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我,都習慣喝新茶,每一季剛做好的新鮮茶葉,也不妄想可以久放到老,放一輩子變成藏茶,只怕會藏到、多到最後忘記茶葉哪來的,也忘記自己哪來的;更不敢去多想,不論是想像自己終於懂老的瞬間,會是什麼樣的機緣;或是喝到跟自己一樣老的老茶的時候,究竟還要追求什麼?
午餐時,同桌的朋友向我問起泡茶一事。他說,如果對茶好奇或是有興趣的話,會怎麼建議如何開始呢?
我思索了一下,很快回問對方,可能還是要先確認有興趣的出發點是什麼;譬如有些人是受到茶席擺設、茶具器皿的吸引,屬於器物方面的品味與好奇,也會逐步朝著茶具收藏的方向追求,連帶玩賞各式各樣的茶席布置與搭配;有些人則是單純想要品味茶湯本身,對器物的選擇不那麼挑剔,甚至可能純粹到只要有杯子,有熱水,能夠喝到喜歡的茶湯就好;然而,追求茶湯本身,也可能會有不同的層次境界,有些人會大量或高價收購茶葉,把收藏茶葉作為一種個人品味的表現,有些人則會尋找固定的茶農,專一地品飲同一個茶產區;甚至每年都跟固定的茶農,買下固定的茶葉量;這種投入在買茶、喝茶、送茶的日常交際中,讓享受茶湯,成為生活中時時可以信手捻來的一道風景。
最想滿足的部分,究竟是茶具還是茶湯呢?
茶具的固體設備,與茶湯的液體表現,當然會交互影響,不可能完全切分得這麼清楚,也因為如此,有時可以很明顯感受到,當專注提升了其中某一邊的等級時,也必然會連帶地提升另一邊的層次;茶具與茶湯,兩者在所謂的品味方面,絕對會讓喜愛喝茶的人,隱隱體會到一股極為細膩而潛在的對話之感。
畢竟,不論是茶具或茶湯,在品茶過程中,牽動到的,不只是使用器具時的體感,喝下茶湯後的體感,也包含身處環境、內在心境、同桌茶友、話題氣氛等等;既然有這麼多不同的切入面向,會影響對喝茶一事的主觀認知,那麼,在徹底展開探索之前,或許真的需要回到內心,冷靜自問,如果手邊的資源有限(金錢、時間、心力等),最想滿足的部分,究竟是茶具還是茶湯呢?
朋友說,應該是茶湯吧,因為常常會有長輩送茶給他,且把茶葉的價值說得玄妙至極,促使他希望可以從中辨認,是否真有長輩說得那麼好,或那麼誇張。
提到長輩送茶,總是想起茶館的一位前輩轉述,曾有一位長輩因老人癡呆過世後,兒女幫忙整理物品時,發現有一大堆藏茶,數量多到他們只好四處分送;光是想到收藏了一輩子的茶葉,因為患病而失去記憶,包含所有收藏的相關回憶,最後讓這些費心收集而來的寶貝茶葉,落入他人的手中、他人的壺中、他人的杯中;真正沖泡開來的,究竟是怎樣的複雜滋味,也許,只有時間能品味。
接近用餐的尾聲,匆匆跟朋友分享,關於簡單認識茶湯的方法;可以先從家裡現有的器具開始接觸,雖然不追求器具的精緻程度,但,只要固定泡茶的器具,至少會幫助初學者品茶的時候,減少容易干擾的變因,而不混淆對同一款茶重複的體會,與熟悉認識。

聽水滾沸的聲音,已成了響亮世界的清醒鬧鐘
過去,在茶館服務的時候,因為茶館提供的茶具與茶葉都是固定的,真正能展現出同事間的巨大差異,就在於,每個人的泡茶方式,與最後茶湯的呈現;泡茶、喝茶能發展出如此精緻的文化,絕不只是外在行為、舉止的修養,同時,也伴隨著內在心境、體悟的變化。
過往因為工作關係,可以長期浸泡在充滿茶感的生活;尤其在家醒來,睜眼就想著要燒水;一上班,也是直接進入茶房,就先檢查燒水壺裡的水夠不夠,不能讓瓦斯爐上保持滾水狀態的鐵壺乾燒;且確認茶房的備用水都充足後,接著,才會提起沉重而大罐的保溫水壺,開始四處巡桌,幫每一桌的茶客檢查水量,補充水分。
直到現在,早上起來,都還是想著要先燒上一壺水,不管接下來的一整天,會不會有機會需要泡茶,光是聽水滾沸的聲音,已經成了響亮世界的清醒鬧鐘。

滿腹挫折誠實地全泡進茶裡,一喝便知
回到自身起點;最初,會吸引我渴望學習泡茶一事,也是因為想認識茶湯本身的變化表現,但要認識茶,除了從基礎的六大茶類開始記住味道之外,還要投入各式各樣的茶葉產區的特色風味;記住茶湯的固定味道,是一回事;能否泡出最好的茶湯味道,卻是另外一回事。
初學茶時,太過生嫩卻又好求表現的我,常常利用下班時間,練習泡茶給同事喝;然而,明明是茶館裡的茶,我卻能泡到同事喝不出來是什麼茶,甚至完全沒有泡出屬於那款茶該有的味道;對此,前輩勸我,先從茶單上選一款喜歡的茶,買茶葉回去練習,尤其每天都要堅持練習泡茶,不能只有來茶館上班的時候才泡;自己在家裡,也要持續地跟同一款茶固定相處,相處夠久,才會知道要怎麼泡好那一款茶。
偏偏年輕氣盛的我,好高騖遠,只學了表面工夫就想飛天;以為自己端坐是端坐,注水是注水,出湯是出湯;最後入口的,卻都不是茶湯,而是沒滋沒味的燙熱茶水。第一泡茶,稱為開湯;開湯開不好,後面就更容易自亂陣腳,難以回穩到內心;滿腹挫折不僅全寫在臉上,更誠實地全泡進茶裡,一喝便知。
你泡得太水了。前輩說,且不只一位前輩這樣對我說過,那時的我,卻完全摸不著頭緒,無法確認到底是哪個環節處理得不夠理想,或真的就只是太心急。

年紀輕輕,卻偏偏想要顯老、擺老
明明知道該買茶來穩定練習泡茶,卻又不肯乖乖挑選茶館裡的茶葉商品,反而自作聰明地約了幾個同事;一起去東門的巷子裡,跑遍了好幾間茶店,非得要找老茶。
究竟是什麼樣的機緣,非要老茶不可?說穿了還是好高騖遠,總覺得每年都有新茶不稀奇,年紀輕輕,卻偏偏想要顯老、擺老,裝著一副老氣橫秋的小大人的樣子,就希望人家另眼相看,但老茶也不是說要就有;每到一間茶店,就直問有沒有老茶,沒有就走人;相信那時候的店家們,就算真有,光聽、光看我那劈頭就問的模樣,大概也不會想要拿出私藏的好茶。
雖說物以稀為貴,但初學的我,明明還不夠理解茶葉的三千大千世界,滿心只想要展現跟別人不同的茶湯品味;最後,確實如願買到了一間店家,號稱三十年以上的老茶;回去後,好幾天都跟著幾個年紀相近的同事們,喝得嘖嘖有聲;直到端去跟茶館的前輩喝,才踢到大鐵板。
終於意識到自己花大錢買到假的老茶不說,一直喝來源不明的假老茶,對於身體的影響更難預料;前輩跟我一起喝了三泡後,婉轉勸我少喝。

小時候的懂,跟老時候的懂,可相提並論嗎?
光聽一位前輩這樣說,我不死心,沒被騙過,更不肯相信自己受騙;又去找了第二位前輩一起喝,結論一樣:假的。最後還是不肯接受,找了一位製茶大師,已經是當評審的等級,非拉他坐下一起喝不可,茶湯泡好奉上,大師沒有任何動作,只問我有沒有帶茶葉,我說有,趕緊把整包拿來,大師開罐,倒出一些茶乾在掌心,我以為,大師會像我在購買這款茶的時候一樣,在燈下看一看,聞一聞,但沒有,大師只拿起一粒茶乾,就張口放進嘴裡。
我第一次看到這樣直接吃茶葉來斷定真假,震驚看看前輩,前輩看看我,又看看大師,淡淡地跟我說,等一下吧,等一下就知道了。大師還在無聲咀嚼,沒辦法開口說話。我們三個人一起聽著水聲滾沸,剛剛泡好的茶湯,也都沒人伸手。
不久,大師要了一張衛生紙,把嘴裡的東西吐掉,大口吸氣,又噴噴氣,重複幾次之後,跑去喝水漱口,嘖嘖幾聲,才開口跟我說:假的,不要再買了。
大師說,老茶不好認,至少這支茶,沒有店家說的三十年以上那麼老。
我不死心又追問,怎麼個假法呢?如果是假的,怎麼能做出那麼像老茶一樣會有的酸香與梅乾香氣?前輩拉了拉我說,唉有技術就做得出來,現在技術有多好,你不知道?大師說,不懂老茶就不要買,不然花錢傷身又傷心。
那次後,我不再到處跟人說自己喜歡老茶,也不再去到每間茶店,就直問有沒有賣老茶;且常想起那時賣老茶給我的店家,在結帳完之後,問了我一句:你年紀輕輕,為什麼會喜歡老茶?或許某種程度也是在問我:你還小,懂什麼是老嗎?就算懂,那種懂,也是小時候的懂,跟老時候的懂,難道可以相提並論的嗎?
姐姐告訴你,水最好喝
現在的我,都習慣喝新茶,每一季剛做好的新鮮茶葉,也不妄想可以久放到老,放一輩子變成藏茶,只怕會藏到、多到最後忘記茶葉哪來的,也忘記自己哪來的;更不敢去多想,不論是想像自己終於懂老的瞬間,會是什麼樣的機緣;或是喝到跟自己一樣老的老茶的時候,究竟還要追求什麼?我無法回答。
手邊有什麼茶,就喝,不管老不老,就算真有多少年份,也沒有必要賣老;畢竟,不過就是喝茶。
跟朋友離開用餐的地方後,獨自到一處飲水機前,聽飲水機重複沸騰時,水燒滾的聲音,一旁,有免費供應的各式茶包,看得眼花撩亂,一時間,不知該泡什麼茶包才好。
想起茶館的前輩,有一次遇到我要練習泡茶,我卻一直拿不定主意,水燒滾好久,都還沒決定要泡哪一款茶,反而跑不見人,到處問同事覺得哪一款好喝,或喜歡喝哪一款茶。
前輩看不下去,卻也默不作聲,終於等到我上前纏著她問,到底哪一款茶才好呢?前輩才像在心中演練很久一般,迅速反抓住我說,姐姐告訴你,水最好喝。
熱水還在沸騰,大聲作響,我當然沒敢只端出熱水,倒熱水給同事喝,且聲稱自己是在練習泡茶,但確實,離開茶館多年以後,我忽然明白,茶館的茶都好,哪裡的茶也都好,只要有喝茶的心情,的確,就連水都會很好喝。
尤其,常會遇上一些老饕級的茶客反問,為什麼自備茶葉來喝茶,還要收錢,不就是提供熱水而已嗎?我們總會和善提醒客人,這水,是特地從山上運下來的山泉水,光是品水,也很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