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集裡椰絲球攤位,馬來婦女的面前有一鍋的香蘭染色的糯米糰,一口滾著沸水的大鍋,俐落的搓圓,包入切碎的椰糖,放入鍋中煮滾浮起,撈起即放入新鮮椰絲,讓丸子滾滿椰絲。
冬至吃湯圓,總讓我想念故鄉馬來西亞的椰絲球。同樣是糯米粉製成的丸子,香蘭葉染色的椰絲球卻多了熱帶的韻味,是日常的小甜點,點綴著炎熱漫長的白晝時光。裹滿椰絲的椰絲球,一口咬下,椰絲球裡的椰糖爆開來,滿滿椰子的甜與香,在嘴裡久久不散,叫人留戀。
無法複製出像故鄉的椰絲球
在吉蘭丹娘家,到了下午,炙熱的太陽終於妥協退讓了,熱氣開始消散,陽光斜射有一絲一縷的柔和。這時我們總要去一下唐人坡的黃昏市集,買現做的椰絲球。唐人坡位在河邊,華人最先落腳在河邊,最早的聚落,矗立著古老的木頭高腳屋,陶製的屋瓦如河面上的光點,閃爍著過去的光輝。
市集裡椰絲球攤位,馬來婦女的面前有一鍋的香蘭染色的糯米糰,一口滾著沸水的大鍋,俐落的搓圓,包入切碎的椰糖,放入鍋中煮滾浮起,撈起即放入新鮮椰絲,讓丸子滾滿椰絲。裹滿新鮮白色椰絲的綠色丸子,再包入牛皮紙,圍成立體的圓錐體,整個製作節奏流暢。帶著椰絲球,順道開車往前到海邊,只消15分鐘,我們就在椰子樹下,眺望著南中國海,海浪翻騰,細細品嚐椰絲球。
在新北的國中帶領馬來語社團,接近冬至的時候,讓學生體驗製作椰絲球。先將香蘭椰搾汁,取得綠色芬芳的液體,揉入糯米粉,搗碎的印尼椰糖。請學生搓揉成綠色的糯米糰,包入椰糖。再裹上用椰奶拌上乾燥椰絲蒸軟的椰絲。遺憾的是椰糖的味道不夠純,新鮮椰絲無法取得,我們無法複製出像故鄉的椰絲球。學生的反應差強人意。畢竟所能取得的材料有限,能夠讓學生體驗製作的過程,了解熱帶食物的風味,多少可以達到體驗南洋飲食文化的目的了。
中間乾淨濕潤的圓,像是童年的戳章
儘管有著芬芳的椰絲球陪伴著熱帶的日常,但是馬來西亞華人仍然按照者陰曆年盛大的渡過每個節日。一方面享受著當地南洋的美食,另一方面則要過華人節慶。冬至即是其中一個叫人懷念的節日。
小時候,親戚均會聚集在祖母家,小孩負責搓湯圓,一圈圈竹子編成的竹簍,擺滿大大小小的白色、粉紅小湯圓,如小朋友的黏土作品,我們比看誰搓的最圓。而我的總是不夠圓。大人負責煮湯圓,我其實認得自己的作品,扁塌塌,但心想混雜在眾多湯圓裡,誰也不知道是誰的吧。手掌心邊緣黏裹著白色乾掉的粉糰,而中間因搓湯圓而是乾淨濕潤的圓,像是童年的戳章,註記著某年某月的冬至,你曾經來過。
大家邊搓邊聊天抬槓,小時候的我害羞內向,都聽別人說話,往往聽得入神。每個人能言善道伶牙俐齒,很是羨慕。每個節日都要酬神祭拜祖先,除了搓湯圓,煮湯圓外,大人還要準備拜拜的食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任務崗位,忙碌著與食物有關,與神明有關的事,廚房彌漫著烹調的氣味,大人吆喝的聲音,焚香燒紙錢的氣味,讓小孩興奮萬分,感覺是與日常生活不一樣的盛大節日。
故鄉的湯圓多了變化,成為天然繽紛的湯圓
大人懷著慎重謙敬的心情迎接冬至,把老薑與冰糖煮成清澈的糖水,置放白色粉紅色的湯圓,拜祭過地主爺、菩薩、祖先之後,我們一人一碗甜入心坎的湯圓。大人說,吃下湯圓,我們也就長一歲了。陶匙碰觸瓷碗的清脆聲音,仍然繚繞在耳邊。自從長大離家,傳統節日像是令人憧憬的童年,漸行漸遠,模糊而又鮮明,遙遠而又清晰,不斷反覆浮現。
而今故鄉的湯圓多了變化,會將香蘭葉、蝶豆花搾汁,以及南瓜泥揉進湯圓,成為天然繽紛的湯圓,迎接冬至。然而,娘家裡也只有母親、大哥與傭人一起搓湯圓,帶點孤獨的味道。
在臺北一家四口,沒有祭拜神明的習慣,一切從簡,遺忘了祭拜的意義。沒有大人,突然不知道該如何過節。孩子不斷仰求要做湯圓。看著孩子無邪的面孔,我陡然記起自己是孩子的大人,理應要讓孩子有像我小時的記憶,今非昔比,無法像過去如此龐大豐盛的準備過節,但至少也該有一點過節的韻味。於是將糯米粉與水揉成麵糰,搓成小圓球,入鍋,一顆顆如白玉般的小湯圓遇熱膨脹,圓潤樸實,如童年的自己對著我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