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爾多自然酒酒莊的戶外餐桌(攝影/古碧玲)
波爾多自然酒酒莊的戶外餐桌(攝影/古碧玲)

法式餐桌風情

麵包師父紀永說:「法國是個社會主義國家。餐廳獲得米其林的不同星級,就得達到規定的人員配置及相關要求。一間米其林餐廳,需要非常多人手,所以,從社會主義的角度來說,意味可增加更多就業人口。」

這些話令我回想起,我們六個人用餐,席間確實有多位服務生穿梭來去:有人負責送菜、解說菜餚食材及品嘗方式;有人送酒、介紹酒、供客人試飲、選擇;還有人不時來巡視顧客有何需求。

法國南部大城土魯斯的米迪運河旁,法國梧桐成排。六月近傍晚時分,天氣和暖、微風輕送。

我們剛自巴黎戴高樂機場轉機至此,於旅館放好行李,趁著天光鋥亮,沿著河岸散步,準備去造訪聖賽寧教堂。只是,自河岸轉至前往教堂方向,遠遠就看到它的正立面前方布滿施工屏障;不意外,旅行歐洲常遇古蹟整修,不得其門而入很尋常。

隨意走走也很好,不需討論,大家默契十足開始閒晃,來到教堂正對面的一間建築前,一起停下腳步。

「好美啊!」

「太雅緻了。」

建築前有個小小庭院,常春藤在米黃牆面展姿,桃色九重葛倚著灰石牆腳開放,另有松綠色、碧綠色植物,襯搭著泥土地面的白石及湖綠色的外遮陽窗板,成一幅簡靜圖畫。

「是間米其林一星的無菜單餐廳呢。」曾旅法多年,在臺灣開法式餐酒館的廚娘朋友蘇菲說。

「放棄明天上午的行程,來這兒吃中餐?」她引誘大家。

干邑白蘭地白巧克力(攝影/古碧玲)
干邑白蘭地白巧克力(攝影/古碧玲)

隔日行程足夠誘人,是沿加隆河岸騎腳踏車兜風,但這間餐廳外觀如此美麗,誰都想一探其中的米其林星級內涵,所以全毫不遲疑點頭表示同意。

現今,人們視米其林星級為美食冠冕,不過,米其林原為輪胎公司老闆為提高輪胎銷量所出版的小冊子,內容包括地圖、更換輪胎的方法、加油地點、用餐及住宿等資訊。起初這本免費小冊子並未受到重視,後來轉型為賣價七法郎的《米其林指南》,納入巴黎的飯店,根據類別列出餐廳名單,最終獲致關注,並有美食家開始四處探祕,以一星、二星或三星給予評等。

蘇菲訂了位,隔日,我們依時間來到餐廳。室內為白色簡約風,綴以極富現代感的設計,餐食則是與之能相得益彰的創意料理:紅絲絨珠寶盒內,以生的鷹嘴豆鋪底,擺放了野菇慕斯;內為干邑白蘭地的白巧克力,綴以金箔;沙拉擺盤宛如一座百花綻放的小花園……而法式料理少不了的麵包,水準一流,連搭配麵包的奶油,也以螺旋狀小山姿態完美呈現。

每道料理都蘊涵細緻滋味,不搶、不顯,極為收斂,饕客唯有聚斂五感,才得以品味。

米其林一星的餐後甜點。(圖/周姚萍)
米其林一星的餐後甜點。(攝影/古碧玲)

後來,我們到法國友人紀永的農莊作客幾天,聊起米其林。他說:「法國是個社會主義國家。餐廳獲得米其林的不同星級,就得達到規定的人員配置及相關要求。一間米其林餐廳,需要非常多人手,所以,從社會主義的角度來說,意味可增加更多就業人口。」

這些話令我回想起,我們六個人用餐,席間確實有多位服務生穿梭來去:有人負責送菜、解說菜餚食材及品嘗方式;有人送酒、介紹酒、供客人試飲、選擇;還有人不時來巡視顧客有何需求。

紀永又說:「不過,獲得星級,餐廳必須達到的標準實在太繁多,成本也容易不堪負荷,所以有的主廚到最後寧願要求退星。」

與當地人閒聊,讓我得知米其林原有這般不為人知的面向。

告別紀永,我們旅行到巴黎南郊,並有機會在十二世紀修道院改建的「獨特文化旅館(Les Hotel Paticulier)」中,享用正統法式料理。

修道院腹地廣大,綠意盎然,又有古建築群落可欣賞。我們於午後抵達,喝過午茶,四處遊逛,還遇到一場歡樂的戶外婚禮。

直到晚間八點,餐廳始可入席,正統的法式晚餐於焉展開。

德克斯酒莊的戶外餐桌牡蠣滿滿。(攝影/古碧玲)

先上麵包、紅酒,再來是番茄慕斯、水煮蛋佐野菇醬汁、魚子佐綠番茄醬汁,中段為鴨胸與鱸魚雙主菜,接著,是以草莓為主角搭配華麗蛋白霜裝飾的大份量甜點,後續還有眾多口味的起司,最後用咖啡與小甜點做結。

每道上菜程序都慢慢的,搭配著服務員的菜色解說,以及慢慢的品嘗,整套餐用完已晚間十一點半。

蘇菲說:「法國人習慣用語言表達自己。他們每週至少與家人或朋友享用正式餐點一次,席間,既品嘗每種食物與紅酒或白酒交融時,產生的細緻味覺變化,也透過對話,細緻地與身邊的人交流互動。」

(圖/周姚萍)
(攝影/古碧玲)

觀察他桌的法國人,確實如蘇菲所說,全慢條斯理享用美味,慢條斯理輕聲交談。原來,備受推崇的法式料理,是透過「慢」,品味漸次堆疊的多樣、多變滋味。

只不過,旅程中,我最難忘的卻是另兩張餐桌,一在巴黎郊區的夏海花園(LaCheraille),一在波爾多(Bordeaux)的德斯克酒莊(Château d’Escurac)。

從各種食物的料理,共伴吃食的人,人生的況味也在食味中翻騰著。(攝影/古碧玲)
從各種食物的料理,共伴吃食的人,人生的況味也在食味中翻騰著。(攝影/古碧玲)

法國人生活裡少不了花,夏海花園是座種植花卉的農莊,巴黎花店的鮮花泉源,我們在那兒落腳幾天。

花園主人是克里斯多福,除了他們一家,還有一位來自阿爾巴尼亞的移工,以及女主人的兩位臺灣朋友、一位日本花藝師,加上我們,人數不少,總把露天餐桌團團圍滿。

接近用餐時間,廚房便開始人聲雜沓,有人到旁邊的溫室摘採蔬菜,有人洗菜備料、動鍋弄鏟,有人忙著擺設餐具。

沙拉上桌、炒甜豆上桌,離餐桌不遠處的大樹下烤肉架,也升起縷縷白煙,先烤櫛瓜,再烤牛排,烤爐滋滋作響。

葡萄酒接著現身,再上附近農夫市集買來的新鮮生蠔佐萊姆切片,接著,烤櫛瓜和牛排先後到齊,開動了!

波爾多酒莊現烤的牛排饗來客。(圖/周姚萍)
波爾多酒莊現烤的牛排饗來客。(攝影/古碧玲)

晴空湛藍,那兒的雲朵總好似棉花糖,陽光從枝葉縫隙間灑落照亮每個人臉龐。

最樸素的餐食,從產地到餐桌的距離如此之短,是簡單生活,以求與自然更平衡的一種實踐。

而另一張波爾多德斯克酒莊的餐桌,直到如今,彷彿還近在眼前。

由於同行友人將此酒莊美酒介紹、引進到臺灣,我們拜訪時,得以在女主人親自帶領下參觀葡萄園,而後聆聽導覽認識釀酒過程,並品嘗多個年份的葡萄酒,更享用一頓露天午餐。

這個莊園在十七世紀時原為農莊,後來轉變為酒莊,更開始採有機及自然動力種植法,也因發現種植梅洛(Merlot),以及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品種,容易導致土壤酸化,於是嘗試復育具平衡效果的小維多(Petit Verdot)品種,希望減緩暖化。

酒莊女主人養了許多鳥禽寵物。(圖/周姚萍)
酒莊女主人養了許多鳥禽寵物。(攝影/古碧玲)

自然動力種植法意味著從自然借力培育農作物,好比愛吃葡萄的蟲蟲不喜蕨類氣味,便將浸泡過蕨類的水噴灑於葡萄植株,又或把泥土加水稀釋後噴灑,讓葡萄植株的外觀變得髒兮兮,亦能避免蟲蟲親近造成危機。而玫瑰嬌貴,於田壟邊角種上,若其生長出問題,就是葡萄也可能出問題的警訊。

午餐的餐桌設在一株月桂樹下,烤肉、酸黃瓜、血腸、風乾伊比例豬香腸切片等簡單卻美味的食物,佐以天然佳釀入口。而用以釀造美酒的葡萄,近在咫尺,生長於彷若會呼吸的土地上。

藍天上偶有白鸛飛過,女主人說:「有蟲、有鳥,才有平衡的生態。」不知是否由於見到又稱送子鳥的白鸛,她隨之感慨地說:「儘管施行有機農法,卻深覺已經太晚,我們到底能留下什麼給孩子呢?」

有機酒莊採用蕨葉浸泡來防蟲。(攝影/古碧玲)

自南法返臺不久,新冠肺炎疫情橫掃全世界,期間因地球暖化造成的災害不曾間斷,波爾多地區的葡萄酒莊園,也一連遇到寒害、高溫與旱災,葡萄種植遭逢莫大挑戰。

而那張餐桌,餐桌上的美酒及佳餚,是否如常?我總念著、想著……(本文轉載自《戀戀食光》)

(圖/周姚萍)

書名:戀戀食光

作者:周姚萍

出版:九歌文化

出版日期:2023/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