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間覓食的高蹺鴴(圖片提供:林麗琪╱春山出版)
田間覓食的高蹺鴴(圖片提供:林麗琪╱春山出版)

來一場野鳥散步饗宴

你可以像蒐藏藝術品一樣擁有這本書,也可以從書裡的圖文體會觀察野鳥時可能遇到的經歷。這些小鳥都隨時躲在我們的生活周遭,有時候害羞不敢見人,有時候又華麗登場大鳴大放……

我從高中一年級開始拿起望遠鏡賞鳥,至今已經22年。不過,在此之前,我是一個很普通的國中生,生活樸實無且枯燥。學業成績不差但也不到頂尖;平時打打籃球和電玩,娛樂不少但也不至於玩物喪志。當時,對於生活周遭的小鳥,我只知道麻雀和鴿子,其他的小鳥一概不認識。

「學會賞鳥」像是學會了某種特殊技能

觀察野鳥不久,就會開始多認識許多常見的小鳥,例如珠頸斑鳩、樹鵲和鳳頭蒼鷹。而且這段時間,望遠鏡變成穿搭標配,不時掛在脖子上,在路上晃來晃去,期待著下一秒會遇見的小鳥。說也奇怪,我家附近明明有許多珠頸斑鳩,但不知道為什麼,賞鳥之前的我一點也沒有意識到,至今我仍然無法解開這個謎。難道除了「植物盲(plant blindness)」之外,也會有「鳥盲」嗎?

「學會賞鳥」像是學會了某種特殊技能,生活周遭和各種自然環境中的鳥類,突然變得存在感十足。在晴朗的秋季下午,帶著小孩去公園放電的時候,即便在一旁滑著手機,耳朵仍然能清楚地聽見樹冠叢中有赤腹鶇、白腹鶇、極北柳鶯和黃眉柳鶯在裡面享受著野果和小蟲。河濱公園的草叢中,不時傳來著婉轉的鳴聲。

這些訊息不僅通知我各種小鳥的存在,有時候也清楚的讓我知道四季和時間的變化。前面提到的各種小鳥,都是來台灣過冬的冬候鳥,聽到牠們的聲音,我就能知道他們已經陸續抵達。我家和以前在澳洲的研究室,不遠處分別有白鶺鴒的彩虹吸蜜鸚鵡的集體夜棲地,牠們每天晚上都要和幾十甚至上百隻夥伴聚在一起過夜睡覺。因此,只要從窗外聽到白鶺鴒或彩虹吸蜜鸚鵡的聲音逐漸聚集吵雜,就知道差不多到了傍晚五點,下班時間快到了,可以準備整理今天的工作和明天的規畫。

鳳頭蒼鷹親鳥和離巢的幼鳥(圖片提供:林麗琪╱春山出版)
鳳頭蒼鷹親鳥和離巢的幼鳥(圖片提供:林麗琪╱春山出版)

見渺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

有些朋友對我將野鳥觀察變成生活習慣之一的特技感到相當好奇,但也不知道我們東張西望究竟有什麼好看的。沒關係,不妨透過寶可夢大冒險來體驗看看,抓寶就和追鳥一樣,滿地都是的普遍種、遍尋不著的稀有種、僅此一家的特有種,應有盡有。2016年,就在寶可夢剛發行後不久,Conservation Letters 刊登了一篇論文,認為寶可夢非常值得讓一般人體驗自然觀察和追尋野生動物。虛擬的寶可夢變成了活生生的野鳥,其他本質上並沒有太大差異。

《野鳥散步》這本書,也是恰如其分的賞鳥經驗分享書。作者林麗琪老師是由植物出發的自然觀察家,也以植物做為藝術創作的題材。將自然觀察與藝術創作結合,通常會讓自己的觀察力更加敏銳,更有機會注意到其他人不一定會留意的細微特徵。也就是明察秋毫,見渺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從《野鳥散步》書裡的圖畫,我能很清楚的知道,「林老師觀察到這個特徵了」,實在是令人佩服。

從事自然觀察的人都會有類似的經驗:我們可能先觀察某一群生物,接下來可能會對另外一群感興趣。許多鳥友是先觀察鳥類,後來在夏天特別專注觀察昆蟲,因為沒候鳥的台灣實在點無聊。而如同林麗琪老師,先觀察植物,後來開始觀察野鳥,我似乎比較少聽說。不過,哪一種生物都好,多花一點時間和目光在牠們身上,有時候會有難得的新發現。

俗稱「啼雞」的環頸雉(圖片提供:林麗琪╱春山出版)
俗稱「啼雞」的環頸雉(圖片提供:林麗琪╱春山出版)

擁有自己獨家配方的「野鳥散步」

林麗琪老師的生活圈,不是緊鄰陽明山和關渡平原,就是坐落在依山傍海的蘭陽平原,實在是令人羨慕的得天獨厚條件。再加上林老師特別享受一邊散步一邊觀察自然萬物,自然也就有了許多與野生動物和植物相遇的經驗,而且是只屬於個人專屬的獨家故事。

《野鳥散步》就是這樣的結合個人故事與創作的藝術品。你可以像蒐藏藝術品一樣擁有這本書,也可以從書裡的圖文體會觀察野鳥時可能遇到的經歷。這些小鳥都隨時躲在我們的生活周遭,有時候害羞不敢見人,有時候又華麗登場大鳴大放;偶爾和你來個不期而遇,偶爾又讓你遍尋不著而敗興而歸。出門走走是許多人從事的休閒活動,如果再添加一些小鳥來調味,那每一次出門的過程又會更加豐富美味。

如果《野鳥散步》是林麗琪老師的獨門料理,那我期望你很快就能走出擁有自己獨家配方的「野鳥散步」。

稀客斑頭雁光臨臺灣(圖片提供:林麗琪╱春山出版)
稀客斑頭雁光臨臺灣(圖片提供:林麗琪╱春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