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 / 曾詩琴

農夫魚與小丑魚,海洋地頭蛇

漫遊沉浮在礁岩之間。就這樣會不經意遇上海葵。不自禁的心想,咦,原來海葵在這裡。細長柔軟的海葵觸角住著一對橘白相間的小丑魚,小巧而鮮豔的體型令人賞心悅目。

攝影 / 曾詩琴

[dropcap]無[/dropcap]風時節,我們總喜歡到東北角的開放海域浮潛。

退潮的時候,整個海域平靜沉寂,唯有小浪微波輕柔搖晃,偶爾一閃而逝的鳥鳴,更顯得海的寂靜浩大。在這裏時間緩慢而停滯。正午的陽光炙熱,浸身在海裡的我們格外舒暢。彷彿置身在熱帶的小島,許多平時浸泡在海裡的礁岩如巧奪天工的雕刻裸露出來,似乎也想要來一場淋漓盡致的陽光浴。

而我們如獲至寶,遁入海裡,尋找每年都會相見的海葵與小丑魚。海底下翠綠石蓴蔓生濃密的覆蓋著礁岩,底下似乎有許多生機,魚群在海藻礁岩上來回穿梭,傳來低沉啄食藻類的聲響,光柱閃耀,猶如海洋世界的太平盛世。

細長柔軟的海葵觸角住著一對橘白相間的小丑魚

海葵所在地是一處說不出任何特徵的礁岩,因此很難尋覓。有時巡遊半天,四處圍繞的礁岩彷如迷宮,看似一樣,卻又無法定位,找不到鎖定的位置。有時候運氣好,巧遇毫無預期的海洋生物,例如藏身在岩縫間的龍蝦,讓我們耗上很長一段時間拍攝。於是終究找不到海葵與小丑魚。

攝影 / 曾詩琴

有時任由自己放空,漫遊沉浮在礁岩之間。就這樣會不經意遇上海葵。不自禁的心想,咦,原來海葵在這裡。細長柔軟的海葵觸角住著一對橘白相間的小丑魚,小巧而鮮豔的體型令人賞心悅目。
小丑魚與海葵共生,彼此有互利關係,有恃無恐,顯然知道海葵具毒性的觸手能夠保護牠免於危險。因此,當我嘗試拿起相機拍攝的時候,小丑魚突然從海葵浮現上來,雙眼正視著我,正好拍下一張理直氣壯的照片。

海葵所在之處必須閉氣下潛,緊抓著方便抓握的礁岩一角,固定好相機,等待小丑魚出現的那一瞬間,按下快門。有時候對焦不準視窗一片模糊,則必須重來,或是小丑魚不想繼續僵持,選擇躲藏起來。這樣憋氣下潛、浮上吸飽氣再下潛,不斷的重覆動作。

高身雀鯛是整個珊瑚礁區的生態平衡

就在此刻,一隻惡狠狠黑漆漆的黑高身雀鯛突然衝上來,瞪大雙眼。我不以為意,繼續重覆下潛,一心一意想要拍好照片。
這隻巴掌大的雀鯛顯然拚了老命,一意孤行要抵禦我這個龐然大物。正在設想如何穩定鏡頭取景,高身雀鯛憤怒的用頭撞上我的套鞋。猛烈撞擊下,讓我有些退縮,覺得這隻突然冒出來的小黑魚未免太魯莽了吧。繼而想想,顯然我闖入了牠的地盤。

攝影 / 曾詩琴

高身雀鯛棲息在淺海礁岩,具領域性的牠,若是不經意停佇在牠的領域,通常牠會探頭仔細看你一眼,然後繞一大圈,再躲起來,彷彿用行動畫圈要你知道這一大圈是牠的領域。你若還是不離開,牠會再次現身,同樣以繞圈圈姿態,這時候牠的速度加快,閃來閃去,但基本上還是繞著圈圈。再仔細觀察,圈圈範圍內的礁岩,隱約攀附了紅褐藻類。

原來高身雀鯛在守護著自己的海藻花園。牠有個很傳神的別稱,叫做農夫魚。顧名思義,牠確實會耕種,耕種的是自己愛吃的海藻,細心維護,並且把外來的海藻啃掉,甚至會驅趕同樣啃食海藻的珊瑚礁魚。

由於草食的特性,因此雀鯛對於復育白化珊瑚有其重要功能。當珊瑚白化後,藻類會進駐珊瑚,覆蓋其上,抑制珊瑚的復育。草食性魚類如黑高身雀鯛等會啃食珊瑚礁石上的藻類,讓珊瑚蟲與微藻再度著床,重新為白化的珊瑚礁區帶來新生機。

高身雀鯛維護的不僅是自己的海藻花園,而是整個珊瑚礁區的生態平衡。

不停嘗試拍攝小丑魚的各種角度時候,高身雀鯛不斷衝撞。為免牠傷害到自己,我甚至作勢驅趕牠。她確實被驅離,但是很快的又回來了,毫不畏懼的朝我的鞋子與雙腳發動攻擊。有點疼痛,但更震撼的是那一連串毫不猶豫的攻擊。

攝影 / 曾詩琴

這片海域到了下午,潮水開始變化,海浪逐漸洶湧,密集的浪尖如一面網籠罩整個海面,夾帶強勁海風。發現黑高身雀鯛的頭部因為撞擊過度而有受傷跡象,但仍然想盡辦法驅離我。小丑魚若遇到危險,一逕躲到海葵深處,即可脫離險境;高身雀鯛自力更生,必須採取積極行動,奮力驅趕外來者,甚至用生命衝撞。我滿懷歉意,深深致敬,宣告撤退牠的地盤。

高身雀鯛與小丑魚兩者均有強烈領域性,小丑魚因著海葵的庇護,只要投入海葵懷抱則可避開危險,然則高身雀鯛只能奮力出擊,守護海藻堡壘,更促進珊瑚礁的健康平衡。

高身雀鯛堅毅保衛家園的身影,啄食礁岩上的低沉聲響,輕巧的咚-咚,連帶讓海洋具體而微的生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