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pit部落空拍(圖片提供/花蓮農改場)

稻子太香山豬也跑下來│Dipit部落30多位老人家 復耕海岸山脈梯田

花蓮縣豐濱鄉港口部落復育水梯田的故事,因為電影《太陽的孩子》廣為人知。同樣位在豐濱鄉的阿美族Dipit(復興)部落,也積極復耕位在海岸山脈山腰上的水梯田。今年水圳修復,在部落長輩的希望之下,休耕已久的梯田重新種下秧苗,稻浪連綿山景與海景,形成獨特的產業景觀。

Dipit部落空拍(圖片提供/花蓮農改場)
Dipit部落空拍(圖片提供/花蓮農改場)
部落看出去就是海(圖片提供/花蓮農改場)
部落看出去就是海(圖片提供/花蓮農改場)

部落從200多位僅剩30多位居民,長輩想念「自己種的米」

Dipit部落位於花蓮縣豐濱鄉新社村,先民來自富源和太巴塱,在半山腰開闢梯田,跟隨漢人栽種水稻。當地原本約有兩百多位居民,因台11線開通以及1980年代發生嚴重的土石流,為了尋找安全的處所和工作機會,人口漸漸外流。目前部落僅剩30多位居民,平均年齡超過七十歲,唯一住在部落的「年輕人」是今年53歲的芙意絲。

芙意絲說,由於部落長輩年紀已大,後來選擇休耕領取補助,灌溉的水圳沒有維護而失去灌溉的功能,「但是這邊水很多,」但後來長輩就只種自己吃的蔬菜,山上的梯田就這麼一直放在那裡。

十多年前跟著丈夫來到Dipit部落,投入社區營造的花蓮縣阿美族社區營造協會總幹事張慧芬指出,部落長輩對於社區有很多自己的想法。雖然部落在山下靠海的土地仍有栽種少許稻米,但一直希望能夠恢復往日的光景。尤其受到食安風波的影響,長輩反應「想要吃自己種的米。」

171485
復興部落的老人家們(圖片提供/花蓮縣阿美族社區營造協會)

成為「森-川-里-海」生態農業試辦,修復水圳復耕水稻

由於水圳年久失修,張慧芬便向水保局花蓮分局申請修復。她表示,流域橫跨到林班地,因此還向花蓮林區管理處協調。後來在東華大學李光中副教授的倡議下,整個新社村成為了「森-川-里-海」生態農業倡議的試辦地點,包含水保局花蓮分局、花蓮農業改場以及花蓮林區管理處與新社村,四者共組跨域平台,終於在今年一月成功修復水圳。

今年二月,Dipit部落種下睽違多年的水稻,這期只有三分地的稻田,是以友善環境的方式栽種。芙意絲說,做友善對自己的身體比較好,「噴農藥的時候,土壤感覺很可憐,」而且生態農業的倡議也希望是用友善的方法。不過,因為是第一次嘗試友善水稻的耕作,她笑說連什麼時候要施肥也不清楚,而這次七月的收成也只有八包米,「但吃起來還不錯啦!」

(圖片提供/花蓮縣阿美族社區營造協會)
(圖片提供/花蓮縣阿美族社區營造協會)

「自己要吃不是要賣的」說服長輩不用除草劑與化肥

張慧芬指出,當初跟部落長輩溝通非常久,他們習慣用除草劑和化肥,覺得這樣做比較方便。就只好跟他們講說「這是我們自己要吃的,不是要賣的,」然後拿出很多例子來說服他們,例如以前沒用農藥的時候,長輩都可以健康地活到九十幾歲。不過也因為沒有用這些化學的東西,「稻子太香,山豬都跑下來吃,收成因此受影響。」

面對Dipit部落栽種友善水稻所遇到的問題,花蓮農業改良場也在部落開辦行動教室,並請阿美族同事現場即席翻譯。花改場原住民農業研究室助理研究員孫正華認為,部落長輩反應很熱絡,不時會提出想法。芙意絲表示,希望未來可以再有相關課程,相信「第一次可能沒什麼概念,第二次吸收會更多。」

171487
(圖片提供/花蓮縣阿美族社區營造協會)

歡迎外界到部落

Dipit部落收成的八包米,預計會用在社區老人關懷的共餐計畫上。每個星期二,張慧芬會邀請部落全體老人一起共餐,吃自己的米和蔬菜,藉此凝聚彼此的情感。談到下一次稻作何時開始,她表示目前還在跟夥伴討論中,有栽種水耕蔬菜的打算。

面對水梯田的復耕,張慧芬雖然開心,但也對目前人力不足的情況感到無奈。雖然部落長輩都會來幫忙,但投入的年輕人,只有自己和先生、芙意絲,以及換工的小天使Hana四人,沒有其他的年輕人幫忙。但她覺得「缺人力,就先做一小塊,有了一點點的成果,年輕人看到了就會回來。」

除了水稻復耕,Dipit部落也有辦理預約制的部落旅遊,帶民眾認識這個被山海包圍的阿美族部落。目前,部落也正努力培植自己的產業和品牌,希望可以吸引在外地生活求學的年輕人,回到自己的故鄉,在故鄉生活打拼。

花蓮縣阿美族社區營造協會總幹事張慧芬(圖片提供/花蓮縣阿美族社區營造協會)
花蓮縣阿美族社區營造協會總幹事張慧芬(圖片提供/花蓮縣阿美族社區營造協會)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 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