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們就那樣,安靜地存在著,偶然一看,才發現已經處處都有它的影子,這片網室,除了是黃椰心葉的,也是苔蘚的網室,它們在陰涼處茁壯著,靜靜地活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當蓋起網室以後,我家種植的切花轉變了,不再是那些在大大日頭底下生長,「就拼這一期」的大好大壞型花種,而是可以一種就數年,採收其葉子的葉材類作物,葉材小株的芽苗幾年過後,例如電信蘭,長成茂密的深綠,又如黃椰心葉,這樣可以長得比人還高的物種,走近,彷彿是座小小森林。
而數年的時間長成的不只是森林,還有地上的小小世界,那是苔蘚與濕滑的田路。
穿過夏天與冬日的,是苔蘚
網室的世界開始,對我而言也是另一個世界。
大熱天時,遮光的黑色網室,可以抵擋部分陽光,讓頂頭的日沒有那麼燒灼,只是不斷上升的氣溫仍充斥在網室內,早上十點,還是會感到不適,而更不適的是那些水,由於葉材類多是雨林植物,為了讓它們長得好,幾乎幾天就得用灑水設備澆灌,由於網室的遮光能力,水幾乎是長年在網室裡留存,下田得穿著雨鞋,有些低窪處,例如黃椰心葉的田渠內,時不時會有一灘水坑,沾黏在長褲上的泥巴,似乎使體感更加悶熱了些。
更不適的是冬天,特別寒流過境的時陣,少雨的南部,葉子還是必須灑水,在採收時,葉上的水抖落,更感覺到濕冷,那是極為艱澀的感受。
而始終靜靜長著,穿過夏天與冬日的,是苔蘚。
共存的生態系
網室的濕,與保留的日照,提供了苔蘚最佳生長環境,黃椰心葉的下方,與田渠內,可見處處的苔蘚成片生長著,特別是灌溉用的水管附近,更是綠意盎然。
苔蘚並不會影響植物的生長,我們並沒有特別除去它們,或者說,沒必要除去,因為它們始終會在這塊適合生長的土地上堅韌地再度復甦。只需要注意的,只是長在穿梭的田道上,濕滑的青苔,它們會讓道路特別濕滑,但穿著雨鞋,這項利器,其實也不用太擔心,只不過父母親還是會特別叮嚀,不要走得太快,會滑。這些,慢慢地,在這塊土地上,形成了互不影響,但卻會注意的,共存的生態系。
共存,除了我們並沒有特別除去外,由於定期的噴藥,這塊土地上的病蟲害減輕到最低,同時,也將那些會吃苔蘚或青苔的物種排除,反而讓它們更處於安定的狀態。
它們就那樣,安靜地存在著,偶然一看,才發現已經處處都有它的影子,這片網室,除了是黃椰心葉的,也是苔蘚的網室,它們在陰涼處茁壯著,靜靜地活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看著它們,我總會想起我的爸媽,儘管不是什麼起眼的存在,卻靜靜地養活了這個家。
這片網室,裡頭的電信蘭與黃椰心葉,讓我們兄弟姐妹們,儘管稱不上優渥,但也都衣食無缺地讀到大學畢業,那片網室,直到我們都已經就業的今日,仍在為這個家不停地茁壯著。
深綠的黃椰心葉,不像大紅大黃的花朵讓人特別注意,卻是我們家的C位,那些如叢林般高大的葉群,養活了這個家。
我的父母曾經就這樣子的,乍看網室彷彿處於陰涼處,其實在裡面夏天濕熱,泥巴沾染了整身,冬天濕冷,每一滴水都讓身體顫抖,但他們仍一年四季地採收著這塊土地上的葉子,即使沒人注意他們留下的汗,就這樣過了十幾年。
不只是沒人注意,甚至是涼言冷語,那是這片網室剛搭建的時候。
苔蘚網室,仍在這塊土地上牢牢地生長著
那時,黃椰心葉早已在臺灣種植多年,但都是露天種植,沒有人覺得這個很容易存活的物種,需要搭建網室。
我的父母是最早搭建網室,種植黃椰心葉的花農之一。
少不了看衰的人,也或者就只是建議,覺得不需要投入這些資本,這本來就不是什麼難養的植物。
很多時候,誤解就只是因為對事物的不了解,或者囿於己見太多。
例如濕滑路面上的青苔,其實不是苔蘚,而是藍綠藻和綠藻,但人們仍稱它們為青「苔」。
黃椰心葉在過度的日頭下,葉尾容易出現焦灼的痕跡,而網室,讓它們長得更加地完好,更加地有賣相。有很多年的時間,我們家的黃椰心葉,幾乎都是在拍賣價格的最頂端,那是市場給出的答案。
FY004 , 黃椰心葉,這麼多年過去,始終是這個拍賣代碼,然而,種植的方式,已經日新月異,如今,在網室內種植黃椰心葉,已是相當普遍的事情。
我不知道當年父母親被看衰時是怎麼堅持自己的,但也因為他們的堅持,養活了這個家,也養活了苔蘚這個生態系,如今,黃椰心葉網室,苔蘚網室,仍在這塊土地上牢牢地生長著,一樣要小心路滑的青苔,雖然它們其實是藻類,但沒人會在意這些了,我只知道,苔蘚仍好好地活著,也許正是證明了我們對這塊土地的心力,按時灑水,按時施肥,它們活著的一天,我們也好好地生活著,這樣就已經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