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小草去探險——蔡斯與農藝禾草學

雖然多數人忽略草類的存在,草類學的研究也從未登上熱門科學研究之列,但是動物的生存與草類的存在有關,土壤的化育與肥份也受草類的影響,人類古文明的形成與草類更是密不可分。

一八六九年四月二十日,瑪莉.蔡斯(原名為Mary Agnes Meara,後從夫姓Chase,1869-1963)生於美國伊利諾州。她的父親是愛爾蘭的移民,在肯塔基州結婚後,帶著妻子到芝加哥城郊當建造鐵路的工匠,他們有五個小孩。在蔡斯兩歲時,父親忽染重病,不久病逝。她的母親帶著孩子們搬到芝加哥,找份清潔工的工作支持家計,並請外祖母來照顧孩子。

蔡斯從小就沒有玩具,很特別的是,她會找住家附近的小花小草當玩具,經常拔一些小草回來裝飾餐桌。起初,母親與外祖母沒有注意到這孩子這種喜愛花草的天性。上小學以後,她帶回家當裝飾的小花小草愈來愈多,外祖母開始覺得花草太多太亂了。蔡斯後來寫道:「有一天,外祖母叫我不要再帶小草回來,理由是小草不開花。我對她解釋小草也開花,只是花太小了,不容易看出來。外祖母看不到小草上的花,以為我騙她。迄今,我仍然很高興,我當年的看法是正確的。」

(圖/字畝文化創意有限公司提供)
(圖/字畝文化創意有限公司提供)

遇到充滿理想的教育家

小學畢業後,母親與外祖母商量,用家裡僅有的一點錢,讓這個小植物學家進入一所昂貴的私立中學就讀。她的生物學科特別好,此外也擅長繪畫。中學畢業後,家裡沒有錢供她念書了,她白天到《校園先鋒》(School Herald)雜誌社當打字員,晚上在路易斯技術學院修課。

《校園先鋒》是一份具有教育理想的雜誌,主要在編寫自然科學與人文地理的中小學教案,提供鄉下的教師做為教材。這份雜誌訂費低廉,又缺乏廣告與推廣,雜誌社一直虧錢,社長兼主編是威廉.蔡斯(William Ingraham Chase)。

小草般堅強的生命力

蔡斯被這位有抱負理想的教育家所吸引,一八八八年一月,兩人結婚。結婚不久,她的丈夫咳嗽愈來愈厲害,醫生診斷是末期肺結核,蔡斯新婚的日子,幾乎都是在病床邊服侍生病的丈夫。不到一年,丈夫病逝,並且留下一堆債務。遇到如此沉重的打擊,蔡斯的生命力像野地小草般堅毅,雖然地面上的草莖被割去,地下的根又再長出新芽。

她賣掉雜誌社,白天到「洋際新聞社」擔任校對,晚上當清潔工,賺的錢主要用來還債。她寫道:「我經常只吃麥片加豆子,但我這麼做是應該的,不是犧牲。」兩年後,她丈夫的親戚發現她生活的狀況,起了憐恤之心,集資幫忙把債務還清。不久,報社主管發現她對植物深感興趣,又曾編過《校園先鋒》雜誌的自然科學版,就升任她為植物版的主編。

(圖/字畝文化創意有限公司提供)
(圖/字畝文化創意有限公司提供)

半工半讀進修植物學

為了感謝親戚幫忙還債,她下班後又到親戚的家裡擔任家教,教導孩子功課。她有一個姪兒名叫維京尼斯,特別喜愛植物學,經常問她有關植物的問題,她漸漸難以招架,就帶著維京尼斯去參觀植物館,並買植物學的書和他一起研讀討論。蔡斯後來寫道:「植物學最有趣的地方,是在對植物生命的介紹,由於科學界對生命相關學問的了解是那麼少,因此,持續進修的人,才能同步接收科學新知,多知道一些生命的知識。」

一八九三年,維京尼斯升上中學,不需要她來家裡陪讀了,但是這孩子鼓勵她一定要到大學念書,不要停留在自修植物學的階段。同年,蔡斯到芝加哥大學延伸制學程修課。她以半工半讀的方式,一面在「洋際新聞社」當編輯,一面念書,期間她結識了著名的蘚苔學家希爾(Ellsworth Jerome Hill, 1833-1917)。

遇到愛好植物的牧師

希爾畢業於紐約協和神學院,是個長老會的牧師,工作之餘自修植物學,而且四處收集植物標本,他一生共收集了一萬六千個標本,後來全部捐給伊利諾大學。他鑑定了芝加哥城市附近一百三十三種蘚苔類,還發現三種新種的橡樹,後來其中一種就用他的名字命名為Quercus ellipsoidalis E.J. Hill oak。希爾聘請蔡斯擔任助理,將他所發現的蘚苔畫成標本圖,希爾也將植物分類的鑑定技術、標本製作與保存方法教給她。

蔡斯不僅逐漸成為植物分類的專家,也成了優秀的植物標本繪畫者。她寫道:「畫下植物生長的特徵,是學習辨認植物最直接的方法,例如在草類的辨認上,可以畫下花序的形狀、結穗的結構等。初學者不要認為自己不擅長繪畫而裹足不前,畫無論多粗糙,都有其保存的價值,這不僅是自己的觀察紀錄,更可培養觀察力。」「每一種植物都有其特殊的結構,用圖畫比文字更容易表達植物的特徵。」

希爾牧師的經濟並不寬裕,但是他特意栽培後進。他聽說「芝加哥自然科學田野博物館」(後改名為芝加哥自然歷史博物館)要出版禾本科植物圖鑑,需要繪圖員,隨即介紹蔡斯前往,並教蔡斯用顯微鏡觀察禾本科植物細部結構,以及鑑定與繪圖的方法。沒想到,這份工作使她走上農藝禾本植物的特殊領域。

體認小草的價值

很少人以野地裡的小草當做一生研究的題目,蔡斯卻寫道:「當你愈了解草,就愈能體會草類的美麗與價值……。雖然人沒有特意栽培草類,草類卻分布全世界,在高山、在北極、在沙漠、在鹽灘、在潮間帶、在山坡地、在廣大的平原……,甚至在熱帶與亞熱帶的叢林裡,都有屬於禾本科的竹子旺盛生長。只要是陽光曬得到的地方,就有草類生長。」

一九○一年,希爾牧師聽說美國農業部在芝加哥的畜肉防疫中心,計畫招考一批檢驗人員,這工作乍看起來似乎與蔡斯所喜好的植物學關係不大,但是希爾牧師力勸她去應考。蔡斯順利考上,有了薪水收入,生活壓力也減輕一些。

兩年後, 美國農業部在首都華盛頓成立「牧草局」(Division of Forage

Plants),招考植物繪圖員。希爾牧師一知道,立刻鼓勵她應考,這工作幾乎是為她而設的。果然,她以全國第一名佳績考上。

逐草只為採集標本

她擔任繪圖的工作兩年之久,下班後,還在農業部的草類標本館(後併入隸屬史密森學會國家歷史博物館的植物標本館)擔任牧草分類的工作。她的主管是來自肯薩斯州農業大學植物系的希區可克教授(Albert Spear Hitchcock, 1865-1935),這人是個夢想家,他由教授轉任公職的理由,是想成立一間收集全美國,甚至全世界牧草的植物標本館,並且根據牧草類標本,重新釐清當時俗名一堆、分類不清的草類。

一九○三年,蔡斯開始到美國各州收集牧草標本。她一邊收集標本,一方面研究分類。一九○六年,她在華盛頓《生物學會會誌》發表第一篇研究報告〈黍稷屬分類摘要(Ⅰ)〉。黍稷屬是常見的禾本科植物,有些是一年生,有些是多年生,能夠適應各樣的氣候與土壤。她以草類的高度、葉的長寬、地下莖的特性、花序的形狀與穗粒的結構等特徵,做為鑑定草類的分類特徵,她特別強調穗粒在分類上的功用。一九○七年,蔡斯升任為希區可克的研究助理。

一九○八年,她又繼續發表〈黍稷屬分類摘要(Ⅱ)與(Ⅲ)〉,她提出一年生草類與多年生草類的區分特徵,後者常具有地下莖儲存營養過冬,或是能自地下莖的節間再長出新株。一九一一年,她發表〈黍稷屬分類摘要(Ⅳ)〉,並且提出不同的黍稷生長的環境各有不同,如大黍適合生長在酸性土壤中,稷適合中性至微酸性、土層較深的砂質土壤。這些知識,對於牧草的栽種很重要。此外,她也研究蘆葦的地下根莖結構,不僅成為分類的特性,也進而了解在潮溼的灘地,地下根莖的分布旺盛,使蘆葦可以抓住土壤,站立得住。

一九一二年,她的足跡已遍布美國各州,依所採集的標本,她與希區可克出版《美國草類手冊》(Manual of Grasses of the United States)。這本書是近代草類分類學的經典書籍,也使她成為著名的植物學家。出書後,兩人將所採集的標本,全部捐給草類標本館,使這裡成為全球研究草類的重要機構之一。

蔡斯沒有再婚,沒有照顧家庭的責任,反而更是海闊天空,擁有四處出差的自由。她愈來愈喜歡這種工作與生活,她寫道:「期待有草類生長的地方,就有我的足跡。」

深入中美洲研究草種

一九一三年,她的足跡開始邁向世界各國。她首先前往波多黎各,爬上高山,深入溪谷,收集草類的標本。她注意草類,同時也注意人。她看當地的居民擅長攀爬竹子,她也學習爬竹子的技巧,結果她不僅成為爬竹子的高手,還在竹子的上端發現一種新的蕨類Botrychium jenmani。她將這個發現發表在《美國蕨類學報》,並提出「有許多寄生性植物長在樹冠上,但因為生長的位置較高,而尚未被人類所發現」的假設。

她深入中美洲的國家,發現許多營養成分較高的草類,當地的百姓並不知道如何使用、管理,甚至任憑放牧的牛、羊啃食而盡,她說:「過度放牧家畜,是造成牧草被啃食殆盡、土壤流失的原因。」「在土壤營養不足的地方種植牧草,需要施肥。」這呼籲引起中南美洲政府的注意。一九一五年,巴西農業部請她前往調查草類的品種與分析所含的營養成分,以改良巴西的畜牧。她提出許多草種,特別強調狼尾草屬在畜牧上的營養價值,後來狼尾草成為世界各地經常引種的牧草。

除了研究小草,她也關注社會問題。她強烈支持「禁酒運動」,到處宣講酗酒的壞處與公開售酒的不當。一九一五年至一九一八年期間,她又加入「婦女有投票權」運動,有一次抗議示威,她超過法定警戒線,被關了十天,又有一次抗議聲音過大,她又被捕,關了五天。一九二○年,美國政府通過婦女有投票權。

組織植物之友會

她鼓勵年輕的女性以研究植物學為一生志趣,但是許多女性認為草類太難辨認而推托,於是她組了一個「植物女性之友」會,定期聚會、介紹植物的辨認與植物生長的環境。一九二二年,她出版《草類學入門——向初學者解釋草類的結構》。這本書後來啟發許多學生對草類的喜好,例如愛荷華州立大學的克拉克(Lynn G. Clark)教授,在一九九六年重為此書寫前言時,稱之為「一本持續啟發讀者認識草類學的書籍」。

蔡斯在書中一開頭就強調,雖然多數人忽略草類的存在,草類學的研究也從未登上熱門科學研究之列,但是動物的生存與草類的存在有關,土壤的化育與肥份也受草類的影響,人類古文明的形成與草類更是密不可分。自古以來,人類的主要糧食如水稻、小麥、大麥、玉米、高粱等,都是來自草類裡的禾本科植物。

大地能夠長出草類,實在是大自然對人類的莫大祝福。動物生長所需要的蛋白質、維生素、碳水化合物、礦物質等,草類裡面都有。草類生長、繁殖的速度,永遠超過動物生長、繁殖的速度。草類分布的範圍很廣,能耐各種土壤水分、溫度、氣候。草類的種子主要靠風傳播,動物或人可以到的地方,草類的種子都可以到。蔡斯寫道:「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一千二百公尺的高空,收集到Vaseygrass 的草種,這些種子在六十年前由南美洲進到此地,而後以此方式傳到加州南部。」

草類能將葉部進行光合作用所獲得的養分,存在地下根部或地下莖部,所以地上莖葉被牛、羊吃掉了,地下的根、莖又能立刻長出嫩芽來。而且,許多動物用草作巢,人類也用草做器具或製紙。

為草類學分類建立基礎

除此之外,許多草類更具藥用的功效,是個大藥庫。在希臘時代,就有學者,如泰奧弗拉斯托斯(Theophrastus)提到草類的醫用功效。羅馬時期,狄俄斯可雷斯(Pedanius Dioscorides)醫師也提到草藥是羅馬軍人受傷時醫治的主要方式。

中世紀時,用草類豆科植物與小麥輪種的「三圃農法」(three-crop systems),更是維持歐洲糧食供給的主要農種法,後來推行三圃農法的中心,還成為普世第一所大學「巴黎大學」成立的所在地。十六世紀是航海探險的全盛時期,各地收集來的奇花異草,開始促進分類學的發展,大生物學家林奈(Carolus Linnaeus, 1707-1778)更提出草類學的分類。

蔡斯在書中提到,她是在林奈的分類基礎上再往前走,她特別強調「草穗的結構」是草類分類另一重要特徵,依此她再分出新的屬種,這是她對草類分類最重要的貢獻。

同年,她到歐洲各地採集草類標本,並且代表美國聯邦政府與各地的植物標本館,訂立資訊交流及定期展示植物標本的合作關係。她成為國際著名的植物學家,更多女性主動申請加入她的「植物女性之友」會。她培養出許多傑出的女性科學家,如種子生理學家魯蒂(Anna Maude Lute)、蘚苔分類學家朋娣若(Maria Bandeiro)、熱帶植物學家馬西亞(Ynee Mexia)、草類學家洛西絲(Zoraida Luces)等。

最喜愛在田野工作

蔡斯寫道:「雖然研究草本植物,不像植物學其他的研究領域熱門,但這完全無損發現科學新知的喜悅。」除了科學研究之外,在採集植物時,她也喜愛與各地的農民交談,她說:「在野外採樣時,我彷彿遇見了世界上最善良的一群人。」

她也常記錄野地的自然景致,她的田間紀錄上寫著:「喔!聽到夜鶯在歌唱。」「我整日在湖邊工作,這裡像是天國一般。」「何等奇妙的一日,何等榮耀的日子,我的一生最珍貴的,彷彿是譜在這些榮耀的樂章上。」「能夠照顧花草,有如是在伊甸園裡工作。」她也寫到採樣時遇到的危險,「經過的泥炭土區,像是一個巨大的海綿,吸住我的腳。」(本文摘錄自《與十九世紀傑出女性科學探險家相遇:因為她們,世界變得更好》)

書名:與十九世紀傑出女性科學探險家相遇:因為她們,世界變得更好

作者:張文亮

繪者:蔡兆倫

出版:字畝文化創意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9/04/24

作者簡介

張文亮,臺灣大學退休教授,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博士,科普作家,作品多次獲得金鼎獎。

著有:《電學之父—法拉第的故事》(文經社)、《草上飛科學世界探險:誰能在馬桶邊拉小提琴?》(國語日報)、《牽一隻蝸牛去散步》(校園書房)、《有誰聽到座頭鯨在唱歌》、《世界第一位樹醫生:約翰‧戴維(John Davey)》(字畝文化)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