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海外搶地種糧,為當地生態民生帶來危機

攝影/ Rosino

麵包漲價,食用油漲價,總是引起民怨連連;不過,食物漲價不僅影響到廣大人民的荷包,也因為民怨過大,引起了許多國家政府的憂心,近兩年尤其讓許多開發中國家政府動作頻頻。如此眾多的人口(而且還成長速度還極快),人人要食物吃,要是有太多人餓肚子,政府官員位子可不保;但國內產量不足食物要去哪裡找?

那些向來被人認做「蠻荒之地」、「無人居住之地」,馬上成了各國首選,比如非洲、東南亞、拉丁美洲。土地價格低廉,靠政府快速打通關係,一群群企業家和「開拓者」快速湧入,目的有時不僅侷限在種糧得以運回本國,還包括生質能的種植,或加入炒作地價的行列大賺一筆;彼此間利益可能喬不攏,甚至引起了國家間的角力爭奪戰。

爭奪戰場聽起來很遙遠?其實不然。根據長期關注海外搶地種糧的非政府組織GRAIN的研究結果,台灣的鄰居──菲律賓,目前正是各國占農地的最佳選擇,儘管菲律賓憲法限制外國人在其國內擁有土地。其他國家還包括蘇丹、巴基斯坦、衣索比亞、坦尚尼亞等。世界銀行去年也統計出自二○○八年十月至二○○九年六月,共有四千六百六十萬公頃的土地因此遭到搶奪;然而數字很可能大於此,且正在增加中。

又是哪些國家開啟了戰局?其中最受到關注的是中國和中東國家;他們國內糧食安全面臨危機,必須到海外找地。另外包括印度、馬來西亞、日本與南韓。光是中國即表示其將掌握兩百外公頃的海外土地,遍及菲律賓、巴西、哈薩克、寮國等國家。

搶地種糧雖然為了保障國家的糧食安全,但另一方面確實造成了許多問題,如大量原居在被認做「蠻荒之地」、「無人居住之地」的農民及牧民,從此流離失所,喪失生計來源。非洲的例子尤其悲慘;如外國企業在莫三鼻克進行的甘蔗種植,號稱可以提供兩千六百五十個工作機會,最後卻只有三十五到四十個當地居民在蔗園全職工作,另有三十位當地工人僅於每一收穫季得以在蔗園工作。絕大部分的居民失去過去從森林取得木柴,以及肉類、魚類的來源,且沒有獲得任何賠償。投資者使用大量的農藥,危及居民的飲用水安全。

更糟糕的是,以糧食安全為名,進行土地投機,賺取大量利潤已經成為這波搶地風潮的主流。去年的同一份世界銀行報告指出:「投資者需支付的金額非常低…」(也就讓投機炒作成為購地的主因),且「常常一毛錢都不用花,…大型投資者須付的稅金常常比小農還低。」、「針對土地的投資就算有,也很少是和國家更廣的發展策略有關。」

糧價的上漲讓各國感受到危機,卻反倒成為投機者獲益的大好機會,同時苦了廣大人民;不僅是消費者,也讓許多賴土地為生的無辜居民深受其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