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文藝少女時代,常參加一些外省作家老師們的餐聚,嘗過各省各幫名菜。攝影/古碧玲

鄉愁滋味

父親對蚵仔情有獨鍾,夏季肥美時,常買回來吩咐我煮鹹菜湯,像在老家阿嬤煮的一樣,許多年後我才知道那就是鄉愁的滋味。

家鄉味在過去的時代是一種鄉愁的滋味,因為離鄉背井,吃不到母親做的菜,許多人只能在異鄉複製母親的家常菜,那些帶著思念的菜餚,在異地生根發展,形成帶有地方特色的餐館或小吃,慰藉許多遊子的心和胃。

月亮蝦餅是台菜、越南菜或泰北菜?

家鄉菜常用地域名稱來歸類,例如川菜、粵菜、江浙菜、滇緬菜等,我還是文藝少女時代,常參加一些外省作家老師們的餐聚,他們當然不會去台菜餐廳,多數以川菜或江浙菜為主,讓我認識了不少名菜,如東坡肉、紅燒獅子頭、宮保雞丁、佛跳牆、五更腸旺、紹興醉雞等,有時老師們也會吃更家常的捲餅、餡餅、抓餅、蔥油餅之類的麵食,配小米粥或酸菜白肉鍋,那些老師現在大多數已經去世。在如今這個族群多元化的社會,很多餐館的料理也走族群融合的路線,像月亮蝦餅因為老少咸宜,廣受歡迎,取代了早期的鳳梨蝦球,是許多餐廳都有賣的一道菜,誰還管它是台菜、越南菜或泰北菜?

還是文藝少女時代,常參加一些外省作家老師們的餐聚,嘗過各省各幫名菜。攝影/古碧玲

我的弟媳來自越南偏僻的農村,弟弟開玩笑形容,在那裡不論抓到什麼都能煮來吃,她們兩姊妹都嫁來台灣,熱愛野外休閒活動的弟弟夫妻倆,在板橋開鐵工廠,閒暇時竟然也能在半夜去土城山上的溪溝裡,捕捉溪哥、溪蝦、田螺等山產店才吃得到的野味,或去某些地方的出海口撒網捕魚,捉兩大桶外形像豆仔魚,其實是頭大大的烏仔魚回工廠,宰殺後醃漬曬乾冷凍起來,回越南探親可以當伴手禮。

蒜頭花.青木瓜.綠香蕉 越南家鄉味

弟媳偶而放假時會去彰化找她妹妹玩,就會順手帶回一些在鄉間採集的食材,例如蒜頭花、青木瓜、綠香蕉等,弟媳嗜辣又嗜酸,用魚露和檸檬、辣椒、蒜末涼拌青木瓜絲,是一道常見的越南料理;蒜頭花是大蒜抽苔開花結出的蒴果,像一顆Q版蒜頭一樣,是我從未見過的;當時我在板橋小住幫忙照顧父母,看見放在冰箱裡的蒜頭花,還以為是小蒜頭要拿來炒菜,弟媳說先用熱水燙過後,炒肉很好吃,冰箱裡只有黑胡椒鴨賞,我搭配青蒜苗、辣椒同炒,口感鬆脆,只有一點淡淡的蒜香,並沒有什麼蒜頭的辛辣味,與黑胡椒鴨賞同炒真是難得的絕配。

我以為青香蕉是要等它自然黃熟才吃,結果弟媳煮了一鍋香蕉雞爪湯,我曾在網路看見資訊分享,說是對痠痛和膝關節炎有食療功效,一直沒什麼興趣嘗試,因為直覺判斷應該不會太好吃,弟弟卻保證說真的不錯吃;遂盛了一小碗試試,綠香蕉連皮切段,與幾片薑和一些蔥花、雞爪熬煮,雞爪熬出的膠質融入湯裡,與香蕉富含的天然果膠,匯集出口感濃郁的湯頭,香蕉皮吃起來像長菜豆,未成熟的香蕉煮熟就像菱角或山藥,從營養學觀點來看,連皮一起吃的綠香蕉雞爪湯,可說是一道養生聖品。

日久他鄉變故鄉,弟媳和許多越南姊妹一樣,在台灣這塊土地活出她們自己的樣貌,不因物資豐饒就奢侈浪費,善於採集土地賜予的食材,做出屬於她們的新家鄉味。

家鄉味都來自阿嬤的手作

我的家鄉味又是什麼呢?故鄉嘉義以火雞肉飯聞名全台,小時候在東石鄉下是有見過鄰居養火雞,一群火雞聚在一起像孔雀一樣張開尾屏,雞嘴上頭拖著一條長長的鼻子,一副臉紅脖子粗的模樣,只要有人故意發出「咕嚕咕嚕咕嚕」的呼嘯,牠們便會群起仿效,有時對路過的孩童會有攻擊行為,地域性很強。

當時我只看過火雞,沒有機會吃到火雞肉,火雞肉飯的滋味也是在長大成人後才有機會品嚐,說實在話,我並沒有覺得有多好吃,或是真正好吃的我沒吃過?我還是喜歡普通的雞肉飯,用雞汁蔥油做澆頭,淋在放著雞肉絲的白飯上,不用配菜就能扒光一大碗。

東石是蚵鄉,許多人家以養蚵剝蚵為業。 攝影/古碧玲

東石是蚵鄉,許多人家以養蚵剝蚵為業,我的故鄉雖然在東石,村落卻不靠海,倒是餐桌上常見用鹹菜絲煮蚵仔湯,有賣蚵嗲的小販來村裡做生意,我們小孩只有看著流口水的份,如果家裡有大人掏錢買幾個當點心,能分到一小塊就會感到很滿足。我十歲之後就到高雄與父母同住,因為母親做生意很忙,開始訓練我做家事和煮飯,父親對蚵仔情有獨鍾,夏季肥美時,常買回來吩咐我煮鹹菜湯,像在老家阿嬤煮的一樣,許多年後我才知道那就是鄉愁的滋味。

家鄉味就是鄉愁的滋味,我的家鄉味都來自阿嬤的手作,像米苔目、鹹粿、紅龜粿、炒米粉……鄉下常見的食物,不論我人在哪裡,只要看見這些食物,就會想起故鄉,想起阿媽在灶間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