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古碧玲)
(攝影/古碧玲)

伊係茶行的查某囝

做茶的人,心中要有一份「古意」,古意在台語中是有老實、實在的意思,他是說做茶的生意要講誠信、實實在在地做事;古意,也有古人的意趣和風範之意,說的是效仿前人的德行。

從小在茶行長大的我,最常被人們介紹的第一句話就是「伊係茶行的查某囝」,就這樣一句話,即便是第一次見面,也會很快熟稔起來,接著就會問我家裡是做什麼樣的茶?在哪裡做茶?大家可能記不太得我的名字,但一定會記得伊係茶行的查某囝。

前幾年《茶金》電視劇播出之後,掀起了一股「追茶」的熱潮,那時在我自家的茶行,有不少客人來尋電視劇中的茶,更多的是我的朋友們見了我就問,妳是不是就好像茶金裡面的女主角那樣阿?心裡一方面感謝因為這齣電視劇讓我沾了光,另一方面我總是笑笑的回答:「不是那樣啦!我只是在那樣的茶葉盛世後,一個茶農的女兒而已。」

台灣茶外銷失利,邁向多元發展的里程碑

《茶金》劇中的時代背景在1960年代,那時台灣茶葉的生產與行銷鏈是沿承日治時期產、製、銷分工的體制,茶農生產茶菁交由許可的茶工廠製成茶,再由茶商銷售,以外銷為主。直至1970年代後期,台灣經濟發展快速,工資成本增加,在外銷市場上失去競爭力,台茶的外銷量逐年減少,但同時也因為台灣的社會結構與經濟型態的轉變,內銷茶葉的需求量大幅提升。台茶外銷的失利,使得生產外銷茶的北部茶區生產面積大幅減少,大型茶葉工廠漸漸無法運作,取而代之的是小農自產自製的包種茶類在中南部漸漸發展起來。

1980年代初,政府廢除了《台灣省製茶業管理規則》,俗稱「還茶於農」政策,讓茶農可以順理成章地自行設立小型製茶工廠,開啟了茶農自產自銷的時代,也是台灣茶邁向多元發展的里程碑。我的家族便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成為了第一個在高山種茶的家族之一。

我的家鄉在嘉義梅山的碧湖村,從山下到山上必經著名的162甲縣道俗稱「梅山36彎」,也就是36個髮夾彎道,來往交通實在很不方便,加上那時候大家都知道凍頂烏龍茶,卻不認識高山茶,我父親便以故鄉的名字為商號,在台北設立了茶行,一來是為了向大眾推廣自家種的茶,二來也方便下游商就近批發茶葉。

新茶一出大家都想「搶鮮」

每到產茶季節時,父親便時常南北奔波,在我們還沒到台北開店前,父親製茶往往要熬夜好幾日,我的母親也在廚房忙著,除了煮三餐之外,還要額外準備點心,餐桌上的菜飯永遠是滿滿的,不僅是提供來幫忙的製茶師傅們,也讓上山來批發茶葉的客人不要餓著,因為在深山林內的村莊裡,是沒有任何店家的,父親時常打趣的說:「到我們山上,假如有人家招呼你吃飯,這時候千萬不要客氣,大方地坐下來吃,因為方圓十里是找不到東西吃的。」這樣的習慣,到了台北開了茶行之後也沒有改變。

那時父親回到山上做茶,再將製好的茶葉裝滿車趁新載回台北茶行,那時還沒有出現茶葉的真空包裝技術,新茶一出大家都想「搶鮮」,茶葉做好的那一天,批發的客人們往往已經坐滿茶行,等到深夜父親的歸來,我母親也會在茶行內廳備好各式宵夜,招呼客人邊吃邊等,產茶的那幾個禮拜都是愈夜愈鬧熱,我常常顧不得隔日還要上學,硬是要在母親身邊跟前跟後湊熱鬧,所以至今好多客人都說是看著我長大的。

我的母親做生意也有一套,她總能記住每個客人的喜好,喜歡花香濃郁的、喜歡喉韻厚重的、喜歡帶發酵香的…,她還會用自己的方式將每個山頭、每個小產區的產地環境分門別類,每種茶喝起來的口感、香氣描述得恰如其分,讓即使是第一次造訪的客人也能很快找到適合自己口味的茶品,在他們的下一次造訪,母親也能馬上找出他們上回買的是哪一款茶。除此之外,母親平常就會留意各種適合配茶或是具有特色的小點心,只要她覺得不錯的,就會買來分享給常客。時常有人問母親她做生意的秘訣,母親總說,她沒有什麼秘訣,只是真心的把客人當成朋友,謝謝他們對我們這家小店的支持。

喜歡這樣在生活中流轉的人情

有一句話說「做茶如做人」,年輕的我參不透箇中深意,現在的我想,是我的父母親做人成功,我們家的茶行才能走過近40個年頭,當年的老客人成了家父家母的好朋友、我尊敬的長輩,在我成長過程中,他們視我為自家女兒一般,不吝關懷和指導;迄今,左鄰右舍仍時常在我們家的茶行走動,有的在附近上班的客人,下了班總會到我們店裡坐一坐、喝杯茶再晚餐,也有晚餐後總要特別繞到茶行和我們喝杯茶,聊聊近況才回家休息,我很喜歡這樣在生活中流轉的人情。

我父親說過,做茶的人,心中要有一份「古意」,古意在台語中是有老實、實在的意思,他是說做茶的生意要講誠信、實實在在地做事;古意,也有古人的意趣和風範之意,說的是效仿前人的德行。在我回家接手茶業的這10年來,著實感謝我的父母親建下的基礎,也立下了良好的典範,我給自己的期許便是能夠留住傳統茶行的這份人情味,將茶裡的古意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