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物控的養成之路-謝謝器皿讓我成為喜歡的樣子

那次,就像一把鑰匙,打開了我的器物大門。一頭栽進器物世界,先是花了不少時間迷航。最先接觸到的日本陶器,根本大千世界。投身器物的工藝家眾多,材質、手法各異,風格各有所擅,名家新秀皆有。

我是先買器物,才學會怎麼使用器物的。

三十多歲時,身處高壓快速的媒體工作,卻開始對理想生活有了些許憧憬。從蒐藏器物的朋友家宴發現,原來好好吃飯是這麼一回事。不是一般家裡常見透亮的瓷器,而是來自日本、大小形狀各異的質感陶器,沒有任何花紋圖案,樸實中帶著美感的視覺比例,搭配簡單不花俏的菜餚。整個晚上談笑風聲,令人舒心。

素淨的青瓷無論顏色、造型和細節兼具,耐看耐用。(攝影/徐銘志)
素淨的青瓷無論顏色、造型和細節兼具,耐看耐用。(攝影/徐銘志)

擁有自己空間時,這些器物可各司其職的發揮

那次,就像一把鑰匙,打開了我的器物大門。一頭栽進器物世界,先是花了不少時間迷航。最先接觸到的日本陶器,根本大千世界。投身器物的工藝家眾多,材質、手法各異,風格各有所擅,名家新秀皆有。選擇太多,往往讓人不知從何下手。那就先用看的吧!那段時間,大量翻閱相關的日文雜誌,也在台灣看了幾場器皿展覽,才讓心裡憧憬的器皿漸漸浮現。

小小的豆皿是很多人入門會先買的器皿,造型和樣貌豐富。 -(攝影/徐銘志)
小小的豆皿是很多人入門會先買的器皿,造型和樣貌豐富。 (攝影/徐銘志)

趁著一年數次的日本行,紙上談兵終於可以進入「實際操演」」。走進器皿專賣店,親自拿起來器皿觸摸觀看。花點時間,才能決定,要把哪些帶走。就這樣在每次的旅行中,一件一件慢慢地添購。從玻璃杯到餐桌上的陶盤皆有。

那時,我還住在家裡。廚房裡的餐具由來已久,有的是母親尾牙抽獎得來的微波磁盤,有的是家人在五金行添購的大眾款。先發主導權不在我身上,於是我把買來的心怡餐具都擺進床下儲物空間,每隔一段時間便拿出來欣賞。夢想有一天,擁有自己空間時,這些器物可以各司其職的發揮。

從買器物認識自己,也像和情人談戀愛

打醒這有點可笑行為的,是短短幾年間親友在人生精華時刻相繼驟逝。我問了自己:廚房裡的餐具是真心喜歡的?那些餐具可以形塑出自己?沒隔多久,床下買來的餐具都躍上了廚房的櫥櫃,我也開始家宴之路。

造型、顏色不同的餐具組成了日常餐桌的一幅風景。(攝影/徐銘志)
造型、顏色不同的餐具組成了日常餐桌的一幅風景。(攝影/徐銘志)

就像情人相處之後才知適不適合。器皿也一樣。使用買來的器皿後,更加能查覺藏在細節裡的用心。譬如說,西山芳浩的玻璃杯有著凹凸不平的表面,光線總是透過折射,在桌上落下饒富詩意的畫面。拿起來就口時,才發現杯緣是微微的外翻,完全和唇形貼合。木工大師三谷龍二製作的木頭片口(專指日本帶有嘴的器皿)在斟茶時斷水斷得乾淨,完全不滴漏。

迷上餐具後,只要是出國旅行,選品店、餐具專賣店、市集等必定列入行程,從泰國曼谷、美國紐約、丹佛,到越南胡志明市、非洲摩洛哥等,都有餐具的戰利品。不過,日本仍是大宗。每次造訪日本該城市前,必先上網查詢餐具店、選品店。往往都能有一長串的名單收穫。

有豐厚飲食文化與歷史的日本,對於餐具可有嚴格的規範。豆皿(指十公分以小的小碟)、中皿、大皿、飯碗、湯碗、片口……,各種餐具都有其專屬的歸類。這在選購挑選上幫了不少忙。只要從使用需求、情境出發,就可以快速地鎖定範圍。

因為餐具,餐桌的風景更為溫潤。(攝影/徐銘志)
因為餐具,餐桌的風景更為溫潤。(攝影/徐銘志)

器皿替生活添色加分

因為有了好看好用的器皿,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變化。在家做菜吃飯、享受舒適餐桌時光的次數變得更頻繁外,做菜也變得更為有趣。每每把菜做完、盛盤前,便會站在偌大櫥櫃前東張西望,看看哪只盤子與該道菜最為合拍。雖說,餐盤有其使用上的定義,不過到了後來,不按牌理出牌的方式,也增添不少驚喜。像是,把巨大且深的片口拿來裝沙拉,而不是盛裝液體(按常理多半會裝清酒、茶)。

把裝酒的片口拿來裝小菜,變化出趣味。(攝影/徐銘志)
把裝酒的片口拿來裝小菜,變化出趣味。(攝影/徐銘志)

看著家中一百七十公分乘上一百七十公分的櫥櫃,裡頭盡是晚近六、七年來四處蒐羅來的數百個餐具,似乎也長出一個很像我的樣貌輪廓:沒有張揚的亮麗色彩,近看卻不乏細節紋理。像是,工藝家藤塚光男的韓風青白磁遠看就是一只白盤,細看卻有些許的黑點紋理,加上青磁的顏色,反而久看不膩。

我的器物櫃幾乎都是這幾年來旅行所帶回來的餐具。(攝影/徐銘志)
我的器物櫃幾乎都是這幾年來旅行所帶回來的餐具。(攝影/徐銘志)

有朋友曾問我,慾望永無止境,會不會在一路買的過程中被餐具綁架了?事實上,夠用之下,加上儲藏空間有限,這幾年添購的餐具並不如以往多。通常,購買的只是心儀工藝家的作品,或是櫥櫃裡缺少的品項。為數並不多。

從一個依附在家中廚房的人,到清楚知道我喜歡什麼器皿和風格。可以說,器皿不僅替生活添色,還讓我成為自己,成為現在喜歡的自己。

器皿入門指引

以下,純實用,寫給想要透過器皿實踐美好生活的人,一些經驗參考。

一,從日常使用的器物著手。這能確保這些器皿不會被束之高閣,也由於你對該類器物累積不少使用心得,在下手前,會更有看法。例如,如果你尚未開始做菜,那麼茶杯、咖啡杯、水杯等就是很好下手的品項。

形狀材質各異的杯子。(攝影/徐銘志)
形狀材質各異的杯子。(攝影/徐銘志)

二,不需要一次購齊的採買。過去,很多人入住新家,多半希望能一次或幾次內採買齊全的餐具。不過,這很大手筆,一次要投入不少費用。建議,分批買、慢慢建構屬於自己的器物觀與世界。例如,我很想擁有的漆器碗價格不菲,是先買了兩個,使用後發現喝湯不燙手,加上器形優美,爾後又兩個、兩個添購了兩次。

三,不追求成套。成套的器具是一種路數,並無不好。但以日本為例,追求小而美的工藝觀是主流,器皿產量不多,也鮮少出現成套搭配。其實,不用擔心沒有成套會亂了風格。畢竟所有的器皿都是由你購得,會有個脈絡可循,且餐桌的風景也因此會變得更加有趣。

四,不用擔心毀損或使用痕跡。使用後的餐具不可能和剛買時一模一樣,甚至可能因不小心而有缺損。使用痕跡會讓器皿更具生活感。若器皿有缺角、破損先別丟棄,可透過「金繼」的方式修補。修補完後,會有另一種美感與韻味。

五,多看,多觸摸。實際看看器皿、拿起來觸摸,有助於找到喜愛的風格。在悉新冠疫情還無法正常旅行的現在,台灣仍有不少專營器物的店家,值得前往。像是,溫事、小慢、小器生活、實心裏生活什物店等,都販售日本器物,也耕耘台灣市場許久。此外,近年來台灣生活陶藝家也逐漸成熟,可透過展覽活動與他們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