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許育銀)
(攝影/許育銀)

夏季就當個吃瓜群眾吧!

隨著回家的次數增加,如今已成為媽媽的得力助手,八點半才剛吃完早餐,十點一刻,轉身又得為寶寶們料理中餐,口味不能太重鹹,清甜的最剛好,有蛋、有肉、有菜、有魚,水果是必備,甜湯是意外的驚喜,也在這一次次的演練下,逐步習得育兒招數。

炎熱的夏季,總會想起,瓜果成熟的樣子,天氣熱的時候,總愛挖上一口西瓜,紅色瓜肉總能讓我忘卻暑意。可這幾年夏天,家裡總無法順利種出西瓜,理由不外乎太熱了,瓜藤遍佈,就算花開了,可結果始終遙遙無期。不知是父母想通了,抑或不指望反而更容易獲得,今年吃著紅通通西瓜不知多少回,也可能是最近太常返鄉了,不只吃到久違的西瓜,就連兒時常期獨佔鰲頭的絲瓜蛤蜊、清炒瓠瓜、醬燒冬瓜通通都吃到了,那些很近的美好,原來總在不經意間出現。

年少時期的農村暑假

上班後的這幾年,映入腦海的暑期,伴隨著暑期工作與玩樂,密集的工作坊、高中生的遊學活動、兒童的夏令營,不知已霸頻記憶多少年了。忙碌的工作後,總會為自己安排冷卻高溫的活動。花東海洋、山林之旅,日本、東南亞的看猴行程,總能褪去忙不停的記憶,但也逐漸遺忘自己兒時的暑假。不過這幾年,送子鳥為雲林老家的一添了三名生力軍,常常往外跑的我,經不住可愛的召喚,搖身一變成為返鄉青年,只要一有空,總會乘著各種車,回到兒時生長的地方。

兒時的暑假是晒花生、剝蒜的時間。一年總會有兩個季節會採收花生,一個是七月份的暑假,另一個是十一月。七月採收花生,比的是對抗烈日的耐受度,爸爸媽媽總要在炙熱午間,翻攪在晒穀場的花生,炙熱的暑氣從腳底滲了上來,揮汗如雨,正是這時候的寫照。花生晒乾了,裝袋了,兒時的學費才有著落。暑期不上課的日子,將自己包裹在花布下,跟著父母將晒穀場上的花生分堆。兩人一組,一個拿著畚箕拾起花生,一個人牽著袋子,你一言,我一語的聊著近況,頃刻間,晒穀場,已布滿了一袋又一袋花生。

另一個重頭戲,在農曆七月燙人的土壤上種蒜。在種蒜前的剝蒜頭,就像是寫日記一樣,早上一睡醒,午休睡飽,總要在倉庫集合報到,面對著滿坑滿谷的蒜頭一邊動著手,一邊動著腦,還要不時的收集被淘汰的蒜瓣,想想該怎麼用蒜頭為餐食加味。那時候的幻想很多,但不知是否就是忘記了為自己考量生兒育女這件事,到如今始終沒下落。不過,好在家人們不曾窮追,讓我有機會泡在嬰兒堆裡,成為一個有奶香味的大人。

(攝影/許育銀)
(攝影/許育銀)

絲瓜入菜的滋味

近期返家,已為阿嬤的媽媽,忙著陪孫辦家家、換佩佩(尿布),一邊忙於顧孫,一邊又想為家人準備一日三餐。自認無所事事的我,自告奮勇,再度拾起許久不見的鍋剷,為家人製作絲瓜蛤蜊。廚房堆積滿坑的絲瓜,等著我挑選出無粗纖維的,逐一刨皮,刨皮後,拿在手上切塊,切薑絲,放油快炒,放入蛤蜊,稍用鍋蓋悶煮,絲瓜蛤蜊便大功告成。

絲瓜是農村極為常見的入菜食材,它出現在炎熱的夏令,綠葉黃花攀爬屋簷的景色,真的倍感親切,那是無需花費分毫的樸實滋味。絲瓜不止可以配蛤蜊,配上雞蛋,加入豆簽,更是解暑的料理,記得小時候中暑,吸上一口,夏天彷彿也沒這麼熱了。

家裡新成員的出現,許久不見絲瓜重新從記憶裡活了回來,絲瓜沒有消失,只是許久未與家人同桌共食,才遺忘了它的味。城市生活久了,一人獨食,求的是方便,便利商店即食品、泡麵、隨處可見的手搖飲,一餐便過了。雲林老家的一日三餐,與即時品分屬對立面。現採地瓜葉,燙熟後,加來自西螺特製醬油,拌入蒜蓉即可上桌;夏季瓜果清炒,加肉絲或雞蛋,又是一道清爽菜餚;市場新鮮的魚貨,乾煎上桌;湯品,冬瓜切好,放入排骨、薑片,倒入米酒,濃而不濁的溫補湯品也是即可上桌,三菜一湯這是專屬於雲林平日的日常。

週末的一日三餐,對於準時用餐尤為要求,菜色多元,才能滿足寶寶們個個挑食的嘴。過往不常返家的我,隨著回家的次數增加,如今已成為媽媽的得力助手,八點半才剛吃完早餐,十點一刻,轉身又得為寶寶們料理中餐,口味不能太重鹹,清甜的最剛好,有蛋、有肉、有菜、有魚,水果是必備,甜湯是意外的驚喜,也在這一次次的演練下,逐步習得育兒招數。

討好小孩的招數越學越多,儼然已奔向開親子館、開幼稚園的路上前進。像我這樣一個育兒的吃瓜群眾,竟然在孩童天真笑靨中找回兒時的歲月。也在一次次的相處中,重新找回那份看似樸實,卻極其動人的家庭時光。

(攝影/許育銀)
(攝影/許育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