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分不清楚,也無需分清楚主震餘震,對地震免疫的花蓮人,都暈怕了。有生以來,我第一次將安全帽隨身攜帶,住在透天二樓尚且如此,高樓住戶們有多恐慌。一路震進當天深夜。花蓮人近年集體失眠的夜晚。
1.
我永遠會記得國三的那一天早晨,睡眼惺忪,一如往常,奔赴總是「太早」的早自習。趕著出門的同時,隱約得知世界發生了大事,是家裡廣播電台的新聞播送……
那年,美崙國中校舍改建完成,新教室有壁掛電視。早自習時,電視常開靜音,播放新聞或者體育賽事。已經想不清,怎麼可以被允許自習時間看電視呢?可能,想要升學的同學跟無力面對更多功課的同學,已經分成兩部分。誰先到學校,就打開電視,老師還沒來以前,那是我們被允許的背景。
沒有手機的時代,「看電視」代表了很多事:一直看電視頭腦會壞掉、不讀書、電視不營養⋯⋯可偏偏新聞台也是獲取知識的方式。隨著大考步步逼近,老師也真的不太管了。功課好的學生等待史上第一次的「推薦甄試」,功課不好的同學不要吵鬧就好。這時候,電視產生了奇妙的效果:讓大家自習時安靜。
那一天,是921。
2.
教室裡的電視,播放全國各地災難,空氣中瀰漫著詭異的氣氛。沒有人有心情自習,電視雖然靜音,但悲傷的音量,抵擋不住。
1999年,那個時代的新聞畫面,也只能不斷的在各個倒榻與搜救的畫面之間有限度切割,新聞標題也總是尷尬的說明著,更多的地震災害正在發生,而搜救太困難,趕不上餘震與更多建物的倒塌。
一切都無奈且無情。
全國蒙難,很是震驚,尤其,我們是花蓮的孩子。地震是一件刻在DNA的事情,我們再熟悉不過,卻沒想到,習以為常的事情,會造成全國毀滅性的傷亡。
而長年震不停的花蓮,居然逃過了921。
所有花蓮人都有一樣的記憶:某一年的大地震,是「史上最大的一次」。這個問題,沒有正確答案,對於地震所帶來的殘破程度,每個花蓮人的記憶與印象很可能不同。但總有那麼一次,是永難忘懷的,是最嚴重的。跟實際芮氏規模或許無關,而是集體記憶中清晰的符號。可能視家園遭受損失的程度不一,可能因兒時記憶更顯鮮明,可能因為指標性的地區受災,可能是住在不一樣的地方而感受不同。地震,花蓮人瞭然於心,也各有秘密。
921當日,除了上課時間,教室裡的電視一直開著,有幾堂自習,老師說「不用關電視」。就連老師也想要知道,現在發生了什麼事,有什麼進展。
921,並沒有讓花蓮人產生「倖存者偏誤」。我們很清楚知道,花蓮已很久沒有被一次性擊毀,還能在教室裡如常上課、生活,但是花蓮並不是總能躲過災害。「正因為平常能量釋放,921沒有重創花蓮」,這或許是一種殘酷安慰,但花蓮人都深知,天災真要來,四級地震也能很慘,六級地震可能沒事。就像颱風掠過所帶來的土石山崩,跟颱風登陸的相安無事,從來沒有任何直接關聯。
生存在花蓮,山海之間的子民,對應這些事,我們自有經驗法則,但說穿了,沒有人會說下次花蓮也會沒事。
花蓮經不起下次。或者,就這樣無聲的,度過了無數的晃動的日子。
3.
地震養成了花蓮人某種樂天知命。
從小搖到大,有感無感,「很有感」,好像只要不要太「超過」,心理狀態都還能應付。
在外縣市遇上地震,大家慌亂驚叫,我永遠是那個無動於衷的傢伙。花蓮人有一種超能力,「太超過」以下的地震,是無感的。
花蓮人要是怕颱風地震,只能移居了吧。
「你怕地震嗎?」
「我是花蓮人欸。」
很微妙的回答。寫實中,帶有悲喜劇角色的天真。
難以脫逃的「有感」,還是持續發生。太魯閣封了、某座時常經過的橋墩震炸了、美崙飯店的玻璃帷幕全裂碎⋯⋯對我來說,近年的指標事件,是統帥飯店直接往下坍塌,瞬間高樓變平房。爸媽的婚宴是在統帥飯店辦的,小時候我也時常去吃喜酒,隨著回憶跟這樣一去不復返的地震相連結,即使家裡有幸無傷,也開始感覺到地震是一種歷史的推演,山海之間。
受到震盪的這片土地,有些人事物因此消逝或改變,那是命運裡的樂天感,也無法迴避的真實。
然後,是2024年4月的那一天早上。
4.
在網路上搜尋花蓮大地震,肯定跑出不止一個年份。但2024,全台有感,花蓮確實受傷了。
往南邊,東華大學研究室大火燒了一整天,毒氣體瀰漫整個南花蓮,國家警報建議將門窗關上。往北,市區的大樓倒塌傾斜,已經倒了跟倒一半的都有,大批人員必須疏散。若俯瞰整個花蓮,就是災難紀錄片。商家、學校、民宅內的建物跟重物掉落無數,造成後續生活上的困境。
已分不清楚,也無需分清楚主震餘震,對地震免疫的花蓮人,都暈怕了。有生以來,我第一次將安全帽隨身攜帶,住在透天二樓尚且如此,高樓住戶們有多恐慌。
一路震進當天深夜。花蓮人近年集體失眠的夜晚。
商家因為生財器具受損無法營業,學校停課,偏遠地區的交通出現困境,餘震過多而難以搜救人員、處置危樓。這樣的情況,延續了好一陣子。
長久的冷靜以對,麻痺不了脆弱的感受。脆弱的,還不只是地震帶來的災害。
國內外很快的展開了物資與金援,網路上紛紛走告提醒,不要捐縣府專戶。上次的地震賑災所募,縣府拿去補助特定行業。
「花蓮王」立委,拍出家中禮盒倒塌的影片,彷彿怕人不知他的豪宅有九層樓,禮盒走山,竟也算是與民同在。
縣府將東大門夜市的「一百元可兌換兩百元」,作為振興觀光的提案,卻引起其他商圈與店家的憤慨。
某立委因為政治因素,說花蓮地震是「老天有眼」。
天災於是成了人禍。
5.
漸漸的,許多商家打點完成,重新營業。另一方面,無法繼續生存的飯店,已突破雙位數。
地震衝擊觀光,但這也是一個思考機會。
我們的觀光政策是什麼?
花蓮人內需可以撐起什麼?
看天吃飯,那不是無奈,是無為與無能。
當地震與花蓮的關聯性漸漸從遊客的恐懼中排除,又到了免費大型演唱會來臨。老是把觀光的希望放在大型活動上,這些活動帶給花蓮當地廠商的永續性,也許是不斷的賭注?
賭注實在無法跟天災抗衡。
比起破格的建設,先把縣內的基礎交通打好。期許、鼓勵不同樣式的商圈,自治共榮,自給自足。或許,花蓮根基甚穩,且無可取代的無毒有機農業,可以多角化且長久的亮點經營。
樂天知命,就不要跟命運對賭。不需要好大喜功的放煙火。
土地仍顫動,但不妨礙我們踏實。
山與海會永遠與我們同在,是時候,思考作為人,作為花蓮人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