鎌倉,是歷史的;鎌倉,是宗教的;鎌倉,是文學的;鐮倉是戲劇的;鎌倉面貌多樣,再加我舊地重且預計訪友,來此,似有許多目的,然則目的全無,就只為沉浸在這夏日風物詩中。
搭乘江之電,選了第一節車廂,從隔開乘客區與駕駛區的大片玻璃,可清楚觀察駕駛員的種種動作,包括開車前至門外進行確認、開動前的手勢、扳動操控桿的瞬間,甚至見到駕駛員中途換班的情景。
江之電為鎌倉沿海而行的路面電車,儘管有些班次混搭了新式車廂,但絕大多數的老式車型、老式的車站、老式的駕駛方式、老式的步調,都與古都極為相襯。

鴿子波波幼兒園和愛吃智慧的荷塘
行經七里濱站,兩個膚色黝黑、攜泳具的男孩上了車,不扶不握,一派輕鬆站著,向駕駛室探幾眼,再搭幾句閒聊;溼而亮的髮,波光般耀眼。
鎌倉,是歷史的,日本最初武士政權——鎌倉幕府發源地;鎌倉,是宗教的,名寺古剎難以盡數;鎌倉,是文學的,三島由紀夫、太宰治、川端康成等人常駐足流連;鐮倉是戲劇的,《山茶花文具店》、《鎌倉物語》、《海街日記》、《倒數第二次戀愛》皆在這兒開展,小津安二郎亦於北鎌倉拍攝了《晚春》與《麥秋》,他與另一位知名導演黑澤明,更安睡此處。
鎌倉面貌多樣,再加我舊地重且預計訪友,來此,似有許多目的,然則目的全無,就只為沉浸在這夏日風物詩中;那由跳上電車、一身大海氣息的小男孩;由膚色古銅、帶著同樣膚色古銅小小孩上街的媽媽;由沿著海濱慢跑、趁海況正佳衝浪的人們,所寫成的字字句句,所跌宕出的音節韻律。
往供奉著鎌倉幕府源氏家族守護神的鶴岡八幡宮去。
描述代筆人故事的《山茶花文具店》,其女主角雨宮鳩子的名字及小名出自這裡。「鳩」意為「鴿子」,八幡宮本宮牌匾上的「八」字,由兩隻彎著脖頸相倚的鴿子形貌組成。而在日本,「波波」為鴿子叫聲的擬聲詞,小孩的幼兒語則稱鴿子為「鴿子波波」,再加有首知名童謠就叫〈鴿子波波〉,於是書中,大家便用「波波」作為鳩子的小名。
鶴岡八幡宮區域內有個幼兒園。經過那兒,正值上課時間,仔細聽,偶能捕捉到幾句飛撲而出的稚嫩話語。教室外,一排鴿子安然停駐,幾乎都是羽翼未豐的雛鳥,有的專注得像認真聽課,有的輕踱步子,有的理著身上的澎澎毛,有的奮力低頭舉翅似想飛,一旁的成鳥有如教師般注視著他們。
是「鴿子波波幼兒園」吧!我不禁莞爾。
那兒還有個「愛吃智慧的荷塘」!

不管哪種冰,嘗來皆細緻帶空氣感
夏末,荷花盡謝,帶著花兒離去時的殷殷付託,花托化為蓮蓬。青碧、黛綠荷葉連翩,與葉相依的蓮蓬,有年輕粉綠,有中年紅褐,也有老齡深茶。剛下過大雨,原本轉瞬即無形的雨,因荷擎起了穩妥的掌,以最閃亮之姿暫存於天地,暫存於瞬間。
荷塘邊有個牌子,要遊客小心別讓智慧手機落入水中。
是了,這以〈夏荷〉為名的風物詩太美,令人迷走字句間,還癡心妄想欲留作永恆,於是不免一時失了神,讓賴以為生、至為貴重的「智慧」,被荷塘給吞了。
離開鶴岡八幡宮,前往小町通。夏日自要吃冰,小町通有時尚冰品店,販售各種時尚冰品,然我選了間賣削冰的百年和菓子老店《長嶋家》。「削冰」一詞出自平安時代的《枕草子》,作者清少納言記載道:宮廷人們會將甘葛熬製的甜漿澆於削下的冰上,盛於嶄新金屬碗裡品嘗。
當時,糖極為珍稀,甘葛成了貴重的甜味來源,當時亦無木座刨刀,所以用布巾包著冰塊,以刀細細削下。至於冰,則是將泉水灌入冰室結成冰,再覆蓋大量乾草隔絕熱氣加以保存。
現今日光等地,仍有在戶外趁寒流以冰池集水製冰的方法,這樣製出的冰稱天然冰,據說嘗來充滿空氣感。《長嶋家》的削冰,自不是手工所削,只是用了古名,簡單兩種口味:草莓及宇治金時。草莓又細分成是否加牛奶;宇治金時,也就是抹茶紅豆,則可選加牛奶或黑糖蜜。不管哪種,嘗來皆細緻帶空氣感,忘了問店家是否為天然冰?然也罷,沁涼足矣。若仍嫌不足,就往報國寺去。

浴衣、煙火、祭典及因之聚集的流動攤販
報國寺是日本歷史上重要氏族——足利氏及上杉寺的宗族寺廟,正殿有南北朝時期的釋迦如來坐像、觀世音菩薩像,還有川端康成創作《山之音》這本小說時用過的桌子,只是並不對外公開。
人們更愛稱報國寺為「竹寺」。那兒有座「竹之庭」,兩千棵左右的孟宗竹成林。行走於碎石、岩磚鋪設的小徑,風起,竹葉颯颯,此前留駐於綠竹的雨滴紛紛灑落,為林下苔蘚更添潤澤。仰頭,見到那足以馴服最野豔陽光、足以令世界塵埃盡皆落定的綠,一切,頓時凝止。
行至林中深處,還能於名為「休耕庵」的茶亭內,賞竹林光影,聽流水鳥囀,品一碗醇芳回甘的抹茶佐乾菓子。

往出口走去之際,前方出現一位女孩,著紺藍底色綻放朵朵白花之浴衣,相隨的男孩則身穿黑色浴衣;兩人款行於竹林間成詩。
浴衣、煙火、祭典及因之聚集的流動攤販,是與夏日相生的。
我不愛煙火,愛竹林清涼,而岩屋更是清涼地。
七萬至八萬年前,江之島於海面露頭,當時面積較大,經劇烈大浪衝激雋刻成如今模樣,位於南岸的岩屋,自六千年前開始,海水沿斷層漸漸侵蝕成長度達一百五十公尺左右的海蝕洞。

相同的空與海,亦是不同的空與海
根據記載,日本多位高僧都曾在此修行,包括空海大師在內。又據傳,弘仁五年(西元八一四年),空海大師於七天齋戒修行後,迎來掌管辯才的女神「辯才天」現身,並刻了五根指頭大小的雕像加以供奉。
自印度傳來的河神「辯才天」,經過演變,在日本成了辯才、音樂及學藝女神,許多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因此民間信仰,會前來岩屋參拜、修行,並敬獻與辯才天有關,包含龍神、蛇神在內的石像。
擎著燭火行走洞內,於眾多石像間發現了空海大師。
四國遍路朝聖之旅的八十八座寺院,即為空海大師行走四國各地佈教時所創立。日治時代,在臺日人為求心靈依歸,取四國八十八座寺院的砂土打造佛像,安置於臺北各地成「新四國遍路」。
鎌倉行前不久,才在臺北走過「新四國遍路」幾處,凡人如我,終究記掛要來看看空海大師修行地。
相傳,空海大師在青年時期曾在四國的海蝕洞「御廚人窟」修行,由於自洞內往外望,能看到清晰的空與海分界,因而取了「空海」之法號。算來,大師至岩屋修行已屆中年,相同的空與海,亦是不同的空與海,想必有了更不一樣的感悟吧。
想來奇妙,幾度有初識者在聊過一些話題後直截問我是否有宗教信仰?我總搖搖頭說:沒有,但確信萬物皆有靈。萬物皆有靈,所以敬天畏地,所以仁愛萬物。我以為這正是各宗教的本質,只不過在不同地方,風土文化殊異,以致形成各種樣態的宗教。是否也因如此?佛教高僧空海能迎來被納入神道教的印度河神,也能與媽祖一起被同祀於臺北天后宮。
或許,空海有界,空海亦相生相連。
嘗一碗《海街日記》中的魩仔魚蓋飯
走出岩洞,到不遠處的老店《魚見亭》,嘗一碗在《海街日記》中有重要意味的魩仔魚蓋飯。
這一至三月禁漁,捕魚期為求不傷害網中之魚,不以兩艘船張網,僅以一艘船張網,於相模灣乘著黑潮快速捕獲的小沙丁魚,稱為「湘南魩仔魚」,產量稀少,上岸後即刻水煮,鮮度高,乃鎌倉名物。
《魚見亭》的魩仔魚蓋飯足夠美味,且食堂位於崖邊,可眺望空與海;天空因遠處蠢動的颱風而愈見陰暗,大海也漸起風浪。

飽足後將離去,開始下雨,且雨勢漸大。沿石階而下,見一條泥土小徑似通往林地,試著走去,原來只是一處小平臺,再也無路。那兒四處可見蜂斗菜,也就是龍貓在雨天等公車時所撐之傘。蜂斗菜外,還驚喜遇到一朵仍開著且正在變色的繡球花。
心中響起前往岩屋時經過一處海蝕岩壁,上方所掛風鈴的叮噹叮噹聲。叮噹叮噹,叮噹叮噹,加上原屬六月、八月仍開的繡球花,都是鎌倉留予我的,夏日風物詩餘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