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地上初步推估至少有7萬家違章工廠,但目前政府的解決方案卻只有『就地合法』。」地球公民基金會今(24)日召開記者會,點出工廠就地合法審查、認定流程不透明、展延期限不斷放寬等問題,質疑合法化路徑出了大問題。
大型公司、違法公司也能就地合法?
地球公民基金會首波盤點六家廠商「不應出現在就地合法名單中」,包括愛爾蘭商速聯、帝寶車燈工業、正新橡膠工業、鼎力金屬工業、豪泰瀝青、夆昌皮革。
地球公民基金會研究員吳其融表示,愛爾蘭商速聯、帝寶車燈工業屬於大型公司,理應有能力遷廠,但竟申請違章工廠就地合法,進入特定農業區、都計農業區;而正新橡膠工業工廠名列世界十大輪胎公司,但自2010年起,已陸續因違反空污法、水污法而被多次裁罰,卻也能申請大村中庄廠就地合法。
公民基金會研究員潘正正更指出,鼎力金屬工業是一間跳票億元的沙灘車公司,現址以做為嘉里大榮集貨區,已悖離當初使用目的,卻也能申請就地合法,「怎麼會符合輔導標準?」
潘正正還表示,豪泰瀝青幾經住戶檢舉排放廢氣、粉塵,而仍未改善;夆昌皮革也多次排放廢水於員林大排,甚至還導致河面呈現牛奶色,甚至仍屬於中高污染的產業,豈能在特定農業區就地合法。
-660x341.png)
審查過程未公開 違法工廠無限期展延
經濟部認為,發放工廠臨時登記證、劃設特定地區可以列管工廠,進而輔導既存低污染工廠合法經營;但實際上,從非低污染產業認定、特定地區劃定審核流程不清,再到輔導期限不斷展延,環環相扣,環團質疑,這真能有效管理工廠使用農地的情形嗎?
《工廠管理輔導法》第33條明定,劃設特定地區應由經濟部會商環保署、農委會、內政部營建署等相關單位;但吳其融指出,目前這186個特定地區幾乎都是由廠商自行送件申請,移交地方、中央的「未登記工廠輔導管理工作小組」審查,再送經濟部中區辦公室,「但這其中審查人員、流程完全未公開,審查情況不得而知。」
此外,經濟部更在2013年將50項「非低污染產業」項目限縮到僅剩36項,「『豪泰瀝青』在提出特定區域申請前,就不屬於非低污染產業,為何能提出申請?」吳其融提問;至於「夆昌皮革」,至今仍屬於「非低污染產業」,現也出現在輔導名單中。
按照目前特定地區劃設做法,工廠取得「工廠臨時登記證」後得以申請劃設特定地區;而現在已有近5900家工廠取得臨時登記證,其中709家工廠有機會就地合法,這些廠商理當在輔導期限內配合增設環保、消防等設備,「但輔導期限一再被延期。」潘正正指出,期限已從原本的106年6月2日延長到109年6月2日,質疑能否真正有效輔導工廠完成改善工作。
但在目前審查、執行工廠就地合法漏洞百出的情況下,立委林岱樺甚至提出修正《工廠管理輔導法》第34條,將展延次數放寬,吳其融憂心,修正條文現已一讀通過,若在這個會期二讀通過,恐讓違章工廠得以無限展延臨時工廠登記證。
-660x440.jpg)
環團:工業用地不當炒作 中小工廠進退兩難
吳其融表示,農地違章工廠可能污染農地、農業用水,嚴重破壞農業生產環境,工廠理應遷至工業區、工業用地,但是工業用地被不當炒作、囤積,才是造成中小工廠無處可去、進退兩難的主因。
潘正正解釋,盤點進駐農地的工廠,以零組件廠、印刷、傢俱廠為多數,但現在工業用地難落實只租不賣,大量炒作、囤積,中小企業廠根本沒有足夠財力使用工業用地。行政院理應重新盤點國土使用情形,讓工廠回到工業用地。
經濟部:積極擬定配套 替違章工廠找出路
針對環團質疑六家工廠取得臨時工廠登記證的正當性,經濟部中區辦公室技正趙仁堅解釋,當初審核特定地區沒有分大、小廠;而夆昌皮革則是因為在《工廠管理輔導法》第33修正通過前,已在經濟部協助下取得環保文件,因此被視為低污染產業。
至於農地林立違章工廠一事,趙仁堅則回應,「這186個特定區域還是審核得很慢啦。」現正積極規劃「水五金田園化生產聚落」,由政府提供非都市用地,讓未登記的低污染工廠進駐;也計劃在彰濱崙尾工業區設立電鍍專區,將高污染產業引導進專區,「會不會成功還不知道,但正在積極擬定配套措施。」希望能替違章工廠找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