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中移動,呼吸著日常,會想著:稍有年歲的城市,真像是鍋老滷,交融的氣味紛雜,已無法一一分析拆解,日日添進新醬料新食材滾煮,延續老配方的同時,無可抵抗地悄然隨著時代轉化,翻騰成不同於初始的味道……
生活在舊城區的周圍,城內的日常風景雖偶有感動,卻逐漸失去旅人那般輕盈的眼光,戴著初識城市的浪漫濾鏡觀看。電影《新天堂樂園》裡有這麼一句令人反覆咀嚼的話:「生活不比電影,生活難多了」,試想,一位旅人,將所經歷的旅行風景與體驗串接而成為記憶的蒙太奇,當這些浮光剪輯拿來與在地生活經驗的沈積並陳,生活,實在是紮實,而且,多了許多皺褶。只是,生命難度的尺又怎麼能刻畫得出來呢?誰與誰心中擁有的見識會有百分百的疊合共鳴呢?永遠無解答的吧!城市中汲汲營營的人們的各異的生活選擇,複雜地交織,共同構築了城市的魂魄,有清澈有混濁,有光亮也有黯影。
城市乘載著生活,而建築物作為生活的容器,是組構城市的重要元件;建築,意志與行動的產物,實體的存在,凝凍的不只時間,也燒結了許多訊息,社會點滴的運作痕跡,無論好壞都包括在內。
建築則乘載著時間,身為時間的容器的同時,建築物也被時間咀嚼著,矗立於眼前的華麗與殘破,同等公平的是:終皆不通往永恆,屬於城市的記憶形貌只要持續有人於其中生活著,必定不斷地進行翻攪、不斷地重塑。
城市的現實實在非常現實也非常超現實,眼見的現實與記憶、想像皆相同程度地不可靠,而關於城市的理想藍圖與秩序規範,回顧歲月的洪流,我們的確不時聽得見澎湃的掌聲迎接,然而,響亮的回音中,似乎從來沒有望見其確立的座席,才明白,殘酷的生存戰鬥的規劃鋪排,從不是從土地上自然生長的那樣的憨厚,人造的世界,各有理想。
在城市中移動,呼吸著日常,會想著:稍有年歲的城市,真像是鍋老滷,交融的氣味紛雜,已無法一一分析拆解,日日添進新醬料新食材滾煮,延續老配方的同時,無可抵抗地悄然隨著時代轉化,翻騰成不同於初始的味道;無法回頭的一切朝著未來的方向走去,不可逆的流動中,所有的參與及擾動,黏合成密不可分的存在。

百年前的城市,例如宜蘭城,城門已不復在,城市的邊界亦已蒸散成為耆老口傳的故事,有趣的是,現正使用著的道路,是沿著昔時城牆而行,虛空間依然隱隱圍塑著曾經的風華,即使城市的面容已歷經時光,不斷覆蓋黏貼更新了樣貌。身於其中過日子,若不是提起興趣刻意探訪踏查,即使近在咫尺也容易一閃而過而忽略那些時光機的入口。城市著實擁有太多素材,任何一隅的碎片都藏著時代的線索:建築的量體、街屋的尺度、立面的式樣、材料與工藝技術…..含蓄地存在喧囂張揚的各色廣告招牌之內,不與其爭奪顯眼的地位。當代社會過度的商業崇拜加上層出不窮的僥倖,得過且過的心態溢流其中,淹沒了各領域專業鑽研的虔誠,支離破碎的政治管理工具:彆扭拼接的法令,不自覺推波助瀾成為了蛀蝕城市的幫凶。
盲目匆促的生活步調與利益追求,所聚集起的力量實在驚人,成為海嘯襲來後,城市的美感韻味彷彿被捲入深海的貝殼,無聲啜泣低鳴著,如何才能再在陽光下閃耀呢?
城市裡所有的建築都是誠實的多面鏡,折射了城市願景的輪廓、城市經營管理的執行力、公權力運用的效能、經濟轉輪的處境、社會運作的方向……等,是帶著明晰果決的節奏,抑或失焦渾沌?好大喜功的展現光鮮富裕之際,是否了成了失衡天秤,釀造了另一端的壓抑與委屈?規範限制的拿捏,是否審慎尊重了公共利益?鏡像裡無處不在的、結構性問題伴隨而來的茫然與妥協,逼退許多殷實自信而自律的營造工作者,取而代之的不確定性,阻饒了必須合理的各類基礎的路徑,滿佈了或大或小的孔隙,增加了未來城市的災害風險,著實令人感到些許憂慮。
耵著城市的皺紋看,明瞭它堅毅地包容了昔時的美好與壓摺堆疊的煩惱;實在誠心期盼,所在的城市能夠朝向日益健康的方向行進,逐漸調整體質,由內而外散發獨有的智慧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