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Wei許恩維)
(圖/Wei許恩維)

上游尋魚迷蹤

想起了重要的事情,主流的中間根本不是圖鑑文字裡臺灣米蝦喜歡的地方,牠們通常是在極纖細的瘦小支流。當然要滿心期待的爬上去。我也確實在樓梯般堆疊的瀑布的第三層把牠們找回來了。

1.

只要不是通勤時間或旅行中,我通常是喜歡下雨的。雨有一種上游的味道,再加一點藻類、落葉和被太陽曬過的石頭就是了。

(圖/Wei許恩維)
(圖/Wei許恩維)

離家最近的兩個上游都屬於東港溪流域,有著再往北一層流域才有爬鰍科、高身小鰾鮈和科勒氏鰍鮀的遺憾。但不影響,小時候最愛看的還是魚,淡水魚;會叫爸媽帶我去看起來適合下水的河邊,我爸在旁邊會釣魚或下水拍照,我媽的話不知道,我則在水裡找動物,當時就算都是看過很多遍的物種好像也不太介意,很容易滿足。只是有一隻三角姑跟一隻貪食沼蝦,從我第二次要求去河邊之後就沒有再看過了。

說到三角姑,我沒有留下任何特徵資訊才姑且使用這個鱨科通用的俗名;當我想到用分布範圍來確認身分,卻發現東港溪流域好像根本沒有這科的魚,也許有人不想養了就丟這裡吧。

除了那些在記憶裡孤獨的失蹤動物,也有群體的遺失。在看到那兩隻的那一條溪的更上游有找到一小群臺灣米蝦;在那截大約一坪的瀨區,幾池水面不超過十五平方公分的平靜石塊縫隙裡,有大約四五灘住著這種最大也才2.5公分,身上排列七顆紅點的米蝦。我很弱,這應該是我在淡水裡找過最稀有的生物,但牠們不見了。有一天該把牠們從同一條溪的某個縫隙中找回來;記住牠們在那條河出現的各種條件,好讓往後不會再跟丟;現在我可是會拿相機貼近蝦子,那時會讓淡香水裡藻類的濃度變成極限。

2.

(圖/Wei許恩維)
(圖/Wei許恩維)

通往上游的路是我爸找到的。

路邊景色農地和樹林交錯分布,鳥很少但很多蝴蝶,曾為了這點帶上專門看蝴蝶的表弟,那天卻剛好沒什麼蟲;路上還有過不知名的大蛇、赤背松柏根、還知道要怕人的黑冠麻鷺;話說我九年後才知道小蛇的名字,還記得牠長怎樣真是個奇蹟。那裡很受我們重視,只有夠信任的親友才會被我爸帶去那裡,我至今還沒有帶過任何人。

找到臺灣米蝦的瀨區下面是一區深的可以跳水的深潭,一側是長滿植物的沙,一側是一塊超大的石頭(跳水臺),用最後一次下水時181公分的我來判斷,最深處至少兩米。底層是一群超大隻的何氏棘鲃,上層則有還小的屏東縱紋鱲;以前牠叫屏東馬口魚,更早以前跟中北部的臺灣馬口魚被視為同種;後來高屏溪以南的族群分家,再後來中文俗名有了大到我至今還在適應的更正,「馬口魚」給那群被稱為溪哥的Opsariichthys屬用了(最有名的是粗首鱲),原本的馬口魚後面三字則變成縱紋鱲。

我很慶幸今年拿到新圖鑑後沒有把舊的丟掉。深潭還有很多事情,例如在那裡看到我第一種周緣性淡水魚湯鯉;我在上岸時誤觸了石頭上刺鼻卻不很臭的乾掉的猴子排遺;還斷斷續續出現過吳郭魚,下山後的一個禮拜,每天都會煩我爸要他一起討論怎麼趁數量不多把牠們處理了,下一次去牠們通常就不見了。

上游是我最喜歡的香水。我討厭那些廉價的腦總是只把它想成屍體或梅納反應的味道,然後用水泥包裝,或把越野車壓上去,或在旁邊插個紅色的警示牌子。

3.

(圖/Wei許恩維)
(圖/Wei許恩維)

2023年,來了好久不見的颱風,三個。我騎我爸的油車第一次一個人去那段有跳水池的上游,在山裡只憑記憶移動的我只選錯最後一條岔路。下車後從山壁繞過一扇大門,沒幾步後開始一大群紫斑蝶約十公尺的纏繞,以前沒看過這樣的情況,可能是因為我爸不會讓我十一月還去河邊吧。在這充滿節肢動物的路上,半路卻突然發現帶錯鏡頭了,過一天我爸回國我才知道那是顆廣角。

到河岸時,先把安全帽跟布鞋襪子放在一顆石頭旁邊,一路向下,全心要找回臺灣米蝦並跳回深潭。我遍尋路上每個水流緩慢的小塊水域,但只有一池有蝦,而且只是普遍的擬多齒米蝦跟粗糙沼蝦。

走了很久很久都沒找到深潭,顯然跟記得的不一樣。明明以前了不起五分鐘可以解決的路今天卻半小時都沒有盡頭。此外河谷上多了一條電線,對岸變成檳榔園;我還想起來路上沒有看到一顆以前都會在路邊出現的馬桶與旁邊的一棟廢墟。

路被改過嗎? 剛剛在芒果園走錯路,照印象往左走後看到關著的鐵柵門裡有一群以前看過的遊盪犬。或許不算是記錯,可能這次走的右邊會通去較下游處,以至於下切到根本不是以前去的溪段。但我又對沿路的一些視角跟看見河邊的入口還有幾棵樹和幾顆大石頭很有印象。我非常困惑,並得在往上走和往下走間選擇。當時因混雜著沒有走錯和懶的想法選擇往下。

終於找到一塊可以比肩跳水池的大石頭,但形狀和過去的有所出入,而且深度不如以往,上面多了條噁心的優養化流水。講到這裡,更覺得我走錯了,而且我想起以前從上面看,確實有一塊和這裡類似的構造。但現在才發現這座比較淺的深潭,在巨石末端與土地交界,有一搓乾淨的水被包在森林裡。

4.

(圖/Wei許恩維)

想起了重要的事情,主流的中間根本不是圖鑑文字裡臺灣米蝦喜歡的地方,牠們通常是在極纖細的瘦小支流。當然要滿心期待的爬上去。我也確實在樓梯般堆疊的瀑布的第三層把牠們找回來了。牠們在石頭跟落葉間飄動,跟之前把頭埋進水漥的情形太像了。那裡除了瀑布,還被人接了一根看不出來意義是什麼的水管,正好流進牠們的水池,我就淋著水管流出來的水,以一種肥角鍬形蟲被捉到時會呈現的收縮姿勢趴著拍攝。

喝了好幾口水管水,確定照片能識別身分後,我開始在附近找更多臺灣米蝦,發覺這層開始幾乎每池都有。有一池破了我的深度紀錄,並跟粗糙沼蝦一起住,最淺那池也才不到兩公分。下次該帶來更好的相機,多穿幾件,爬到更高層,把目前沒有的好看的照片跟到時候不知道會有多少的IG粉絲分享。

對了,現在我認為拍攝臺灣米蝦時的淡香水是以落葉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