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楊依璇

米麗大豐收

小小的手抽起塑膠袋鋪在桌面,再依序盛上糯米飯、肉鬆、蛋皮、炸油條,層層疊疊,最後還豪邁的挖起一匙又一匙的菜脯乾,一改平時不正經愛玩鬧的模樣,每個動作謹慎又專注,眼神閃閃發光的,彷彿手裡拿的是裝滿珍寶的藏寶箱……。

「小米一顆顆
煮成飯
做成小米酒
香香甜甜又可口~」

兒子雙手邊比劃,嘴裡邊唱著老師教的兒歌,曲末還兩手捧腮露出燦爛笑容。

繪本時間帶入各部落族群與米的文化故事

我很喜歡兒子就讀的學校,尤其欣賞幼兒園的主題式教學,這學期是「米麗大豐收」,從美感領域為核心發展理念,除了介紹各式米製食品,讓孩子從五感認識米,日常裡的畫作時間、兒歌律動唱遊、繪本故事欣賞、生活美學創作,都以「米」為主題。更因應地域文化及多元性,在部落裡的幼兒園認識的不只稻米,還有部落慶典常用的小米和糯米,繪本時間更帶入各部落族群與米之間的文化故事,這樣的課程,我覺得很美。

學期末的結業式更讓我驚豔,結合了成果發表和親子闖關互動,開場的兒歌帶動跳竟是稻米的成長順序,大人小孩一起圍成圈,一下要跺腳撒種子,一下要彎腰手割草,每個人的頭頂都開完花後,就是伸長雙手彎彎身體成為結穗累累的稻,家長們手忙腳亂地跟著動作和節拍,孩子們倒是笑成一團的反過角色來教大人手腳動作該如何擺。

這是十月某週的功課,
用畫迷宮的方式來加深稻米的成長過程,
好喜歡這樣的食農教育,
好多孩子根本不知道我們碗裡的作物是從何而來。

跳完舞流完汗,孩子們又蹦跳著回到教室準備分組,親子闖關共分成六組關卡:阿拜(山地粿)、飯糰、竹筒飯、麻糬、彩色米罐、米知識問答,由家長拿著闖關卡去看小小老師分享各關卡的製作過程和成品。

每組桌前都會用立架掛著孩子們親手繪製的流程圖,由大班的哥哥姊姊向家長介紹製作流程,中小班的弟弟妹妹負責示範動作。就讀小班的兒子分配到飯糰組,前一晚就興奮地不得了,吱吱喳喳地說著要包一個超好吃的飯糰送我,於是當天迫不及待的將我和先生拉去飯糰組,確定好爸媽都就定位後,開始一臉認真的包起飯糰,小小的手抽起塑膠袋鋪在桌面,再依序盛上糯米飯、肉鬆、蛋皮、炸油條,層層疊疊,最後還豪邁的挖起一匙又一匙的菜脯乾,一改平時不正經愛玩鬧的模樣,每個動作謹慎又專注,眼神閃閃發光的,彷彿手裡拿的是裝滿珍寶的藏寶箱,可能當媽後變得特別感性,看著他完成飯糰後得意又滿足的笑臉,雙手都還油膩著就抓著飯糰衝過來要送給我們,當下真是感動,原以為孩子還是發著嫩葉的小幼苗,原來一轉眼就開出花了。

從米開啟的活動,也用米畫上香甜飽滿的句點

末端那桌正熱鬧,湊近一看原來是麻糬組,黃澄小米在木臼裡已搗成黏稠米糰,原來是搗完了正在分食呢,桌邊圍滿了期盼的小眼睛,小小老師一面向後到的我們說明搗麻糬時要記得加油才不會黏手,一面回頭看著木臼裡的分食進度,深怕自己期盼的那份被遺漏。

轉頭看了看各組的人潮比例,再小聲問了身旁的孩子最喜歡哪種米製品?
「麻糬啊!」

好奇其因,莫非是因為自己花力氣搗的,所以覺得最好吃嗎?
「是因為可以加芝麻粉甜甜的很好吃。」

簡直是毫不猶豫的就回答,我忍不住笑出來,果然是大人自己想太多,先苦後甘這樣的感受離他們還遙遠,孩子天性就嗜甜才是真的呀。

攝影:楊依璇

小小老師們闖關示範完了,還獲得了部落長輩教學的小米甜酒釀,會後分送的餐盒也是精選了米庄餐食點心盒,從米開啟的活動,也用米畫上香甜飽滿的句點,真是有始有終。

孩子就學的第一個學期就能遇上與自己土地所連結的課程,知道了食物的來源,知道了農作的辛勞與珍貴,真是連我都覺得歆羨的學習內容,用這樣的結業式來作為學期的完結,心裡又感動又豐盛,忍不住要期待下一個學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