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連魚罐頭店也極老。在大海的國度,每餐都有不同滋味的海鮮可享用:鹽醃鱈魚餐、各式炸鮮魚餐、海鮮燉飯、烤章魚、鮮蝦、生蠔……就連走在巷弄中,都可見居民在自家外烤沙丁魚。魚鮮入菜外,採古老無添加醃漬方式做成的罐頭則成最佳「保存食」。
聲音會老嗎?那日,因一通產品使用調查電話,對方誤猜我為花信年華,引得我認真想起這問題。如若將成人之前的聲音變化算「長大」,那麼,我的聲音至今還真不老。
我對「老」的感知一向遲鈍,都說三十之後,每個「十」的節點往往卡出心上的大彎折,偏我不,連個小印子、小摺痕都沒落下,所以也不曾認真思及「老」與「不老」這事,直到一次里斯本之旅。
1.
那是個四月天,正是葡萄牙的巴西紫葳,亦即藍花楹盛放的季節。我們飛越遙遠航程抵達杜拜機場,歷經漫長等待後轉機至里斯本機場,接著搭地鐵來到市區。出了站,跳入眼簾的是立著葡萄牙國王若望一世騎馬雕像的無花果廣場,四周有氣派的紅瓦奶油黃老建築環繞,而行李箱隨即因遇上石板路,開始「嘎啦嘎啦嘎啦」唱起老城才有的曲調。

往上坡尋民宿去,行李箱的歌聲漸拉緩、拖長,又猛的戛然而止──友伴發現她的護照憑空消失了!幸而幾經周折,靠著臺灣駐里斯本辦事處獲得解決。辦事處的親切人員對我們說:「這兒窮,常發生扒竊事件,但還不至於搶就是了。」
原來是因困窘所迫呀!
隔日,白晝和暖,夜間氣溫陡降至七度左右,還下起霏霏冷雨。我們打傘穿行於彎彎曲曲的石板下坡路,最後鑽進一條巷弄,右側牆上可見張張照片,皆為「法朵(Fado)」歌者。那晚,我們與葡式料理及葡國傳統歌謠「法朵」有約;「法朵」起源於一八二O年代的里斯本,也因該國自古海運發達,所以許多歌謠以水手心聲為主題,情感強烈濃厚,充滿起伏轉折。
不一會兒,小餐館出現眼前,鑽入低低窄窄的門,迎來一片空蕩;可能因天候太差,我們是唯一客人。
我曾譯過一本書,裡頭提及天婦羅是在日本安土桃山時期,從葡萄牙傳到長崎。就在服務生送上菜單後,我看到一道英文拼音為「Tempora」的炸四季豆,便興奮點了它。

2.
信奉天主教的葡萄牙人,在春夏秋冬四季會舉辦感恩及齋戒活動,稱為四季齋期,禁食肉類,僅能吃蔬菜和海鮮。貧窮的人,以四季豆取代魚類油炸,這道料理就稱為「Tempora」,由於經濟又便利,水手將它當成了航行過程中的菜餚。十六世紀,葡萄牙發展海上霸權,輾轉到達日本,由於日本正處內戰,需要槍枝火藥,便開始與其通商,並學會使用麵粉的西式油炸物料理法,也引進天婦羅;當時人們將麵粉、雞蛋、砂糖、鹽巴、酒混和在一起,不加水,製成麵糊後包裹食材油炸,成品的外衣很厚,有如油煎餡餅一般,後來幾經轉變才成為人們熟悉的天婦羅模樣,還傳到臺灣演化為甜不辣與黑輪。
馬鈴薯泥、葡汁焗鮮蝦、油漬章魚等菜餚一道道上桌,炸四季豆也現身了;一口咬下它,麵衣果真以厚實感相迎,四季豆的脆甜緊接而來,滋味並未帶來驚艷浪潮,卻有餘波盪漾,只因居然吃到那麼老的食物,還是甜不辣與黑輪的最早前身。
而餐館一角,古典吉他與無花果造形的低音吉他,開始雙雙滾動起波濤般旋律,女歌者以如同巨浪力道的歌聲,領我們心神顛盪於海上!顛盪的,是人的命運,其中也有物的流轉。
葡式蛋塔裡亦有著流轉。
3.
我們在逛過貝倫塔、發現者紀念碑、傑洛尼莫斯修道院後,去了名為《貝倫糕點》的老店品嘗葡式蛋塔。層疊的酥脆外皮盛裝著滑潤奶黃色內餡,內餡表面再盛裝著甜蜜焦糖色小漥,秀色、口感、滋味皆誘人。

人類史上第一位從歐洲遠航至印度的探險家,是葡萄牙的達伽瑪,他於這趟航程出發前,曾在傑洛尼莫斯修道院祈禱,後來為了紀念他成功返航,國王下令修築傑洛尼莫斯修道院新院,費用就由胡椒、肉桂、丁香等東方香料的賦稅及收入支付。據說,貝倫蛋塔的食譜便是自傑洛尼莫斯修道院傳出;在過去,僧侶以蛋白清理衣物與剩菜,餘下蛋黃覺得可惜,便用以研發食譜,製作出葡式蛋塔。
《貝倫糕點》內用區桌上皆有兩個白鐵罐,一是糖粉,一是肉桂粉。於金黃蛋塔細細撒上赭色肉桂粉成流轉紋樣,嘗來更添深韻。

蛋塔外,我愛極店內青花瓷磚。
達伽馬的那次探險,繞過非洲沿岸及危險的阿拉伯半島抵達印度,開闢出當時最長的一條航線,比沿著赤道繞地球一圈還長。後來,歐洲人循著那條海上絲路展開探險與貿易,運回黑胡椒、白犀牛、絲綢,還有中國明朝的青花瓷,並讓青花瓷華麗變身為為一幅幅瓷磚壁畫。《貝倫糕點》整間店便是青花瓷磚的藍白色調,藍如大海深淺之各層次,白如海上柔潔雲朵。
而世界最古老書店也在里斯本。名為《貝特朗》(Bertrand Livreiros)的書店創建於一七三二年,歷經大地震、內戰、革命、金融危機等巨潮,據說還曾發生大火災,卻依然留存至今。整間店的外觀都由青花瓷磚所包覆,裡頭為溫潤沉穩的木質裝潢,頗為現代化,然拱門、穹頂天花板、巨大石塊堆砌的牆面,卻透露經歲月凝鍊的風華。
4.
就連魚罐頭店也極老。
在大海的國度,每餐都有不同滋味的海鮮可享用:鹽醃鱈魚餐、各式炸鮮魚餐、海鮮燉飯、烤章魚、鮮蝦、生蠔……就連走在巷弄中,都可見居民在自家外烤沙丁魚。魚鮮入菜外,採古老無添加醃漬方式做成的罐頭則成最佳「保存食」。

《里斯本魚罐頭店》小小巧巧,高高的木櫃及木櫥窗裡,魚罐頭像等待校閱的儀隊般齊齊整整。竹筴魚、鯖魚、沙丁魚、鮪魚、烏賊、章魚、鱈魚、淡菜、貝類等種類,加上原味、辣味、番茄、大蒜、檸檬、橄欖等口味變化,就像龐大儀隊展演著繁複的花式。飽覽演出後選出最愛帶回,可珍藏數年且益發芬芳。我非常喜歡這老店的老式包裝,客人選好種類後,店員自櫥櫃中取出罐頭,以印有品名的復古包裝紙包好,再以牛皮紙作外包裝,並綁上綠色棉繩方便提取。
離開里斯本當天上午,我們參加當地免費但可自由捐款的半日行。個兒小小、髮色極黑、戴著紅髮箍的葡萄牙女孩,領大家看日常風景:小巷住家露臺的雕花欄杆各有姿態,窗外的晾曬衣物點綴得粉紅、檸檬黃牆面更顯繽紛;大街路邊脖頸上頂著一本大書的「最早臉書」銅像引人莞爾;落魄商店街上的塗鴉張牙舞爪著……
走在拉上鐵門,往內望一片漆黑、窗玻璃卻仍貼有店名的空蕩商店街上,女孩說:「葡萄牙很窮,窮得只剩商店街和垃圾。大家原本以為加入歐盟後就能迎來富裕,紛紛開張新店舖,如今卻成這副模樣。」
短短話語如同鐵門被拉下瞬間與地面的那一撞,好重!我想起前一天經過某條街,看到一處因路面工程而出土的遺址,工程已停止,遺址被圍起,似乎等待著被挖掘、研究與保存。
當晚,於里斯本開往馬德里的夜車臥舖上,我想起連日所遇到老著的一切,想起「老」與「不老」。
是否好好老著,反成不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