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帆)
(圖/帆)

遇見山林裡的小動物-戒心很強的狐狸

狐狸的逃走距離大約是十公尺,在開溜之後只要拉開到這個距離,一定會停下來觀察對方的動作。貓也是這樣,人類靠近幾步,貓就會走開,不過牠們一定會回頭觀察我們有沒有繼續逼近,以免消耗無謂的能量。

狐狸的棲地遍及低海拔與三千公尺等級的高山,不但活動範圍極廣(日本的狐狸為二到八平方公里),而且戒心又很強,因此不容易遇見★。我的山中相機常常拍到狐狸巡邏領域的模樣,不過只要人類一來,牠們就會立刻躲進草叢中,這一等,少說三十分鐘起跳。有時候還會看到狐狸舉起一隻腳不動,觀察對方的動靜再選擇適合脫逃的方向——每一種動物都有這一類的戒備姿勢。

哺乳類和鳥類遠比昆蟲與爬行類更有智慧,能夠判讀對方的動作,而且明確知道離對方多遠才是可以安全脫逃的距離。這是所謂的逃走距離,狐狸的逃走距離大約是十公尺,在開溜之後只要拉開到這個距離,一定會停下來觀察對方的動作。貓也是這樣,人類靠近幾步,貓就會走開,不過牠們一定會回頭觀察我們有沒有繼續逼近,以免消耗無謂的能量。如果是昆蟲,就只會一個勁地脫逃了。

如果進入狐狸的「警戒距離」,牠們一定會在逃跑或攻擊之間二選一。若是進入「臨界距離」(critical distance)內,大約是一、兩公尺,則會被猛烈攻擊的距離。如果猛然遇見熊的時候就已經靠這麼近了,牠們也會反射性展開攻擊。

★狐狸在春夏天的尾聲會進入巢穴育幼,若想觀察狐狸,不妨在巢穴外監看。狐狸會自己挖巢穴,也會以岩石縫隙為窩,如果巢穴的環境不錯,還會代代相傳。

(圖/帆)
(圖/帆)

狐狸的一直線腳印

在冬日追尋狐狸雪地上的足跡還滿有意思的喔,要是看到等距離的腳印形成一直線,就知道是狐狸留下的。牠們行走時,後腳是踩在前腳踏過的地方,因此足跡會連成一直線。這種走法不但可以讓誤踩毒蟲的風險減半,潛行時發出聲音的風險也減半,所以才會選擇這樣走。野生灰狼和狐狸的足跡通常都是一直線,非直線的足跡,就是牠們在跑步或者懷孕母狐狸留下的。

跟著足跡走吧!走著走著,牠們的足跡可能會靠近草叢,搜索草叢中有沒有兔子躲著。搜索完畢,接著移動到下一處草叢,也可能不時在岩石或樹樁等顯眼處排尿或留下一條糞便,藉此宣示自己的領域。沿路中,你可能會撞見兔子或松鼠的屍體,即便沒有屍體,看到些許飛濺的血或者獸毛,就知道獵物是在這裡被抓到了。

狐狸的特技是騰空跳,牠們的大耳朵先是聽到老鼠在草叢中發出微弱的聲響,接著靜悄悄地靠向草叢,然後聽音辨位、騰空跳高、急速落地,在落地的同時用前腳和牙齒制伏獵物。狐狸的身體輕盈,一跳至少可以跳到兩公尺,這種狩獵方式常被說很像是導彈的攻擊,也確實是個抓住四處逃竄的老鼠的好辦法★。

★聽說狐狸還會就地打滾、突然趴下,吸引野兔的注意力後再攻擊,這類行為稱作「誘捕(charming)」,不過我沒有親眼見過。

(圖/帆)
(圖/帆)

狐狸媽媽為什麼要把小孩逐出家門

狐狸的繁殖季是初春。

如果生活在有季節變化的環境中,哺乳類動物大多會在春天生產。哺乳類的一大特色是用乳汁育幼,媽媽要吃得比平常多三、四倍才能分泌乳汁,因此牠們會在食物豐富的春天生產,而且春天出生的幼獸可以在夏秋季節成長,這段期間也沒有食物不足的問題★。

狐狸一胎平均生四到五隻,平常母狐定居在固定的領域中,公狐則是四處晃蕩,只有在生產期才會住進母狐的領域,時而找食物來,時而抵禦敵人,幫母狐一起照顧小孩。

過了五個月後進入夏天,也是獨立的季節,在這之前,幼狐已經看著成狐學習狩獵與覓食,也幾乎都明白狐狸社會的規則了。等時間來到夏天尾聲的某一天,原本和藹可親的母狐會開始以咬或威嚇的方式把幼狐趕出家門。幼狐雖然不明就裡,試圖靠近母狐,母狐依然會繼續恐嚇牠們,最後幼狐只能逃離。

長大後的小狐狸會漸漸散發出公狐的味道,母狐可能是在這個時候把孩子趕走。如果孩子是雌性,可能會留在領域內,隔年幫忙母狐帶幼狐,未必要離開。

★熱帶地區全年都不缺食物,沒有繁殖季的分別,一般認為人類之所以沒有繁殖季,就是因為人類祖先是在熱帶演化的。(本文轉載自《遇見山林的小動物》

(圖/帆)
(圖/帆)
(圖/帆)
(圖/遠足文化提供)

書名:遇見山林裡的小動物

作者:今泉忠明

出版:遠足文化

出版日期:20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