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農藥都有身分證,毒性藥理好查易懂,是否會減少恐慌?

近期農藥爭議沸沸揚揚,民眾總是聞農藥而色變,就連農民本身都不見得十分清楚農藥資訊。目前國內登記農藥有536種(含混合劑),但卻缺乏透明易懂的整合資訊系統,可供方便查詢,大眾對農藥雖擔憂卻無法取得更多資訊,恐慌也由此而生。

到底某項農藥的毒性高低、用量用法為何、殘留容許量又是多少?若想了解完整資料,民眾可能必須分別連上多個網站查詢,非專業者難以理解箇中眉角,成為農藥認知高門檻。

農藥資訊分散各處,不利搜尋與溝通

目前較為完整的農藥資料系統,為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建立的「農藥資訊整合檢索平台」。在此輸入農藥的普通名稱(例如:益達胺),可以查到此農藥的植物保護資訊、農藥廠商、許可證、藥害發生地點等等。

但若想要更詳細了解農藥的使用範圍,必須上防檢局的農藥資訊服務網」。在「登記管理」條目下「登記農藥查詢」,輸入農藥名稱後,可以查到核准使用此藥的作物種類、使用時機、用量與稀釋倍數,和注意事項等,也可看出個別項目是否為延伸使用。

有關農藥毒性與安全資訊,則必須連結同一個網站的「毒理資料庫」條目,連到「農藥安全資訊資料庫平台」,輸入農藥名稱後,可以看到此藥的毒性資料與毒理數據,選擇「匯出農藥安全資訊」。或是選擇「GHS化學品全球調和制度」條目,選擇農藥MSDS範例,也可下載某項農藥的安全資料表。

以農藥「益達胺」為例,經過查詢後匯出的農藥安全資訊(下圖),可以看到建議用途與限制使用。但沒有製造或輸入者的資訊,危害辨識資料則是空白。

螢幕快照 2017-04-06 下午4.12.12

食藥署資訊沒同步 查到的未必是正確資訊

再來,一支農藥經農委會核准使用後,殘留量的標準是由衛福部制定,也就是判斷農藥是否「超標」的依據。這部份必須上食藥署「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網頁查詢,鍵入農藥名稱,可查詢此藥在不同作物上的殘留容許量值。

但食藥署這個查詢系統並未即時更新,以最近引發爭議的農藥氟派瑞為例,只查到14項作物的殘留容許量,但實際上已公告30種作物的容許量,因為資訊並未更新,因此如要獲得最新完整的殘留容許量列表,需選擇第七條之後的附表: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附表一至附表五(中文版).pdf。或者上行政院公報資訊網,打「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才能查到最新的版本。

農藥資訊只有專業版、無簡明版,與民眾隔閡大

以上農藥資訊分散在藥毒所、防檢局、食藥署各個單位,不僅查詢不便、缺乏連結,也不易與民眾溝通。除了相關專業人士或較有概念的農民、農藥商懂得使用,一般民眾根本難以利用,就算連上去也是霧裡看花。

如果能更進一步整合,比照人體用藥的「藥典」設計,建立類似「農藥身分證」的資料表,將所有相關資訊整理在一起,並輔以簡單易懂的註解或圖示,讓民眾一目了然,不僅可提高公民參與,也可讓未來農藥政策溝通時更能透明聚焦。

以民眾最關心的農藥毒性為例,即使跨過初步門檻,連到毒理資料庫網頁,仍難以解讀複雜的毒理數據和描述。

農藥毒性可分為對哺乳動物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與生態環境影響之毒性(包括水生物、鳥類、蜜蜂蚯蚓等非目標之有益生物),其中最常用來評估農藥毒性大小的是哺乳動物(大鼠)經口服與皮膚的半數致死劑量:LD 50,數值越小,表示毒性越高。查出LD 50數值後,再輔以參照農藥標示管理辦法的的農藥毒性分類表(如附表),才能判斷出某個農藥的毒性級別。

農藥罐上會以紅色、黃色、藍色、綠色的背景色帶,來代表劇毒、中毒、輕毒、低毒的農藥,讓農友方便辨識。但一般民眾並無類似的簡明資訊可以參考,所有農藥皆等同於「毒」的負面印象深植人心,也難怪生產者與消費者對於農藥的認知出現極大歧異。

17620354_1621114764568681_5299743924992943519_o (1)

P-1119-2
上下游製圖說明何謂農藥毒性

更詳盡實用的農藥資訊,民眾和農民都需要

農藥認知的普及化,可從民眾最關心的問題著手。譬如大家最常問的:農藥是否能洗得掉?這關乎農藥本身是屬於接觸性或是系統性。前者是噴灑於植物表面,可以清洗去除;若是後者,則會進入植物體內移行,只能等它自行消退,無法從外表清除。然而這項指標,也無法從目前的農藥查詢系統當中看出。

至於農藥是脂溶性或水溶性,也是民眾在意的話題,同樣牽涉到能不能用清水洗掉、泡茶會不會溶出,不過同樣也查不到相關資訊。

對實際操作的農民而言,更需要熟知藥理,才能精準用藥。尤其是每種農藥的作用機制,譬如殺蟲劑,是透過神經肌肉毒、抑制生長、或是破壞腸胃的機制來殺死害蟲?農民若能取得詳細資料,便能交替使用不同類別的農藥,避免抗藥性產生。

然而查詢藥毒所「農藥作用機制及化學分類檢索」網站,也只能看到農藥的化學名稱和分子式等簡單的基本資料,至於如何對植物發生作用?還是得問專家才懂。

農藥管理機制複雜,也須清楚說明

即使連結以上網站查到農藥所有相關資訊,還必須了解農藥管理機制,才能順利解讀。
譬如,某支農藥有制定殘留容許量的作物有數十種,並不代表國內的這些作物都可以使用這支農藥。防檢局副局長馮海東解說,實際可以使用的作物,只有「農藥使用範圍」內列出的項目。至於不在使用範圍、卻有制定容許量的,是進口農產品另外申請的,國內作物仍不得使用。

反過來看,國內核可使用某農藥在某項作物上,也不一定都有對應的殘留容許量標準。馮海東說明,大多數項目都可找到相對的容許量,不過LD 50大於10000的低毒性農藥,得以免訂容許量。還有些早期的農藥,使用上比較不會殘留的,可能會沒訂,未來還會逐漸補上。

還有一種情形是農藥核准到制定容許量中間的時間差。再舉氟派瑞在茶樹上的例子,在農藥使用範圍的資訊可以看到105年11月就核准使用,可是容許量標準到最近才公告,日前又被廢止。在這段期間內,由於沒有容許量標準,此藥在茶樹會暫時處於可使用但必須零檢出的狀態。

提昇農藥透明度,方能增進產消雙方彼此理解

除了已登記的農藥查詢系統需要整合、資訊解說需更平易近人,以提高民眾理解、降低多餘疑慮之外,新藥上市前審核過程,也亟需公開透明。

以目前的農藥查詢系統,皆無法查詢到有哪些新藥正在申請,試驗做到哪個階段、由哪些試驗單位執行等資訊。以致於當有新藥開放,即便經過專家重重審核,仍易引起反彈聲浪。

否則即使是負責建立檢驗方法的食藥署,這回也面臨新藥核准、卻來不及納入現行310項農藥多重殘留分析方法的項目中的窘況。即使食藥署說明可先以國外方法另外檢驗,但這顯然不在例行的農藥殘留監測體系之內,要嚴謹把關恐怕仍力有未逮。
海東表示,新藥審查要公開到什麼程度需要再研究看看,要跟業界討論達成共識,因為有些資訊會涉及業者的營業秘密,如果政府將之提早揭露,業者可能根本就不來台灣申請登記了,故仍必須謹慎思考溝通。

農委會主委林聰賢已承諾,未來農藥從案件受理到審查,都會朝向資訊透明、廣納意見方向邁進。若能再考慮建立既有農藥的資訊整合平台,並提昇易讀性與應用性,更是促進生產者與消費者雙方良性互動的一把鑰匙。

延伸閱讀:

農藥用水洗的掉?農藥懶人包一次掌握

何謂劇毒農藥?農藥懶人包Part 2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