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鯨船與船前乘浪海豚群,攝影/廖鴻基
賞鯨船與船前乘浪海豚群,攝影/廖鴻基

演化的奇蹟—鯨豚生態

失去海洋的島國人民,如同失去夢想只剩現實的人生。
走出去、航出去的過程,耳際常有濤聲,視野在海面漂泊,心思繫在漂泊深處,我們也許會聽見一首洄瀾的曲子,遇見船邊上演的一齣戲,這航海、遊海、看海的過程,內心將得到有別於陸地的滋養,海洋於是和「生命教育」有了直接牽連,再看海洋生物,也將有嶄新的視角。

[dropcap]全[/dropcap]球海域共有大約八十種鯨豚,臺灣海域記錄的鯨豚目前有三十種,專家判斷應超過三十種以上。

賞鯨船與船前乘浪海豚群,攝影/廖鴻基
賞鯨船與船前乘浪海豚群,攝影/廖鴻基

「鯨魚」、「海豚」其實都是俗稱,也因為是俗稱,「鯨魚」、「海豚」之分,各國標準都很不一樣。較嚴謹的生物辨識,依「界門綱目科屬種」的生物分類法,所有鯨豚,在這套分類系統下,都屬於「鯨目」。鯨目底下再分為兩個亞目:「鬚鯨亞目」和「齒鯨亞目」。

跑到海水裡生活的中爪獸們,演變為現代鯨豚

鯨豚的祖先來自陸地。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種模樣長得像狼,名為「中爪獸」的偶蹄類動物,牠們受食物吸引,生活範圍慢慢遷移到海濱,後來又一步步下海生活。經過長期演化,這跑到海水裡生活的中爪獸們,就演變為今天我們認識的現代鯨豚。海洋、陸地畢竟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跨界生活並不容易,特別是哺乳動物,很多水中行為將受到生理限制。鯨豚們下海生活,必要在形體及生理上做極大調整。

海洋哺乳動物有:鯨豚,海獅,海豹,海象,海牛和北極熊這幾種,完全不用上岸生活的是海牛和鯨豚。但海牛生活在岸邊河口,只有鯨豚能完全適應海洋生活,且分布廣闊。

海洋哺乳動物用肺臟呼吸,要將鼻孔露出海平面才能換氣。長久的演化讓牠們的鼻孔從臉的前面逐漸移到頭頂上。為了游進及獵食,鯨豚們往往需要長時間憋氣。演化過程中,牠們大量增加體內能攜氧的紅血球和肌紅蛋白,以增加身體的儲氧能量。又因為水阻和空氣阻力差別很大,為了行進速度,牠們透過演化來改變身體外型,將身體上不必要的凸露部分(譬如生殖器官)藏在凹縫或皮膚底下,身體流線化;毛髮消失,減少水中阻力;前肢變成胸鰭,後肢和尾巴整個退化,並長出提升游泳效率的背鰭和尾鰭。為了因應長久浸泡於海水中的生活,鯨豚透過演化,讓自己穿上一件由脂肪為主要材質的厚重防寒衣。在極區寒冷水域活動的鯨種,皮下脂肪甚至可厚達五十公分。

如果鯨豚能用回聲定位掃描,將可看到人的骨子裡

人類徒手潛水深度一般在十到三十公尺內,水下每十公尺深度,將增加一個大氣壓力,人體結構無法負荷深潛的水壓,但鯨豚們發展出「浮肋」,避免胸腔因水壓凹陷時,造成骨折刺破內臟,以及許多生理上的改變來克服水壓限制,讓牠們更具深潛能力。深潛能力極好的抹香鯨,甚至可潛到二千多公尺的深海。

躍浪的瓶鼻海豚,攝影/廖鴻基
躍浪的瓶鼻海豚,攝影/廖鴻基

海水裡能見距離遠不及於空氣中,鯨豚們於是發展出回聲定位系統,經由高頻率聲波的發射及回收,來偵測環境。在賞鯨船解說時,當海豚群來到船邊時,常跟遊客們開玩笑說,我們在甲板上觀看海豚,最多只是看到牠們的長相外貌,但如果牠們對你用回聲定位掃描的話,將可以看到你的骨子裡。

一旦發現魚群,先分頭驅趕魚群趕成密聚的魚球

鯨豚們是海洋食物鏈的高層,社會性強,一個家族、一個家族緊密的生活在一起,互助合作。「合作獵食」是最典型的例子。一旦發現魚群,牠們不是爭先恐後,各自爭食,而是分工合作,先分頭驅趕魚群,將魚群趕成密聚的魚球,各自守住方位,讓家族中的老弱婦孺先食,全家都吃夠了,再放掉這群魚。
鯨豚的團結互助模式,加上牠們為了適應海中生活的改變及調整,雖是跨界生活,但仍然成為海洋食物鏈的高層,生態專家稱牠們這樣的改變及調整,為生態界的「演化奇蹟」。

(本文轉載自《十六歲的海洋課》,小標為本刊編輯所加)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26564
  • 書名:十六歲的海洋課
  • 作者: 廖鴻基
  • 出版社:蔚藍文化
  • 出版日期:2019/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