過於龐大 推動農會修法仍然缺乏社會共識

面對會議人士提問聚焦在農舍修法問題,楊文全將辭去宜蘭縣農業處處長一職。楊文全回顧當時上任確實是有受命要解決蘭陽平原的農舍問題,公民團體要求解決農舍問題其實縣長也支持,但是最關鍵的問題在於「議會裡面支持的力量不夠」、「推行過程仍然缺乏社會共識」,但是他也認為「公民社會的力量雖然小,可是關鍵少數的力量仍然有發揮出來」。

_MG_0102

2014年三月透過水利會改選,「守護宜蘭工作坊」從農舍影響灌排系統的問題出發,縣政府不斷的受到公民團體的壓力去執行修法。法律層面涉及9/10農地有無完整農用、1/10農舍建照核發、農民資格認定問題。其實涉及到地政、建設、農業這三個局處。但是議會抵制、地方農會的反彈已經把縣政府團團包圍。

楊文全坦承,當時他受命要解決農舍問題,相對單純認為只要依法落實法律規定,而沒有意識到要hold住整個縣府相關單位,最後這個政策的挫敗由農業處承擔。後來守護宜蘭聯盟推出吳紹文來競選立委,公民團體也是希望議題可以轉移到立委總統選戰,現在農舍修法問題也回到中央來處置。

彭明輝:農村與土地的健全,是一個國家民族文化強盛的長期投資

彭明輝教授就留學的經驗以及個人長期的研究總結,歐陸文化孕育中,深刻埋藏一種農村的情感,表現在文化藝術與哲學甚至科學教育之上,因此歐洲國家普遍對農村景觀、農地乃至土壤都有嚴格的管理。

因為深刻的認識到農業與土壤生態的健全,是國家與民族文化強盛的長期投資,歐盟甚至每年預算有將近50%用在於調節農業發展與市場管理之上。

彭明輝認為台灣由於長期發展主義的扭曲價值觀,導致對於所有東方傳統的農村文化都有一種停滯與退步的觀感,這是是一種後進國文化的壓抑,所以不惜一切代價全面趕上西方,然而忽略自身的農業文明,這是一種悲哀。

守護宜蘭工作坊李寶蓮:再不搶救農地就來不及了

守護宜蘭工作坊召集人李寶蓮認為:當青年正在前仆後繼準備重新投入農業,如果農地沒有保存,那一切都是枉然。她也體認到,必須把農地保護納入到公民社會的探討,過去農地議題的利益關係人是地主或是仲介與建商,而是整個社會公眾力量,因為農地與糧食安全關係到整個社會。

13396288864_9854b3597e_b

(照片提供/環境資訊中心)

從2014年3月水利會改選,李寶蓮與夥伴提出「拒絕污水灌良田」,提出灌溉水源受農舍生活污水的影響問題,未料宜蘭縣提出農舍污水條例二次淨化設施條例,仲介與土地開發的腳步更快。所以在2014年六月提出宜蘭地景討論會,蒐集意見與引起社會關注,再來發起搶救農村地景運動。

守護宜蘭工作坊順勢推出「農田NO House」的運動,當時運動的共識建立很困難,因為敵人太多涉及的政治壓力非常大,可能連第一步都無法踏出去。那時很冒險的提出依照落實現有法律規定,要求落實農地農用、農舍農用。二、要求縣政府訂定地方自治條例,保護宜蘭地景與農田。第三是要求中央政府修改農發18條。於是開始一連串跟縣府的博弈過程。

李寶蓮:農村與農業是都市的維生系統,大家都在這條船上…

筆者提問「選後階段的運動策略問題」時,李寶蓮答覆現階段還沒有構想?但是她認為透過宜蘭公民社團非常堅持的努力,現在已經讓問題浮出檯面,修法問題現在也是在中央層級,她認為這個議題不會結束。

李寶蓮認為農地問題只是一小部分,根本在於整體台灣農業前景的問題。已經不是慣行農業、有機或消費者的問題,不是誰可以代表農民的問題。而是「同在一條船上的人,如何來看待這個問題?」

李寶蓮在總結時提到:

農村農業是什麼?就是都市的維生系統,這裡面就沒有GDP的問題?如果說農業農村是我們整體國民健康安全的課題,農村農地與糧食安全是整個國家政策,那麼國土規劃才有討論的空間,這是宜蘭公民社團要推動的目標!!

農地是私有的公共財,必須世代傳承以維續人類生存

屏東縣前農業處長林景和提到「農地是私有的公共財,人類有責任維續農地的永久存在。」農地農有轉為農地農用有其背景,當局未能預料法規在台灣社會可能變態,產生相當缺點,嚴重打擊到農地資源有限的硬道理。

_MG_0241

認為農地已經成為敗壞台灣農業,價格的炒作飆漲導致年輕人如果想要繼續投入農業耕作,也無法取得農地,形成農業復興的門檻,必須要解決這個問題農村才有新的出路,「護農地」同時也需要「創農利」,才能疏導問題。

綜合討論時間,美濃愛鄉協進會總幹事邱靜慧回顧美濃的地方社團從反水庫運動開始,引進年輕人的力量回到地方上做社區工作,現在已經有一些年輕朋友開創新的農文創事業形態,下一階段是引進藝術的能量來重新活化農村。

地球公民基金會研究員李翰林則提醒,地方政府對於農業區與農業使用土地缺乏長期規劃,例如高雄市政府的報告書中可見,產經單位仍持續以規劃開發手段促使農地變更他用。特別由於台糖土地規模完整且容易取得,開發手段經常以台糖土地為優先考量,實際上仍然是在犧牲農業、蠶食鯨吞地開發農地。

旗美社大校長張正揚結論時歸納指出,農村願景會議主要題旨在分析農村現況與探討農村發展問題,提出農村新的可能願景。而農地的問題必須建立在農村自主發展的願景之上,兼顧到農村在生活、生產與生態的多元價值,才能夠去翻轉開創更平等的城鄉對話關係。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