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保法》尊重原民狩獵權 動保如何落實?

《野生動物保育法》修法爭議持續延燒,動保團體今天召開記者會,再度抨擊修正案讓「非營利自用」的原住民狩獵行為合法化,在傳統部落約束力變弱、海產店、走私等市場經濟影響下,難以相信原民部落可約束族人兼顧保育和自用,進行狩獵。

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陳添喜更提出多個法院判例提到,部分原民不是只捕一、兩隻,而是十幾隻,「這真的是自用嗎?」對此,原住民族青年陣線成員Savungaz Valincinan(撒丰安)不解,「為何保育團體要將『自用』二字上綱到無限度捕獵,甚至放大個人脫序行為,來否定整個原民狩獵文化以及自我管理的權利,這樣該如何對話?如何讓原民有重啟集體約束的機會?」

原住民狩獵應尊重 但應細緻討論立法方式

上週四立法院一讀通過《野保法》修正案,除傳統文化和祭儀活動所需,原住民可進行狩獵外,非營利自用者未來也受保障範圍,三讀通過後可望合法,也就是說類似年初的布農獵人王光祿一案,獵捕山羌、山羊供母親食用,不再被歸為違法行為。

不過「非營利自用」一詞始終令動保團體擔憂,自用如何定義?怎麼管?如何避免以自用之名規避商業販售之實?都應先檢討才能修法。海龍王愛地球協會副理事長林于凱表示,多年來原漢文化相互融合、山產店進駐各部落等現象,若要修法恢復原民狩獵權利,也應該是漸進式,而非如此一下子放寬。

屏科大野保所教授陳添喜表示,103年台東地方法院有一案(偵字第1410號)三位被檢察官提起公訴的原住民獵人,不但不在部落的獵人名冊中,狩獵領域和狩獵物種還超過申請範圍,而近10年來他整理地方法院判例還可見到,有的原住民一次獵捕十多隻,因此《野保法》修正雖回應了原住民基本狩獵權,卻沒有細緻討論該如何管理不受控制的部落個人。

陳添喜說,美國也有用法律保障原住民狩獵行為供生活使用、甚至允許印第安族可「以物易物」,但這都根基在具有長期科學監測數據和良好管理上,在美國,以生活在阿拉斯加的原住民族為例,他必須是整年都待在阿拉斯加,確定其沒有到外地從事商業等其他活動可能,可因「生計」的需求進行獵捕。

13062244_1206175982727509_5459204934351350792_n
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陳添喜(攝影/郭琇真)

聚焦草食獵物和原民自治 才有對話空間

屏科大野保所所長黃美秀認為,台灣應盡快建立野生動物監測系統,否則在缺乏實證資料下,很難確立原住民的狩獵方法真的具有生態智慧和永續性。

黃美秀解釋,野生動物族群量會受到各種自然和人為的因素影響而變動,我們建議應配合使用現代科技持續監測野生動物的數量的變化,並定期分析狩獵活動對動物族群的影響,以作為管理制度檢討及修改的依據。

黃美秀說,當前提的監測資料建立起來後,需召集各地方原住民族自治團體、地方政府主管機關、野生動物學家等人一同訂定該區域的狩獵管理細則,並定期檢討兩個關鍵資訊:實際獵獲量和族群波動趨勢,否則短期內不應採取「備查」作法,應待該地區動物族群量波動監測資料充分後,再考慮採行備查制。

黃美秀舉例,根據2003年她在玉山國家公園鄰近區域訪查13個部落資料顯示,1939年到2000年間共有174隻黑熊遭到獵捕,有9成6比例是因為原住民想獵捕山羌、山羊等獵物而誤殺了黑熊,而其中有3/4是吊索導致,而非此次《野保法》禁止的獸鋏,可見修法方向可議。

不過山林觀察電子書─「紅檜、水鹿與獵人」作者蔡日興認為,黃提出的數據有很大爭議,忽略該時代漢人大肆開發森林,建築林道濫伐天然檜木林,導致原住民過度狩獵的背景,而現今絕大多數部落已被遷至山腳下,而林道崩毀也導致狩獵行為集中往部落附近的相對淺山區域,所以狩獵對黑熊的威脅程度,其實已遠不如1989年林道仍在運作時期那麼險峻。

蔡日興說,此次原住民恢復合法狩獵的標的物種是草食的水鹿、山羊和山羌,動保和原民兩造應針對這部分進行討論或調查,才能讓對話有所交集。

13043806_1206178939393880_4264755725759884342_n
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所長黃美秀指出,誤捕黑熊的問題直到2013年都還發生(攝影/郭琇真)

原民團體:認可原民狩獵權 法條細修

Savungaz Valincinan則說,部分具有高度自治能力的部落,像位於台東縣的卡地布部落不但自主建立嚴格的狩獵公約,甚至還主動將該公約拿到市公所和官員溝通,因此動保團體不應再糾結「自用」一詞,而是先肯認回復原民狩獵文化的權利,再坐下來好好談如何約束部落脫序個人的過度捕獵行為,以及強化、重建部分已遭文化裂解的部落。

參與《野保法》修法的立法委員孔文吉說,當日立法院修法通過時,有另加一個附帶決議,那就是五個月內農委會需召集原民部落、動保團體、原民會等相關單位團體,研擬更細緻的「原住民族狩獵辦法」,非營利自用、部落自主管理等規範都需在該辦法中定義出來。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