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葉蒸魚餅,是東南亞常見的小吃。(攝影/徐銘志)
香蕉葉蒸魚餅,是東南亞常見的小吃。(攝影/徐銘志)

旅行後的廚房實驗

想念總在結束之後。每每結束一段旅行,對當地的食物的思念特別濃厚。那是一種味蕾的新鮮感,也是不同烹調技法與異地食材帶來的刺激。

旅途中,喜愛食物的我,會在行程中安排當地飲食文化的體驗。有時候,到一般人家中學做菜,看看廚房長怎樣,又有哪些特殊食材;有時候,跟著美食達人的小吃之旅,短短幾小時內將在地美味一網打盡;有時候,逛逛菜市場,邊逛邊買起各種食材、調理道具。但無論如何,最後我肯定上書店,帶上一本有故事的食譜書。

回家,便是實驗的開始,旅行的延續。翻閱著食譜裡關於食材的介紹、烹調器具、飲食背景的說明,慢慢地進入某種特定的飲食文化之中。

力道的掌控與風味的平衡

「卡菲爾萊姆(馬蜂橙)的葉子及外皮是泰國食物的核心。」「南薑在泰式烹調最常作為咖哩醬的食材或是浸泡在湯裡……和生薑不同,南薑使用前不需要削皮。」 「形塑曼谷食物有兩個關鍵,第一是地理。邵披耶河流經曼谷心臟地帶……」從泰國歸來之後,翻閱著食譜,彷彿躍然而上的奔放風味繼續勾引著我。

回想起,清邁餐廳裡的一道香茅鮮蝦沙拉,除了蝦子之外,還有芭樂與豬絞肉,風味飽滿,別出心裁。盤算著食材之際,正巧翻閱到食譜書裡概念相同的沙拉,也加速在家複製這道菜的實驗。

旅行帶回來的食譜書,是廚房實驗的一大來源。(攝影/徐銘志)
旅行帶回來的食譜書,是廚房實驗的一大來源。(攝影/徐銘志)

搗,是泰國菜很基礎的烹調技巧之一。透過搗,慢慢地釋放食材與香料的風味。我循著食譜把大蒜、辣椒、香菜根與椰糖放入搗缽,再透過石杵與重力,一下一下地把完整的食材搗碎、搗爛,成為糊狀,慢慢學會力道的掌控。加上泰國菜必備鮮味來源——魚露與檸檬,基礎的醬汁就完成了。

試著嘗一口醬汁,酸、鹹、辣、微甜,正是泰國該有的滋味。這也讓我想起泰國當地友人告訴我的,泰國菜最重要的在於「風味的平衡」——把酸、鹹、辣、甜等滋味調和在一道菜之中,彼此相互襯托,達到和諧。甚至,在點一桌菜時,考慮每道菜之間的風味搭配與整體平衡,也是關鍵。

香茅鮮蝦沙拉還未完成。剝去香茅外層和末段老梗,切成香茅碎。蝦子入水汆燙後泡冷水,絞肉也入水汆燙,和過往處理豬絞肉的經驗完全不同。洋蔥切成細絲泡水,蔥切段。芭樂去籽切成薄片,小番茄對半切。沒想到,一道看似簡單的沙拉,竟有這麼多食材與準備工作。

終於來到組合呈盤的階段,把所有食材均勻的擺入具有深度的盤內,淋上先前做好的醬汁,再撒上香菜與花生粒。這道口感和風味都豐盛的沙拉,十足開胃,也讓人感受到泰式沙拉無油的健康取向。更重要的是,坐在戶外享用這道沙拉的回憶與味蕾記憶又通通回來了。

連要泡好泰式都得反覆實驗當中的比例。(攝影/徐銘志)
連要泡好泰式都得反覆實驗當中的比例。(攝影/徐銘志)

無法一次就成功的做菜之路

也不並不是所有的實驗都像香茅鮮蝦沙拉這樣一路順遂好過關。請市場的菜販特別幫我預訂罕見的香蕉葉,也添購了魚漿,我準備按著食譜的食材與份量做起香蕉葉蒸魚餅。據說,這是東南亞四處皆有的一道菜,印尼、新加坡、泰國等都有各自的版本,蒸烤皆宜。

只有吃過而未實際跟著大廚或當地人做過,讓我更為戰戰兢兢,食譜說一我不敢做二,唯有不嗜辣之故,辣椒少添了點。

做醬,似乎是泰國菜很常見的基礎。把薑、香茅、辣椒、薑黃粉、洋蔥、香菜根、蝦醬等混合一起,以食物處理機攪拌均勻。接著再將魚露、檸檬汁、糖、蛋、椰奶與魚醬、醬料拌勻。「這也太濕了。」當混合完之後,心裡默默地想著。最後的步驟,便是把調味過的魚漿以香蕉葉包裹起來,蒸熟。

香蕉葉蒸魚餅可蒸可烤。(攝影/徐銘志)
香蕉葉蒸魚餅可蒸可烤。(攝影/徐銘志)

邊做邊長知識,原來香蕉葉要包東西前,得先放在滾水中煮個一兩分鐘,讓香蕉葉可以軟化,包起東西才不會破。即便食譜在包的過程也有描述,不過真的是七手八腳才完成一個跟食譜照片裡不太像的模樣。索性,自己以自己的方式包了起來,可容易多了。

香蕉葉蒸魚餅在蒸爐裡大火快蒸,滿室皆是香蕉葉香氣。終於等到開獎時刻,取下牙籤,打開香蕉葉,魚餅是淡淡的黃色,一看就和過去吃的及食譜裡的橘黃色截然不同。嚐一口,口感更似蒸蛋糕,也和過往的味覺記憶不大相同。「好吃,很雅緻。」這是朋友品嚐後的評論。我似乎把一個飽滿奔放的食物做成了「仙氣」版。

只好想著下次該怎麼調整食譜,做出更像先前吃過的質感與風味。會不會成功?其實尚未有答案,但這就是廚房實驗或說是所有實驗最有趣的地方,或許並不會從一兩次的實驗就得到什麼,卻總是能在一次次找尋錯誤之處,更靠成功一點。我的泰味實驗當然不僅於此,從泰國帶回來的手標紅茶等著我做泰式奶茶、西谷米肉圓、椰漿煎餅、椰汁雞湯、香蘭葉炸雞……彷彿這趟泰國旅行沒有結束似的。

椰汁雞湯,充滿著泰國辛香料的風味。(攝影/徐銘志)
椰汁雞湯,充滿著泰國辛香料的風味。(攝影/徐銘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