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我們沒看見的紅:從螃蟹的色澤談感知與選擇
一些國家已經開始行動。瑞士、英國、紐西蘭與義大利等地,皆在動物福利法中明文禁止活煮龍蝦與螃蟹。這些規範固然尚未普及,但提醒著我們:餐桌上的生猛,往往來自未被理解的感知世界。
人類與食物的關係,既真誠又荒唐,尤其是當我們面對螃蟹這類橫著走路的動物時,總是特別帶著一點權勢與趣味的想像。
我曾在高美濕地拍下一隻招潮蟹,它高舉一隻紅螯,身體卻幾近隱入泥地。那場面像極了保衛疆域的姿態,也像正在召喚什麼。螃蟹之所以「橫行霸道」,其實正是體型演化的成果。科學家指出,蟹化(carcinisation)是一種演化趨同現象,越來越多非蟹類生物最終長得越來越像「真螃蟹」,有著扁平的身體與強壯的橫向移動能力。這樣的體態,不僅方便橫著逃竄,更能鑽進岩縫保命,是天擇之下的勝利者。
餐桌上的生猛,來自未被理解的感知世界
有一回,在北海道的蟹市場,我的孩子站在整排螃蟹前驚訝地捂住臉,這些巨大紅亮的螃蟹,像是剛打完仗排隊受審,又像一場生猛的展覽。童年的他尚無法分辨紅色與死亡的關係,但這畫面卻深深刻進我心裡。我們的視覺習慣與飲食審美,總是將紅視為「鮮」,視為好吃的保證。然而,那紅是來自「蝦紅素」與「甲殼藍蛋白」的分離:原本生的螃蟹因複合蛋白結構而呈現藍灰色,一旦加熱,結構瓦解,釋放出的蝦紅素讓螃蟹變得耀眼紅亮。
這些分子變化不只迷人,也觸及倫理爭議。科學家 Robert W. Elwood 曾以寄居蟹與岸蟹為實驗對象,發現牠們會記得曾被電擊的巢穴,甚至主動換殼、避開舊居。他主張這些行為不只是反射,而是一種「痛覺回憶」;而類似研究也應用於虹鱒、蝦類等,得出類似結論。2021 年,他在《Frontiers in Veterinary Science》上回顧這些實驗,認為我們無法證明十足目無痛感,至少應承認牠們「可能會痛」。
一些國家已經開始行動。瑞士、英國、紐西蘭與義大利等地,皆在動物福利法中明文禁止活煮龍蝦與螃蟹。這些規範固然尚未普及,但提醒著我們:餐桌上的生猛,往往來自未被理解的感知世界。

有時橫行霸道,有時安靜紅亮
我曾在法國布列塔尼半島的海鮮餐廳,點上一大盤海味:牡蠣、蝦、蟹輪番上桌,盤子下還襯著藍色盤子,彷彿深海的影子。我也拍下過一鍋台灣秋季萬里蟹蒸熟後的模樣:每隻都紅得晶亮,堆疊成滿鍋的豐盛。
這些風景是人類味覺與科技長年的結晶,也是我們集體記憶的一部分。從市場、濕地、海岸到餐桌,螃蟹以各種姿態現身。有時橫行霸道,有時安靜紅亮。
而我們,是否願意在「好吃」之外,多一點觀看的角度?

【後記:我們讀書會的一角】
這篇文章的部分靈感,來自一位長輩學者的知識分享。他總是默默閱讀、思索,然後在不經意間,把一些令人著迷的知識拋給我。
這次他提到:蝦紅素(astaxanthin)不僅是海鮮中的色素,也被應用於保健營養品,具抗氧化性與視力保護功能。這讓我重新思考那些色彩斑斕的餐盤,從生理、感知、科技到倫理,我們其實從未真正看懂一隻螃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