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綁架了人們的視野,每個人心裡或許都有棟遠離塵囂的小木屋,現實是,整座山被挖光,成了都市裡那些,冷氣壓縮機吱嘎作響、標準化的、鋼筋混凝土的房子裡,人們像被過度保護的實驗動物。從木頭的文化,走到水泥的文化,這是我們要的嗎?
[dropcap]走[/dropcap]進姜樂靜的建築事務所,空間裡好多隔間,像蟻窩,建築人像工蟻,他們把人類的巢穴構想畫出來、蓋出來。那天她從高雄趕回,帶我遊走其間,
我問她的位置在哪,她告訴我:
「這裡沒有我的位置,每個專案我都有參與,我是游牧民族。」
自稱游牧民族的姜樂靜是台中市第二位開業的女性建築師[1],在台中中區長大,她設計的校園建築備受肯定,我在國產材論壇遇見她,當日她雖然不是講者,但在台下也發表對於木構造的一番想法,句句到肉,剛烈直接,觀眾席儼然是講台。這樣的氣勢讓我決定走訪台中,聽聽她的木構造主張。
人們容易以為木頭無法防火
木構造是一種建築結構,相對於使用台灣常使用的RC構造(鋼筋混凝土),木構造以木材為主體,建構出穩定、能夠承重的的結構[2]。在姜樂靜的建築語彙裡,木構造有兩個層次:
「第一種是主構造加填充物,不會整個房子都是木頭。」
在許多人的想像中,木構造意味著整棟由木材建造的湖畔小木屋,人們容易以為這樣的木頭無法防火,事實上,木材若燃燒,表面會形成一層炭,保護內部。實際在建築中,為了增加結構強度,以及加強小尺寸木材的耐火,木構造常與其他材質搭配。甚至目前已經造起了木構造大廈。[3]
「第二種是局部使用木構造,」姜樂靜強調。「但只有單純的木頭裝飾,那不就是木構造。」如裝潢常用的木頭地板、木門、僅在混凝土外貼上木片的牆面,這些常出現在文青咖啡店裡、沒有建築承重受力功能的裝置,都不是木構造。
如何讓美麗的木頭也能夠不只是裝飾?
在台中大墩國小體育館的屋頂,木結構網狀包覆體育館,仰望一看,像一個堅固的巢。透過結構技術,木頭不再脆弱,這裡的木構造,取代了姜樂靜稱之「醜醜的型鋼」。
在台中綠川的長春公園段,姜樂靜團隊設計出的木構造的橋梁,在潺潺流動的河畔,更顯放鬆。
橋梁採用的桁架系統有力學傳導的作用[4],這是一種古老的構成方式,桁架的英文truss源自約1200年時的古法文trousse,意思是「許多連結在一起東西的集合」,百年的橋梁、古教堂的屋頂都是使用這樣的結構方式,這反映姜樂靜在當代物質社會裡最重要、也最難實現的思維,那就是「不浪費」。
不浪費是材料與結構的合奏
聊到這裡,她轉身指向外頭的BRT站說:「BRT車站其實很過度設計,你看非常粗的桿線,是擔心會有恐龍踩下來嗎?」
不浪費是材料與結構的合奏。在這裡,橋梁不用鋼筋混凝土,也不用型鋼這樣過度「堅固」的材料。木桁架的橋梁組成,質輕,當地震一來,結構本身可以透過各個節點分散震動的能量,但前提是,橋梁的任一節點未來若有損毀,都需要修復。
選擇建材,除了關於預算、工法,也關於建築師的美感和價值選擇,當我追問姜樂靜,
為何喜歡使用木頭,她說:
「木頭自然,讓人感覺放鬆,有芬多精,美觀,沒有人討厭木頭。」在她花蓮新城車站的站頂結構,結合了RC、型鋼、集成材三種材質。「我讓大家一下火車,就看到車站這些木頭,覺得很輕鬆,要出去玩了,帶有一種休閒感。」
「我喜歡建築,建築是用美的方式解決問題。」姜樂靜這樣說。
儘管口口聲聲稱自己愛木頭,但並非在各個建案都能使用木構造和木材。
「我每一個案子都會先用木頭送,不行才改成其他材質。」
這個「不行」有幾個因素,其一是台灣在木構造法規所規定的一小時防火時效。要當建材的木材都要試燒,燒掉剩下的材積得符合法規。
這也牽涉到預算問題,木頭材料較為昂貴,便宜選擇為美國的花旗松等集成材;昂貴一些的選擇為日本唐松。至於國產材,建築師坦白自己還沒有機會使用。結構技術也是木構造的一大阻礙,需要專門的結構技師,這也讓木構造不利推行。「木構造的結構,圖要畫比較多,比較麻煩,像我這種建築師就是自找麻煩。」
然而放眼望去,為了躲避種種麻煩,我們住在什麼樣的房子裡呢?
姜樂靜起身指了事務所對面的新建案,那是一棟高聳的大樓住宅。「台灣因為水泥多,常蓋這種混凝土建築,外面再貼裝飾。」
水泥綁架了人們的視野,每個人心裡或許都有棟遠離塵囂的小木屋,現實是,整座山被挖光,成了都市裡那些,冷氣壓縮機吱嘎作響、標準化的、鋼筋混凝土的房子裡,人們像被過度保護的實驗動物。從木頭的文化,走到水泥的文化,這是我們要的嗎?
混凝土結構看似安全,但每每強震除了摧毀了家,其後揭露的偷工減料,也毀壞人們對建築的信任。木構造,看似為一個更好的選擇,但建築師的專業與道德,是否耐得住天災的考驗?台灣各地保存良好的日式宿舍,或許給出了一些線索。對於種種關於木構造的質疑,姜樂靜的回答是:
「不是木頭不好,而是我們不認識它。」
注/
[1]姜樂靜(圖左)於1991年加入台中市建築師公會辦事處,是180位加入此公會的建築師,也是台中第二位掛牌開業的女性的建築師。
[2] 關於木構造的相關技術規範,請參閱木構造建築物設計及施工技術規範
[3] Michael Green的木構造大廈,請參閱為什麼我們應該建木造高樓(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