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風雨,停了又落,落了又停,七月底到八月初,颱風雖侵襲台灣,但引入的西南氣流重創中南部多日。八月初家裡又有收割水稻。七月底的豪雨連日下著,水稻依然如期收割,只是田裡的水如同七月初的颱風過後一樣,田裡還是滿滿的積水。
今年七月初,丹娜絲颱風朝著台灣西南逼近。首當其衝的,是西南沿海地區的魚塭與嘉南平原。我因工作提前返回台北,避開中南部的強風大雨,雖在七月中曾再次歸家,仍未見到風雨,但因時常與父母以電話傳情,也從旁經歷這場風雨。
風雨來臨前,如常的節奏
七月五日一早搭高鐵回到台中,與弟弟一家一起開車返鄉,聽著弟弟說起前一日的經歷。他說下班後他正出發到公司聚餐的餐廳,突如起來的暴雨,讓他進退兩難,泛起是否就該掉頭回家打算?最後還是奮力抵達,只是顫抖地吃完這頓豐盛的晚餐,也算是難忘的回憶吧 !
我們一邊驅車返鄉,一邊天南地北的閒聊。我說到七月七日我有外出的工作,正在擔憂颱風是否會打亂行程。當下,得出一個結論,返家後看看氣象預報再說吧!
我們就這樣一路聊天歸家,似乎沒有察覺這次颱風即將引來的改變。
到家後,該陪小孩玩遊戲的玩遊戲,該出門約會的出門約會,返鄉節奏是不會被一場未知風雨而打亂的。只是當天氣預報明確的指出,七月六日午後開始將影響台灣。隔日,爸媽見我們睡飽後,便催促我們提早北上,以免太晚回去,被迫困在風雨之中。

帶著滿滿的故鄉味,迎戰即將來臨的風雨
北上前,爸媽從田邊與家裡搜出許多蔬果,並幫我們打包,畢竟颱風後,菜市場的蔬果價格一定會波動。我跟弟弟分別帶著南瓜、花生、蒜頭、冬瓜、絲瓜、菜豆、枸杞葉、香蕉等家裡自產的蔬果,還有媽媽為我們準備自製的青草茶,我將蔬果塞滿行李箱,而弟弟將蔬果塞滿後車箱,我們就這樣各自北上,帶著滿滿的故鄉味,迎戰即將來臨的風雨。
北上後,雖偶有雨勢,但與中南部相比,似乎失色不少。在還沒宣布停班停課前,我還是認真地著研究起放颱風假該如何應對,好在北北基桃沒有停班停課,只有桃園部分沿海區域停班停課。
那晚,我得知中南部放假後,便打電話回家關心情況。媽媽說,她打了好幾通電話給住在古厝的嬸婆,響徹許久仍無人接聽,她擔心嬸婆一人獨居在家,要去嬸婆家看看,說完便衝忙掛上電話。後來才知道,當夜颱風已搗亂了隔壁村莊的通訊設備,家用電話暫停使用。

不斷刷新自己對災害的認知
就這樣七月七日北部的活動仍照計畫進行,中南部,引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七月七日當晚,颱風從嘉義布袋登入,一路往北,在往北的過程中,減緩成輕度颱風並往中國浙江前進,網路新聞曾傳出颱風可能折返回台消息。
颱風過後所引進的西南氣流,造成中南部連日豪雨,災情頻傳。雲林古坑山區因土石滑動形成堰塞湖,就連農地旁的大圳也因暴雨,無法排水,大片的農田被浸泡在水裡。嘉義、台南多處淹水與停電的新聞,還有太陽能板四處飛的新聞,還有還沒出售的豬隻留在豬寮裡變烤乳豬,這些事件不斷刷新自己對災害的認知。
就連住在台南北門的大舅舅以及舅媽,都在颱風之後斷了音訊,好在多日後,得知台南北門不只斷電、就連電子通訊也斷了聯絡。他們連日守在魚塭邊清理颱風過後的殘骸,祈求一切恢復正常。

風雨後,收成的難與心裡的難
麥寮雖有雨,但相較於山區,其他沿海地區,還談不上成災。雖然不久前種下西瓜瓜苗,因大雨滅頂,已無生機。剛結果的香蕉也因為狂風,東倒西歪的傾倒。不過大家平安就好,媽媽這樣的念道著。
風雨過後,農民又回到農田,再度面對眼前的農作物。 六月中旬後正值花生採收期,我們在颱風前已將花生採收、晒乾、裝袋,並且以出售。只是仍農民尚未採收,損失自然不在話下,發育成熟的花生,碰到大雨,不僅收成困難,就連日後的曝晒管理也相當嚴峻,除了隨時留意天氣外,還要一兩個小時,為花生翻面,如有大雨,還要準備雨遮,將花生嚴實的包裹住,避免浸水,如果收成的花生不小心遇到雨水,整批花生都將報銷。
七八月正值我家稻穀的採收期,我們家第一批的稻米也到了收成期,颱風後,麥寮的稻穀沒受到颱風侵擾,稻穗還堅挺的站著,雖然採收時田裡仍有積水,但採收還算順利,只要靜待積水退去,就能開始新一季的耕作。
母親提起,颱風過後,農民們在收成前的紛亂,或許是暑氣,也或許因為擔心天氣變化,收成也成為大家心浮氣躁的戰場。收割稻穀,如果不在意它的成熟與否,就因天氣變化,一昧採收,採收出的稻米品質也未必理想。稻穀的採收,除仰賴農民的專業判斷外,也仰賴科學,26-28度的濕度,是稻穀最佳的採收點。過早採收,稻穀未能完全成熟,會拉低稻米的品質;過晚採收,也會造成稻穀水含量過低,造成稻米內部碎裂等狀態。所以切莫搶快收割,尊重稻穀的成熟與否,才能堅守農作品品質。只是風雨即將來臨時,如何穩住心性,不急躁的面對,似乎已是這場突變,要我們去學習的事了吧?

沒有過不去的風雨
又是一日閒聊,我跟媽媽說起台北家裡沒米,在超市裡來選挑選著,不是日本米就是東部米,想吃新鮮的西部米,我便約著哥哥、弟弟兩家人在七月十九日返鄉。這時家裡的農事已更替,進到第二期花生的栽種的預備期。這段時間父母,除了去田裡巡視稻草曬乾的狀況,便是蹲守在花生旁,勤勤勉勉的剝著花生。
哥哥與弟弟兩家北上後,便是我與父母的親子時光,我們剝了近一布袋的花生也聊起生活近況。我提起了閏六月(註)出嫁的女兒,要送父母豬腳,給他們添壽。後來我補了一句,現在連沒有沒結婚的女兒也得送耶~媽媽回了一句:「想送就送吧!」
我便將豬腳,轉成紅包,讓我這個未出嫁的女兒,也有機會孝親。
七月的風雨,停了又落,落了又停,七月底到八月初,颱風雖侵襲台灣,但引入的西南氣流重創中南部多日。八月初家裡又有收割水稻。七月底的豪雨連日下著,水稻依然如期收割,只是田裡的水如同七月初的颱風過後一樣,田裡還是滿滿的積水。雨水不知還要到何時才會散去,但沒關係,今年七八月比起前兩年涼爽許多,或許是我們被農曆的兩個六月包圍住,要讓我對這個雙重的夏氣,有不同感受吧!
迸發出料理,就像遠端傳情一樣
旅居國外多年的同事這樣跟我說著,他說今年的雨量多,暑氣似乎被沖淡了。我的心裡雖有認同,但不免還是希望劇烈的狂風暴雨能快快離去。中南部連日的大雨,台北時晴時雨,台北家中陽台上發芽的地瓜,竟長出數十瓣嫩葉,我開心地將它一一摘下,雖然為數不多,但能在家裡看見片片綠意,或許是這卅日颱風後給我的驚喜吧!我將它們一一摘下,放入並冰箱,並思索該如何料理。
周末偶遇小農市集,買下兩把地瓜葉,防颱時帶回的蒜頭,配上超市購入的魚肉以及陽台上冒出的地瓜嫩葉,一道蒜味地瓜葉煨鮮魚就完成囉!
颱風過後,迸發出料理,就像遠端傳情一樣,看似片段,卻又連綿,以絮絮叨叨的關心,將看似無關的東西,以慢燉的方式,通通煲在一起。卅日過後,細談颱風過後的一切,此刻已無風雨已無晴。
註:閏月是農曆用來調節曆法的計算公式,兩至三年會有一次閏月,不過閏六月,出現次數較少,約十九年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