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洪金珠
攝影/洪金珠

善哉紅豆胖

立春的「節分」,市面上的麵包店紛紛推出除了大納言烤麵包;紅豆應該是台、日、華人等東南亞民族間接近「靈魂」的一種食物。

[dropcap]立[/dropcap]春時節.日本市面上滿坑滿谷、形形色色的紅豆製品.有著其來有自的文化意義。 日本人稱紅豆為あずき,寫成漢字則是「小豆」,所謂的「小豆」不僅有紅色,其實還有青豆及黑豆,紅豆蒸煮的糯米飯是喜慶用的,黑小豆則是用來辦喪宴。至於紅豆湯的花樣可多著:關東人喝的紅豆湯,稱為おしるこ(御汁粉);關西人則稱它為ぜんざい。

攝影/洪金珠
攝影/洪金珠

妙的是,關西有賣一種叫做「夫婦ぜんざい」的紅豆湯,這種紅豆湯寫成漢字就是「夫婦善哉」!

點一客紅豆湯.送來兩碗「夫婦善哉」

關西人吃的「善哉 」,據說由一休和尚開風氣之先,他第一次吃了紅豆麻吉湯時,驚為人間美味,不禁以佛語讚美說:「善哉,善哉」。從此,關西的紅豆麻糬湯,就被稱為「善哉」了。

大正時代的文學家織田作之助以「夫婦善哉」為題的小說,描寫大阪法善寺旁邊紅豆湯老舖,凡客人點一客紅豆湯.就送來兩碗「夫婦善哉」的故事。 故事裡描寫平日為錢為生活逗嘴鼓,又無名無分的小妾,辛苦多年後終於修成正果的心情。 原本被父親賣為藝妓的蝶子,先是與已婚男子發展「不倫關係」,小三當久的蝶子在男方喪偶後,憑著彈唱的技巧開始賣唱持家,進而名正言順地住進男方家裡。當他們一起進入紅豆湯老舖餟飲那泡著烤過麻糬的紅豆湯時,仿如「夫婦善哉」寫實版!

過去在台灣時,我也喝過各種不同配料的紅豆湯,但第一次知道紅豆湯也叫做「善哉」,是在做泰雅族女性口述史《山深情遙》時,常聽接受我們採訪的泰雅族阿嬤絹仔絲說,她為了尋找關西出身的丈大流浪到台北時,只好擺攤賣ぜんざい維生。當時我不甚了了,聽無蝶為我解惑才知道,泰雅族阿嬤的「善哉」如此意義深遠。

「做銅鑼燒時,紅豆餡才是靈魂不是嗎?」

自從知道「善哉紅豆」的涵意後,我開始從自己的飲食經驗中留意到,拜拜用的紅龜粿、壽桃裡的紅豆餡;過年時,華南一帶大家習慣吃紅豆年糕等。這種年節、喪慶習慣用紅豆的共同特點,我提出一個大膽假定,那就是紅豆應該是台、日、華人等東南亞民族間接近「靈魂」的一種食物。 談到紅豆代表東洋人的靈魂,最近有一部叫做「あん」(餡)的電影,應證了這件事。電影描寫賣銅鑼燒的年輕小伙子(永瀨正敏飾),用一些工廠大量生產的紅豆餡,結果得不到客人青睬因此門可羅雀。飾演痲瘋病人樹木希林一句:「做銅鑼燒時,紅豆餡才是靈魂不是嗎?」把紅豆餡當做靈魂的除了銅鑼燒之外,其實還有「今川燒」、「鯛焼き」等。

這種必須花時間、以慢火,細工熬煮的「老靈魂」,據說其精神來自中國,後來又與東亞及日本繩文時代的野生品種結合,才成了當今日本久煮不破、口感鬆軟的大納言、中納言、豇豆等紅豆。這種講究久煮不破的紅豆,是以日本在來種與中國種的紅豆才交配而成。紅豆從肚子破的樣子很像切腹!就這樣,江戶時代的武士忌諱「切腹」,硬是經過幾百年的品種改良,把紅豆變成「難攻不破」的武士精神。

攝影/洪金珠
攝影/洪金珠

立春之日吃紅豆胖 可以讓「鬼在外,福在內」

察看日本的節氣發現,二月四日立春,十九日的雨水之下寫著「佛滅」、「定心」,日本於舊曆明治五年十二月二日,通過政令把那一天改訂為「明治六(一八七三)年一月一日」,從此,為了追求西化的日本丟棄中國的陰曆,改成源自古埃及經過羅馬帝國編篡的太陽曆。不過,日本人依然尊行著來天干地支、九星、十二直(建除十二神)、二十八宿等舊曆的要素。二月三日當天,日本人稱它為「節分」,這一天就是要吃豆子,撒豆子以避鬼驅邪。原本什麼炒花生、大豆都行,現在都市人多改成吃紅豆麵包。

日本最經典包紅豆麵包(あんパン),於明治維新時期由愛吃紅豆的武士發明的,迄今仍歷久不衰。現在日本的紅豆麵包花樣更多了。特別是,立春的「節分」,市面上的麵包店紛紛推出除了大納言烤麵包,「大正金時」(大紅豆)的紅豆麵包。因為日本人相信這種包著,一顆顆裸露在外又包在裡面的「紅豆胖,在立春之日吃了可以讓「鬼在外,福在內」,通過大福豆的「まめ」(認真老實),這一年家人都可以「魔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