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拜耳在2015年看上美國孟山都,去年斥資630億美金—相當於台灣中央政府的年度總預算,順利迎娶,成為全球最大農化公司。無奈孟山都猶如地獄來的新娘,官司纏身。聯姻不到一年,拜耳的股價幾乎腰斬,市值僅剩下約520億美金,比當時收購孟山都的金額還要低。
拜耳(Bayer AG)併購孟山都(Monsanto)的兩個月後就傳來噩耗,舊金山高等法院在2018年宣判,孟山都生產含有嘉磷塞(glyphosate)的除草劑年年春(Roundup)與相關產品必須為加州校園管理員強生(Dewayne Johnson)罹患的非何杰金氏淋巴癌(non-Hodgkin lymphoma)負責,儘管上訴後罰金減到7800萬美金,但法院仍維持年年春致癌的判決。
半年後,拜耳在法庭上再吃敗仗。今年3月底,舊金山的聯邦法院判決,嘉磷塞導致70歲的哈德曼(Edwin Hardeman)罹患非何杰金氏淋巴癌,拜耳必須賠償8000萬美金。不像強生是因為職業需要噴灑除草劑,哈德曼從1986年起在照顧自家園林時使用年年春,每月一次、每次三到四小時,28年下來噴灑超過二萬公升。
強生灑除草劑時全副武裝上陣,仍難逃管線脫落藥灑全身的意外。哈德曼則相信孟山都宣稱嘉磷塞無害的廣告,而且像是清潔劑的噴霧式瓶裝在居家修繕的工具連鎖店架上就有賣,他噴灑除草劑時通常沒有穿著任何防備衣物、面具,結果在2015年被診斷出非何杰金氏淋巴癌。他在法庭上表示,如果知道嘉磷塞會致癌,就不會用這個產品來除草,就算園子裡的雜草很惱人。
誤信孟山都廣告:嘉磷塞比鹽巴還安全
不少美國人和哈德曼一樣,聽信孟山都在1990年代的說詞,以為全名是嘉磷塞異丙胺鹽的嘉磷塞比鹽巴還要安全,對哺乳類、鳥和魚都沒有毒性。一則年年春的廣告甚至說,小孩和寵物玩耍的地方也可以使用嘉磷塞,還描繪了一個人躺在用過嘉磷塞的地上,小狗在身邊。
拜耳表示會針對哈德曼案上訴,然而,擋不住如潮水湧來的官司。看似無害、全球熱銷的產品,卻像是連環殺手,還有一萬一千多名美國人指控年年春致癌。同樣罹患非何杰金氏淋巴癌的皮立歐德(Pilliod)夫婦的案子,4月初在加州的阿拉梅達(Alameda)開審。
醫生可以告訴病人,忍受副作用,但藥物能救人一命。同樣的邏輯卻很難套用在農藥上,代表嘉磷塞受害者的律師之一拉奈爾(Mark Lanier)說,農化大廠總不能說服使用者:「忍受點非何杰金氏淋巴癌,但你除草不用那麼辛苦。」
(以下影片可從50秒開始觀賞相關內容)
拜耳說服法官採兩階段審判,確保輿論無法操控陪審團
哈德曼是第二起開庭的嘉磷塞官司,卻是在聯邦法院審理的第一起,這個案子具有指標性,將預測未來約1200起在同一層級審理的官司走向。聯邦法院要求更嚴謹的罪證推論,原告也承擔更重的舉證責任。
去年強生案開庭前,孟山都排除了27名「懷有偏見」的陪審團成員,以確保公平客觀的審判。但敗訴後,孟山都還是怪罪陪審團「情緒作祟,無法就科學論科學。」
拜耳批評陪審團不夠專業,但也認為孟山都的律師團隊缺少經驗,才會吃敗仗。
再度對簿公堂時,拜耳親自出馬操刀,要求哈德曼案必須分為兩個階段審判:第一階段聚焦年年春致癌的科學證據,在確定因果關係後,再進入第二階段,判定負責生產的孟山都是否要承擔責任。拜耳執行長鮑曼(Werner Baumann)在審判前信心滿滿表示,「兩階段審判讓拜耳可以強力聚焦證明產品安全性的科學數據。」但原告哈德曼的律師抗議。
法官要求律師不得主張孟山都惡行,拜耳仍打輸官司
二階段審判確實是例外。可是主審法官夏布禮亞(Vince Chhabria)認為,討論孟山都影響監管者、操弄輿論的偏差行為會模糊科學論證的焦點,還是採取了二階段審判。
在第一階段審判時,原告律師不得提及孟山都惡行。但因為描速哈德曼罹癌後的痛苦狀態,法官認定這是蓄意違規、引發陪審團惻隱之心,罰款律師500美金,並警告若是再犯,將撤銷哈德曼的官司,讓他投訴無門。
程序分兩階段,陪審團也幾乎到了如如不動的心靈境界,但拜耳還是輸了官司,第一階段先被判定嘉磷塞會致癌,接著在第二階段陪審團全體一致判決拜耳必須賠償哈德曼8000萬美金。
拜耳應對官司游刃有餘,不怕孟山都訴訟
孟山都與惡之間零距離,在嘉磷塞之外,越戰期間生產的橙劑(orange agent)、造成環境污染和居民受害的多氯聯苯,以及基改作物都為人詬病。可是拜耳決策高層認為,不能只憑社會觀感論斷一家公司。況且2015年前後,全球農化大廠動作頻頻,杜邦(DuPont)與陶氏(Dow)合併,中國化工(ChemChina)收購瑞士先正達(Syngenda)。拜耳擔憂,若不主動出手,將淪為被併購的對象。
拜耳在2018年完成併購案前,孟山都又惹上麻煩。隸屬於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國際癌症研究所(IARC)在2015年把嘉磷塞列為對人類極可能致癌的2A等級,而且陸續有非何杰金氏淋巴癌患者與家屬提告。拜耳仍執意買入孟山都,並非一時衝動,而是一方面要穩固市場地位,另一方面是自認風險管理的能力一流,面對訴訟也游刃有餘。
1863年成立的拜耳在1899年靠著阿斯匹靈在市場站穩腳跟,156年來經過大風大浪,在美國打過好幾場艱難的訴訟。拜耳的降膽固醇立平膜衣錠(Baycol或Lipobay)在2002年傳出引發橫紋肌溶解症導致三十多人死亡,結果有約一萬五千人提告。
當時拜耳的股價暴跌到每股10美金、銀行拒絕延長貸款期限,分析師預估,立平膜衣錠官司的代價超越百億美金。
拜耳的兩手策略,一手和解,一手陪告到底
這家有百年歷史的德國製藥大廠臨危不亂,並研擬出後來被眾多跨國大企業仿效的訴訟策略:與提出合理傷害主張的受害者和解,然後對那些證據較弱、拜耳有自信打贏官司的案例,毫不留情回擊,儘管要耗上數年的時間。
拜耳分而治之的策略奏效,與超過三千名的降膽固醇藥物受害者達成和解,一共付出了12億美金,遠低於原本市場的預期。拜耳在幾場官司中勝出後,一些人紛紛撤告。
嘉磷塞從搖錢樹變成燙手山芋,但不是拜耳手上唯一的棘手官司。大約有二萬五千人控告拜耳的抗凝血劑拜瑞妥(Xarelto)導致出血甚至致死,避孕器Essure約有一萬七千人提告、另一款避孕器蜜蕊娜(Mirena)也有近三千人提起訴訟。
在嘉磷塞官司中連輸兩場,最新一場還是在聯邦法院審理,拜耳表示將考慮法官夏布禮亞的建議,與受害者和解。
受害者要求,嘉磷塞產品應標示有致癌風險,拜耳拒絕
和解後,受害者雖能得到金錢補償,但失去的健康、離去的家人,再也回不來了。從前例看來,拜耳即使花錢和解,也不認錯。雖然為了降膽固醇藥物立平膜衣錠付出十多億美金,拜耳仍堅持在銷售產品時已經善盡告知責任、提醒副作用。同樣的,至今拜耳仍說,嘉磷塞是現代農業的創舉,讓農人可以用低廉、安全的方式對付雜草。
像是上了癮,許多農人確實戒不掉便宜又好用的嘉磷塞。儘管擔憂嘉磷塞會致癌和其他健康風險,但捨棄它,意謂著照顧作物將會更花錢、費工,提高成本後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恐難生存。
哈德曼要求,至少在含有嘉磷塞的產品上標示致癌風險,但拜耳依舊拒絕。延續回應藥害的作風,拜耳認為,藥物難免有副作用。
拜耳對連輸兩場官司難掩失望,重複千篇一律的說詞:最新判決不會改變四十多年來廣泛的科學研究,以及全世界諸多主管機關認定嘉磷塞不會致癌的結論。代表拜耳的律師史特克羅夫(Brian Stekloff)搬出科學大旗撐腰,「孟山都的科學研究是一致的,符合世界上其他地方的科學規則。」他還質疑陪審團的判斷,「這不該是關於一家公司受歡迎程度的審判。」
不過拜耳至今無悔。在它155年的歷史中,孟山都的嘉磷塞難題像是短暫漩渦。這家德國化學巨擘在美國面臨過更嚴峻的藥害官司,並鍛鍊出一套訴訟應對之道,相信有雄厚資本的支持,科學和正義都站在他們這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