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周項萱)
(攝影/周項萱)

紅磡滿堂樂粢飯與鹹豆漿

鹹豆漿被拎回家後,油條難免泡得過軟,但依然很療癒,淋一匙辣油,更是寒氣盡散,很久沒喝鹹豆漿的我,實在被這碗爛糊糊的東西撫慰了,而且很驚喜的是他們家的鹹豆漿有放蝦米,真是神來一筆。

非常喜歡冷到微微頭痛的天氣,想到氣象新聞預報這樣的低溫將持續一週,好快樂。

最主要的原因也是,天冷,似乎自由進食便沒那麼罪惡,幻想冷空氣都在幫你消耗熱量。某天醒來,忽然渴望一份中式早餐,連床也不賴了,咚咚跑去家附近的上海麵店滿堂樂包一球粢飯和一碗鹹豆漿。

滿堂樂在紅磡開業二十五年,以一間小麵店來說也算年長了,突然熱門起來是因為那陣子首次入選《米其林指南》必比登推介。粢飯、麵點等皆標榜即叫即做,食物才是最美味的狀態。特別是粢飯,看媒體採訪老闆,的確從糯米、榨菜、肉鬆到油條全是用料講究。

店面乾淨明亮,只是侷促了些。點完餐,阿姨俐落地包起粢飯來,又轉身進廚房料理鹹豆漿。旁邊角落則是另一個阿姨快手現包餃子,看起來也好吃。

粢飯就是飯糰嘛,現包的優點是油條依然脆口、肉鬆仍舊乾爽,但對小本經營的店家來說,畢竟是多一事,據說這樣即叫即做的粢飯在香港已少見(不知道是真是假,畢竟沒鑽研過香港各地的飯糰)。而滿堂樂的粢飯真是大到吃不完,所有餡料清空,還剩下半坨飯。

鹹豆漿被拎回家後,油條難免泡得過軟,但依然很療癒,淋一匙辣油,更是寒氣盡散,很久沒喝鹹豆漿的我,實在被這碗爛糊糊的東西撫慰了,而且很驚喜的是他們家的鹹豆漿有放蝦米,真是神來一筆。

拍了這份早餐組合的照片給台北的朋友看,獲得一句:「好台!」的確我一早的欲望是出於家鄉味的召喚,但其實像鹹豆漿,是來自中國江浙地區,這些大江南北的飲食在戰後移植台灣,經年融合成所謂的台味,我們早已習慣不追究它們的來處,以為那是小島原生的味道。

倒是在香港,這些菜系的來歷多半分得清清楚楚,我也才意識到,很多時候我饞的台味,都不是源自台灣。

【說說書】

主標:來點沒什麼難度的海鮮,讓自己好過一點

做菜是讓人遁逃一切的精神時光屋,當你沉浸在備料的瑣碎程序裡,所有關於人生、事業或感情的焦慮,都可以暫時被擱置在廚房外,而且終點還有一頓飯菜將會療癒你。有什麼比這投資報酬率更高的事嗎?上班?約會?嗯,都沒有吧。

家常菜是我的烹飪主旋律,但移居外地而縮減的社交圈,意味著我得在略顯單調的日子裡自行製造高低起伏。我發現在一頓餐食中來點海鮮元素,會讓人感覺富有了起來,同樣坐下來吃晚餐,餐桌上出現三杯透抽,就是比肉絲炒豆干高級許多;而做西餐又更有上館子的錯覺,同樣的蛤蜊,做成白酒蛤蜊義大利麵,比用米酒蒸煮更有儀式感。

我無意貶低家常菜的地位,自己最常做、最愛吃的仍是家常菜,但無論你是獨居,或有室友、家人一同生活,照顧個人身心總是最要緊的,這幾年世界情勢給我們的功課,便是體認到龐大局面都不在尋常人的操控中,少數能掌握的小事之一,是怎麼餵養自己和親愛的人──因此在遲滯的日常中變換情境很重要,做一頓異國風的晚餐,來一點平常嫌麻煩、但處理起來不用什麼技術的海鮮,最後發現這些事情你都辦得到,會感覺好過一點。(轉載自《紅磡記》)

書名:紅磡記

作者:周項萱

出版:二十張出版

出版日期:202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