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觀中最常讓人懼怕又興奮的莫過於遇到蛇(攝影/許哲齊)
夜觀中最常讓人懼怕又興奮的莫過於遇到蛇(攝影/許哲齊)

夜間觀察的樂趣

夜裡靜默行走在野外步道上,聆聽山林間的種種聲音,會發現周遭充滿著此起彼落的不同聲響,泰半聲音是非常規律地出現,少數則是突然冒出響個一兩次,然後就銷聲匿跡。

缺乏夜觀經驗者,於初次進行夜觀時總會驚訝地發覺,原來野外的晚間聲音那麼多樣,如交響樂般。

被都市繁忙擁塞的空間擠壓,人們走向大自然,以為調劑紓壓的解方之一。有人逐漸戀上大自然,想學習自然觀察,摸索大自然的一切,儘管大自然的確是生物學家威爾森(E.O.Wilson)所定義的「地球上所有不需要我們而可以獨立生存的一切」,但入門者能期盼跟隨厲害的生態觀察家,走上一回,盼能從觀察大自然的蛛絲馬跡中得到樂趣。日間的自然觀察熟悉後,更想進階試試夜間觀察。

夜間觀察,對不熟悉的人來說,難免有疑問:晚上外面黑漆抹烏地是要觀察些什麼?會危險嗎?

夜觀時就像走進一個平行時空中

在夜裡,大自然中能見到的東西與視覺感實迥異於白天。當野外四處整片闃黑,在照明用手電筒射放出的光線圈照下,夜間觀察所見範圍有限,卻會使人集中視線,提高注意度,可能因此看到不少白晝不會見到或不會特別注意的物事。

夜晚的野外世界與白天的感覺截然不同,夜觀時就像走進一個平行時空中,你會驚訝眼前所見有如是存在於異次元空間般,為何平時從沒見過?

許多昆蟲、動物到了天黑才出來活動的夜行性生物,牠們日間休息,臨暗才開始活躍,透過夜觀才較有機會一窺那些白天都不見蹤影的生物樣態。

當手電筒照向黑暗處,夜觀好戲就一幕幕展開:

趴在樹枝似乎已熟睡還懸垂著長長尾巴的斯文豪氏攀蜥,讓人擔心牠會不會不小心摔了下來;模樣頗嚇人,俗名「喇牙」的白額高腳蛛,在姑婆芋葉上露臉,雖然牠也會在家中陰暗處出沒,但野外相遇時看起來似乎就沒那麼可怕。

各類蝸牛,非洲大蝸牛、斯文豪氏大蝸牛、高腰蝸牛、青山蝸牛…爬在不同葉面、岩土上,更有無數只能先拍照待回去再查圖鑑的不知名蝸牛,接連現身,好整以暇地緩慢移動身軀。抬頭望去,枝葉間有著張網等待食物自投羅網的人面蜘蛛,細細圈圍的蛛網還沾掛著幾顆水珠。

爬動於石頭上的東方水蠊,外觀深黑色、背板油亮,乍看像是某種甲蟲,若知其實牠跟蟑螂同類,有些人會嚇得倒退幾步,牠看起來並不像小強那麼討厭。

粗糙皮膚上佈滿顆粒狀毒腺突起,四肢粗短,屬於台灣特有種的盤古蟾蜍,模樣不太討喜,卻也經常出現在夜觀時的視線裡,牠跟其他蛙類一樣都是夜裡會讓人眼睛一亮的小生物。

遇見蛇與蜂那瞬間

記得某回在太魯閣得卡倫步道夜觀,沿途見到眾蝸牛、蟾蜍、各類小昆蟲,大夥兒四處搜尋東西分享所見,有人不經意把燈光往左右半空中掃過,赫然發現一隻長蛇出現於步道側邊枝頭上,背部黃褐色帶幾許黑褐橫斑,腹部白色,身長約一米多,身體攀捲於樹枝,頭部較頸部稍大,還略往前橫空伸挺著,本來夜觀時要盡量保持安靜,但眾人見到有蛇,仍不免引來一陣輕呼與騷動,雖說已算很節制了。

這是一隻有輕微毒性但對人類無害的大頭蛇,在手電筒光線照射下,牠的眼睛可以明顯見到垂直的瞳孔,囿於忽地被燈光照到,身形凝定看似沒有什麼動作,卻不時從口中吐出蛇信,顯示牠正警戒著周圍動靜,也或許牠正在尋找獵物準備進行覓食獵捕,無端被我們打攪。大夥兒對著這隻大頭蛇指指點點,認真端詳一番拍照記錄後,留下牠繼續潛伏於樹梢上。

夜觀中最常讓人懼怕又興奮的莫過於遇到蛇(攝影/許哲齊)
夜觀中最常讓人懼怕又興奮的莫過於遇到蛇(攝影/許哲齊)

還曾發現一隻停駐於蕨葉上的蜂,黃黃黑黑的,乍看之下以為是那令人為之色變的虎頭蜂,只是會在夜裡出沒還在樹葉上停留的,應該別有他物才對。

細看這蜂身體褐色,有著一對細長黃色末端捲起略呈漩渦形的觸角,胸部背板上緣有黃色橫斑,中央有黃褐縱斑,翅膀紅褐色,外緣較黑,腹部紅褐色具黑色環紋,原來這是俗稱「蛛蜂」的一種蜂類——黃帶蛛蜂。

蛛蜂之名,並非形容外表像蜘蛛,而源於其獵捕蜘蛛的習性;牠們是蜘蛛的天敵,主要以捕捉蜘蛛為食,蛛蜂的狩獵技巧非常高明,能獵捕甚至體型遠大於自己的蜘蛛,當牠鎖定目標後會用尾部螫針對蜘蛛注射毒液,蜘蛛隨即麻痺無法活動,只能任牠宰割。

那隻被我們發現的黃帶蛛蜂看來似乎是在葉上休息,我們觀察一會兒後趕緊移開燈光,但願不要太過驚擾牠。

原來野外的晚間聲音那麼多樣

有回在西寶國小的夜觀,帶領的生態老師特意拿著手電筒來回掃照遠處樹梢間,邊要大家留意是否有閃光出現,果不其然,一會兒就發現在燈光掃過時一處枝枒間閃耀著兩小顆白光,那是一隻全身紅褐色的大赤鼯鼠,雙眼在燈光照射下呈現的反光,當被燈光照到後,牠會忽然傻呆住,一動也不動,也因此,山林裡的獵人覺得牠是極容易用槍瞄準獵捕的動物。

與大赤鼯鼠同屬松鼠科的白面鼯鼠也會有同樣反應,除了因眼睛的反光,還有就是牠白色的臉部與腹部,容易辨認,燈光照到而在枝頭上攀趴不動的萌呆樣甚是可愛。

聲音,也是夜間觀察時的重點。

夜裡靜默行走在野外步道上,聆聽山林間的種種聲音,會發現周遭充滿著此起彼落的不同聲響,泰半聲音是非常規律地出現,少數則是突然冒出響個一兩次,然後就銷聲匿跡。缺乏夜觀經驗者,於初次進行夜觀時總會驚訝地發覺,原來野外的晚間聲音那麼多樣,如交響樂般。最常聽到的是各種蟲鳴,可能是聲音悅耳的螽斯正振翅高歌,或是蟋蟀嘹亮高亢叫聲,又或者是唧唧復唧唧的蟬鳴聲,還有就是蛙類發出的各種嘓嘓聲,有人可循聲辨位找到蟲隻、青蛙所在,更加添了夜觀樂趣。

當進行夜觀一段時間後,逐漸地,我們的視覺、聽覺等感官敏銳度也會逐漸打開,注意樹枝草葉,注意山壁岩縫,注意小洞土堆,注意山溝水壑,仔細聆聽聲響,收穫遠超過預期的,每回的夜觀,只要在過程中有一、兩個特別的相遇,就不枉此行。

我印象極其深刻的一次夜觀,見到蟬蛻的過程。親睹一隻蟬從蛹殼中蛻出,似乎用盡全力衝出蛹殼束縛,在完全掙脫了蛹殼後,翅膀猶蜷縮潮濕,掛停在蛹殼上靜待翅膀伸展,隨著翅膀慢慢變乾展開,牠彷若獲得新生,我不由得讚嘆大自然的神秘奧妙,那一幕雖非如何驚天動地,卻給人一番新的生命體驗,感動莫名。

印象極其深刻的一次夜觀,見到蟬蛻的過程(攝影/許哲齊)
印象極其深刻的一次夜觀,見到蟬蛻的過程(攝影/許哲齊)

當觀察得有點累時,我常暫時關了手電筒停下腳步,靜聆周圍響起的蛙叫蟲鳴,放鬆地大口幾次深呼吸,此時若正逢微風輕拂而過,更是身心舒暢,稍事休息後再繼續未竟的行程,心中對夜裡所得,滿是感恩。

【小提醒】:進行夜觀時照明是要注意的,手持手電筒、頭燈,都是合適的裝備,有人會準備流明數非常高的強力手電筒,實際上卻不一定絕對需要,能將小範圍照明清楚的燈具即可,倒是電池要記得多帶,以免電力不足時在逐漸昏黑的狀態下夜觀,也增加危險性。衣著盡量以長褲長袖為則,涼鞋尤其不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