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離島·出走」團隊
攝影/「離島·出走」團隊

島嶼母親,夢想起源地

看著這樣的畫面,相信就連當初所建造的先人都不曾看過吧。一直以來,我們總是驚嘆著,這些擁有神秘面紗的石滬,建造耗費數年至十多年,沒有倚靠任何機械工具,單純憑藉著人力來搬運的一顆顆石頭…

攝影/雅布重
攝影/「離島·出走」團隊
假想你是隻海鳥,翱翔天際、居高臨下,飛越太平洋時你將發現,散落於台灣海峽中的九十餘座小島,並非孤立而疏遠,相反的,它們被海中一連串獨特且美麗的線條,緊密連結。海洋、島嶼、石滬,你身下這片美麗國度,名叫澎湖。
攝影/雅布重
攝影/「離島·出走」團隊

我的島嶼母親,也是我的夢想起源地。滬,是遍佈全球水域、能追溯至萬年前的古老漁獵方式。澎湖先民承襲如此智慧,觀察水勢、就地取材,原理即是:應用潮水漲退規律,搭配石滬牆體的特殊構造,集中分散四處的漁獲,使其便於捕捉。澎湖擁有世界級的石滬景觀,從空中鳥瞰,近七百口的石滬,猶如一顆顆相互串連、環抱島嶼的海洋之心。石滬群除了乘載了澎湖人百年來的歷史記憶、漁法技術,及石砌工藝外,其漁業原理更符合「生態產業」的概念,能在生態平衡的前提下,體現人與自然資源的永續共存。

攝影/雅布重
攝影/「離島·出走」團隊

弧形石滬,又被稱為畚箕滬,或是籠仔圈,係指沒有滬房的石滬,形狀呈一個平面曲線,如弧形般,通常建於鄰近靠岸邊的淺水區,離高潮線較近,故集魚功能相對較差。

大海中的藝術建築

擁有滬房的石滬,就是將本來弧形所拱出來的部分增加單個以上的滬門構造,成為看似愛心的形狀,通常是選在水位較深的地方增建滬房,魚群入滬後,會依著伸腳與滬彎的內側洄游,最後匯集於滬房,雖相對來說作業不易,但此工法更仰賴退潮的海水流向和魚類的習性,故集魚效果也較佳。

數百年來的潮起潮落,人類試圖在大自然中發展文明的痕跡卻依然健在。現在看著這樣的畫面,相信就連當初所建造的先人都不曾看過吧。一直以來,我們總是驚嘆著,這些擁有神秘面紗的石滬,建造耗費數年至十多年,沒有倚靠任何機械工具,單純憑藉著人力來搬運的一顆顆石頭,卻能在平視的角度堆疊出如此工整又優美的造型,這儼然就是大海中的藝術建築,也更是人類史上共同的水下文化遺產。

攝影/雅布重
攝影/「離島·出走」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