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店內什麼也不必思考,點好餐坐下來,肉圓很快就端上桌。我對這種用叉子吃的餐食特別著迷,吃一顆肉圓,像是不太正經的一餐,五分飽,但身心愉快。像暫時逃脫生活的常軌,會有一種下午不必上班的錯覺。
在不同城市裡求學或工作的日子裡,每每遷移、定居於一個新的居所,對我來說熟悉環境的幾件事,其中一件是找到附近的肉圓。一攤一攤,一家一家去認識它們。
不同地區、店家料理製作肉圓的方式皆不同,吃一碗就能辨認出它的風格特色,對我而言是充滿趣味的發現。
週間的午餐,總有一些想不到吃什麼才好的時刻。並不是沒有合適的選項,而是腦中浮現的所有食物,都喚不起我起身前往的意志。有時拖過了用餐的時間,大部分的店家都休息了,卻覺得還是該吃點什麼,肉圓的店家往往會在午後點心時間仍然開門營業。
讓人把一個陌生的味道吃成熟悉的記憶
沒有食慾或沒有動力決定餐食的時候,我會出門去吃肉圓。那種只賣肉圓,和熱湯的小店。
走進店內什麼也不必思考,點好餐坐下來,肉圓很快就端上桌。我對這種用叉子吃的餐食特別著迷,吃一顆肉圓,像是不太正經的一餐,五分飽,但身心愉快。像暫時逃脫生活的常軌,會有一種下午不必上班的錯覺。
而台南和台中的肉圓,是我念念不忘的,一個人覓食的快樂。
同樣是地瓜粉和在來米粉做成的外皮,清蒸的台南肉圓和油泡的台中肉圓,卻像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料理。新竹、竹南的紅糟肉肉圓,又是另一種滋味了。
島嶼上同樣一種小吃的特徵,像是經歷地域與習性的生態演化,長出歧異的形式與文化。
有時生活圈遷移改變,也能讓人把一個陌生的味道吃成熟悉的記憶。對我來說,台南的福記肉圓就是這樣的存在。
大學時期到台南念書的我,第一次吃到清蒸得柔軟、浸在甜甜醬汁裡的肉圓,驚訝於這裡的人原來吃著這樣的肉圓。吃習慣中部晶瑩Q彈的油泡肉圓,台南版本的肉圓像是開啟新的世界。
電風扇之於涼圓,一定是必要的製作流程吧

有著許多變化的肉圓型態之中,我吃過最好玩的,是彰化的涼圓。淺棕色的像是粉粿一樣涼涼的外皮,包裹著豬肉和香菇。店內開著電風扇對著整桌排列整齊的涼圓吹著,讓我覺得電風扇之於涼圓,一定是必要的製作流程吧。
其他肉圓忍耐高溫入蒸籠、下油鍋,涼圓則躺在那裡吹電風扇,像是一個調皮古怪的角色。
回到台中的日常生活,一個人不知道該吃什麼的時候,我會想到肉圓。
偶爾也在午餐時間走出辦公室,出去曬曬太陽。穿過綠川,在美村路和五權南路的路口轉個彎,去吃肉圓。油泡的肉圓裡包著筍和豬肉,淋上深淺兩種甜鹹的醬料和香菜,無論四季,都是令人懷念的滋味。
常去的肉圓店裡,賣的熱湯隨著季節轉換,冬天是蘿蔔湯,夏天則是竹筍湯。
我喜歡這種依照當季食材料理熬湯的形式,看似簡單的蔬菜換季,卻讓我感到期待。熱愛各種竹筍的我,無論是肉圓包裹的筍丁,或是夏季才有的筍湯,都是我非常珍惜的肉圓時光。
肉圓和它的肥皂
對於肉圓的印象除了味覺的體驗,還有一件難忘的小事。有一次在市場裡買了肉圓,看著賣肉圓的老闆淋上米醬和香菜,接著從櫥櫃拿了一塊方形的皂給我,說是泡肉圓的油做成的家事皂,前幾週做的,回家再晾個一週就可以用了。
喜歡手工皂也喜歡肉圓的我,立刻開心地跟老闆聊起做皂的事。滿心歡喜帶著這顆肉圓店物盡其用的肥皂回家。等待皂晾好熟成的時間過去,想像泡肉圓的油與氫氧化鈉反應結合,轉化成新的用途,成為洗滌清潔的一塊皂。
肉圓店的家事皂用來洗碗、洗抹布,雖然不像其他精緻的手工皂帶著花香木質香,食用油溫潤的氣味,洗起來卻給人質樸踏實的感覺。肉圓和它的肥皂,於是以各種形式參與在我的生活中,充滿變化與趣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