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 / 王力平
攝影 / 王力平

在樂聲中漫步森林

每座森林裡的演奏從未停止,樹葉落地聲、樹葉摩擦聲、眾鳥喳喳鳴聲、溪流潺潺聲,還有走獸們、昆蟲們、爬蟲們,風更是主要的樂器;音樂家捕捉感知森林裡的一舉一動,我們遂有了彷若漫步森林中的一首首樂曲。

[dropcap]森[/dropcap]林,從文字上就看出來有很多很多的樹木,漫步在森林中除了風聲外,最常聽見的就是鳥鳴聲,尤其到了春、夏繁殖季,求偶、禦敵、警戒還有幼鳥的乞食生,在森林中由多種鳥類交織出鳴禽交響曲。

攝影 / 王力平
攝影 / 王力平

《動物狂歡節》模仿布穀鳥
彷彿在春季起霧的森林中,遠方傳來杜鵑的模糊鳴叫聲

古典音樂中最接近的就是法國作曲家聖桑(Camille Saint Saëns)的《動物狂歡節》(法文:Le carnaval des animaux),第九曲用單簧管(豎笛、黑管)模仿布穀鳥(大杜鵑 Cuculus canorus)低沉的叫聲「布榖、布榖」的鳴叫聲,彷彿在春季起霧的森林中,遠方傳來杜鵑的模糊鳴叫聲,在音樂會舞台演出時,單簧管樂手還被要求要在後台吹奏以產生迷濛模糊的聲音;另外第十曲大鳥籠則用長笛32分音符快速的音群,搭配鋼琴與五部弦樂的伴奏,展現出華麗炫爛的技巧,描寫鳴禽以長笛的金屬管身模仿鳥兒輕快高亢略帶金屬味的鳴叫聲,最後以半音階逐漸減弱結束。

《羅馬之松》
描寫松樹間相互追逐玩軍隊遊戲的兒童,在模擬戰爭中成群嬉戲、吵鬧

《羅馬之松》(Pini di Roma)是義大利作曲家雷史畢基(Ottorino Respighi)於1926年首演的交響詩,第一段為「鮑格賽別墅的松樹」由激情的銅管與高音弦樂,創造出華麗宏偉的音效,據作曲者自己的說法,描寫松樹間相互追逐玩軍隊遊戲的兒童,在模擬戰爭中成群嬉戲、吵鬧。

「地下墳墓旁的松樹」係第二段,以低音弦樂緩慢烘托出低沉平穩淺寬廣的和聲,更多樂器逐步加入,猶如從地下一階階地向上發展出雄壯威武的銅管樂器響聲,弦樂音逐地升高,產生雄渾明亮的和聲,再慢慢減弱僅餘低音弦樂。

第三段的「加尼科羅之松」由鋼琴華麗快速的32分音符導入,繼而引入單簧管吹奏慢板的優美旋律,此時弦樂以輕柔廣闊地和聲烘托,樂曲展現迷濛森林的氣質,在幽靜的樂段中加入了鳥鳴聲,是交響樂中首次有作曲家嘗試撥放鳥叫聲,以烘托樂曲在森林中的氣氛。

以聲音稍低沉的英國管與低音管對唱,引出第四段「阿匹亞古道松樹」的主題旋律,緩慢步入第二主題由低音銅管先行,一陣高音銅管漫入,更多銅管接續加進來,弦樂與木管次第加入,然後以打擊樂器支撐著雄壯樂曲的節奏。演出時,為了呈現效果,有時也刻意將部分銅管樂手安置在音樂廳各角落,甚或軋入搖滾樂器。種種安排無非是為了嘗試出更不同的音樂。

《我的祖國》
波西米亞的山地森林與低地草原 廣闊和緩展開

捷克作曲家史麥塔納(Bedřich Smetana)於1874-1879年間完成交響詩《我的祖國》(Má vlast),這一首交響詩最著名莫過於第二段的莫爾島河(Vltava),堪稱古典音樂史上最受歡迎的旋律之一,其中第四段就是波西米亞森林與草原,取材自波西米亞風土人情,以及燦金陽光、如茵草地、拂面微風以及豐收。當地圖景係廣闊和緩的山地森林與低地草原,迥異於與台灣森林中的陡峭山勢與密林。

《阿爾卑斯交響曲》(Eine Alpensinfonie)是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Georg Strauss)最知名的交響樂作品,樂曲中的第四段就是「走入森林」,一開始以長號吹奏出低音銅管的厚實和聲,引出溫柔法國號的主旋律,接著以低音大提琴對唱,接著加入高音弦樂與木管組及豎琴,樂團和聲益發豐富,產生多重的音樂色彩。在多重的管弦樂運用中,彷若森林中高、矮不同各自錯落的樹木,又存在著多樣性的樹種與林相,堪稱是音樂史上最知名的描寫森林樂段。

藉藝術頌揚宣傳彼時俄國共產黨,為當代政治效命的《森林之歌》

《森林之歌》從字面上看出是描寫森林的樂曲,但這首冷門的清唱劇,係俄國作曲家蕭士塔高維奇(Dmitri Dmitriyevich Shostakovich)作品81,為了配合彼時政治氛圍創作的樂曲,藉藝術的頌揚宣傳當時俄國共產黨的偉大,這首清唱劇也為作曲家贏得1950年的史達林獎。與森林較有直接關係為第二段及第四段,其中第二段以《森林填滿祖國》(Odenem Rodinu v lesa),歌詞唱到「人民的聲音宏亮,為免祖國免於旱災,早日植林…」;第四段少年植樹團(Pionery sazhayut lesa)唱道「白楊樹快長大吧!少年團是我們的好榜樣,集體農場種了許多白樺樹…」。以上歌詞,不免讓我們回想起60-70年前的造林情境與政治環境思維,就是努力砍樹、用力種樹的時代,與現代的多目標經營或包含森林生態系服務的概念,時代鴻溝甚巨。

閉上眼睛以聽覺搜尋周邊的聲音,或許會比想像的更豐富有趣。

樂曲之外,每年六月的最後一個週六,都會在柏林舉辦「柏林愛樂森林音樂會」,這全球最知名的戶外音樂會之一,由柏林愛樂交響樂團於1984年創辦的活動,假柏林森林劇場舉辦,兩萬兩千名聽眾如癡如醉地聆賞來自世界各地最頂尖的音樂家演出,包括指揮、獨奏家與柏林愛樂交響樂團,所有曲目無不是精心挑選的古典音樂名曲。

森林樂會的安可曲,慣例是演奏保羅·林克(Paul Lincke)《柏林的空氣》(德語:Berliner Luft),在樂曲的後半段由現場觀眾齊吹口哨與樂團的演奏呼應,已成經典樂段。指揮大師阿巴多於1996年的演出中,還在樂曲中加入了一大利歌劇大師威爾第(Fortunino Francesco Verdi)歌劇《阿伊達》的《大軍進行曲》與歌劇《遊唱詩人》的《鐵鉆大合唱》,惡搞了這首曲子,讓現場觀眾為之瘋狂。

走進森林,必定會遇見各式各樣的聲音,蟲、鳥、獸、蛙……..都在森林中歌唱,還有風、雨及溪流的對唱,不同季節、時間都有著不同的和聲。且找一座人煙稀少的森林,找個舒適處或坐或站,閉上眼睛以聽覺搜尋周邊的聲音,或許會比想像的更豐富有趣。

不想出門時,可以聽聽關於森林的音樂,或許也能冥想出藝術般創意、模糊或是奇異的森林世界,讓無國界的語言-音樂,帶著幻想在腦海中隨思緒恣意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