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再計畫大轉彎 社區非執行核心 改由地方政府統籌

新政府上台檢討過去備受爭議的農村再生,直到上個月,明年度的農再政策調整方向出爐,中央負責單位從水保局轉到企劃處,每年農再社區須提交的年度計畫也從水保局改由地方政府統籌。

補助經費也有削減,過往一個社區單在「公共建設」的申請上可拿到200到500萬元補助,如今農委會以地方政府通過的農再計畫數目為限,每社區上限200萬元,換句話說,屏東縣的農再社區是36個,經計算該縣府獲得的補助總額度是7200萬元,縣府可再依各社區狀況進行調配。

補助經費削減的消息傳出,地方社區大反彈,但同時也有社區和農再輔導團隊認為,經費不足不是重點,年度計畫的申請日期拖延一個多月,壓縮了社區討論,在加上今年公共建設的申請沒硬性要求社區同時得提軟體的產業發展計畫或綠美化設計,才是較嚴重的問題。

農再年度申請拖了一個月 地方:壓縮社區討論

農再條例實施以來,100、101年就通過農再的社區7月就得提出年度申請,第二批次通過的大約8月提出,但今年因新政府上任檢討農再政策,申請日期、經費額度遲遲沒下文,數個月來地方社區和輔導團隊乾著急。

一位參與社區營造和農村再生10多年的顧問師就說,今年申請整整往後延了1個多月,9月初才聽到通知,但從申請到截止只給一週的時間,「提案完整度、創意就很難要求太高,因為這是沒辦法的事。」

顧問師舉例,以往社區提年度計畫申請公共建設工程,同時得提社區自辦項目,也就是產業計畫、綠美化等軟體建設,社區不提,公共建設計畫就不審,藉此給社區壓力,推著社區前進,但今年這要求拿掉了,很多社區只提公共工程,沒有自辦項目的提案,超沒「創意」。

熟知農再運作的地方人士提到,有的社區週五才收到公文,下週一就得交件,緊急之下輔導團隊只好先跳下來幫忙,但這麼短時間內就得交件,年度計畫可能沒經社區內部的理監事會議通過就提出去了。

面對申請時間一再拖延,曾參與社區事務的嘉義農民何嘉浩表示,一個是社區不要等待政府,需要自己調整,擬定A、B、C申請方案來因應,但這恐怕很困難,因為光是想到社區該做什麼創意就已經傷透腦筋,要再想多方案更是困難,

同時,他認為政府在推動變革上,不該阻撓到社區的執行面,至少今年應該申請時間等照舊,政府想好新方案後再另行對外工作,而非讓大家等著看政府變化,「因為社區每年提農再年度計畫是很難能可貴的時間,藉此聚在一起討論社區未來一年該如何發展」,這種空間不應被壓縮。

%e6%9c%89%e5%9c%b0%e6%96%b9%e8%bc%94%e5%b0%8e%e5%9c%98%e9%9a%8a%e8%aa%8d%e7%82%ba%ef%bc%8c%e9%81%8e%e5%be%80%e8%be%b2%e5%86%8d%e7%9a%84%e8%a8%ad%e8%a8%88%e6%9f%90%e7%a8%ae%e7%a8%8b%e5%ba%a6%e4%b9%9f
有地方輔導團隊認為,過往農再的設計某種程度也是一種地方刺激,不能完全否定。

農再補助下放地方 外界擔憂淪政治酬庸

更讓地方輔導團隊擔憂的是,未來年度農再計畫的補助經費下放給地方政府統籌分配,地方政府那麼多人事包袱和派系問題,真的能依照農再核心的價值去分配預算?不會變成政治酬庸嗎?

面對農再變革,有的地方政府在這兩週密集排滿了各社區的現勘行程,評估申請計畫的內容,有的則因今年申請時間太短,為趕在10月20日前提報給中央農委會審查,只好先省去現勘的步驟,「一方面也是擔心中央最後核定多少下來都是變數,等經費確定再去看比較好。」

地方政府承辦農村再生的窗口多認為,農再補助經費下放地方能夠加深地方政府跟社區的互動,盡父母官的責任,是好事一樁,至於外界抨擊地方分配預算恐淪為政治酬庸,嘉義縣政府農業處農村發展科科長康昌榮說,中央核定的準則就是一個社區200萬,如果社區都按規定提案,照制度核發經費不會有問題。

農委會企劃處副處長黃振德解釋,下放地方是為了擴大多元參與,增進地方政府和社區的夥伴關係,「以往社區透過單一管道(水保局)提案有侷限性,很難具有整合、長遠性的概念,多著墨在硬體,創意性不足。」

黃振德表示,新版農再規劃把縣市政府的高度拉進來,就是希望能有所整合,讓地方能呈現片狀發展,而非點狀,雖然社區申請的補助經費減少了,但農委會另外設計了「全民參與新農業示範計畫」,具有創意的個人或民間團體都能提出想法,這些計劃也都必須用在社區上,因此整體農再經費並沒減少,只是提案的人不太一樣。

%e8%bf%91%e5%b9%b4%e4%be%86%e7%a4%be%e5%8d%80%e8%be%b2%e5%86%8d%e6%b5%81%e8%a1%8c%e5%bd%a9%e7%b9%aa%e9%a2%a8%ef%bc%8c%e7%b5%90%e5%90%88%e9%be%8d%e8%b2%93%e3%80%81%e7%99%bd%e9%9b%aa%e5%85%ac%e4%b8%bb
近年來社區農再流行彩繪風,結合龍貓、白雪公主,無在地文化為人詬病

農再是社會轉型的思考邏輯 刺激社區才是根本

不過一位顧問師坦言,這些年來他從手工藝拼布學到小型食品加工,想辦法讓自己十八般武藝,就是為了刺激社區想創意,大家都詬病農再花大錢做硬體工程,但硬體工程的弊病本來就存在,只是因農再的經費運用較透明就被放大檢視,因此抹殺掉農再推動以來在其他地方的努力嗎?

「農再是台灣社會轉型中一個很重要的思考邏輯,一定得持續做,不能因為誰在這體系做不好,就抹滅了這個價值,因為一旦不做,社區就不會進步;以培根課程來說,四階段課程依序得完成社區資源調查、綠美化空間設計、撰寫社區六大發展面向等,地方政府若沒有衝業績的壓力,社區就能好好上、好好學。」

顧問師提到,農再本來的設計具有中央的高度,為何社區無法發揮創意、帶不動,重點一直都在人上面,因此如何激發對象、創造發展的需求才是根本。何嘉浩也說,農村很多基礎工程得從教育面著手,包含開會的程序、討論如何聚焦等,很多綠美化工程即便最初只是做個形式,但一年年刺激久了,就能讓社區更多人發揮更多想像,這些都是需要時間去刺激。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