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了小時候如何為了描繪一隻疾馳的獵豹,反覆在地上模仿豹子四足奔跑、感受自己脊椎如何配合前後肢而如彈簧一般躍動的樂趣。而今為職業畫著雲豹從樹上躍下的姿態,在按部就班、心裡有數地一一清點完各項科學事實的呈現工作規劃之餘,繪畫的初心與熱情還殘餘不少,甚至更加純粹…
豹的奔躍
哺乳動物可能是脊柱功能運作最為複雜的一群,搭配著脊椎的彎伸弧度與各部位肌肉張縮所構成的身體輪廓,也往往是描繪時不可或缺的美感揮灑舞台。
鯨豚的身形如魚,脊柱也像魚般扮演提供動力的角色,最大差異在於脊柱的擺動是上下方向,尾部也特化成水平延展的片狀,有別於魚類的左右擺動。以鯨豚為窗,可以窺見哺乳動物的脊柱,絕大多數是較擅長垂直方向的彎折,最基本的是四足疾行或奔跑時,背脊跟著、甚至帶著前後足反覆拉伸、弓縮,造就了有效又有力的行進動能;再有鼬鼠等以長筒狀的軀幹、波動之態,一躍一躍地行進,同科的水獺更運用於泅泳,在水中無比靈活;囓齒目中的善泳者河狸,尾部也特化成扁平狀,以局部的擺動提供泳力;穿山甲、犰狳等等身覆甲冑的哺乳類,遇險時脊柱彎成蝸牛狀,整體形成一顆硬球,完全隱藏了脆弱的腹部;蜘蛛猴等樹棲的靈長目運用尾椎做為第五肢,纏繞樹幹做為保險,而脊椎功能的極端當屬蝙蝠,尾椎結合皮膜構造,不但輔助飛行,還能以尾做網,撈捕飛蟲。哺乳動物的背脊對應牠們的生活方式,似乎也在人類的心理認知系統中烙印了一些對於不同背脊曲線的觀感投射,例如腰線誇張後彎而胸椎拱起的動物或人物,像銀背大猩猩,給人威武震懾的印象;而腰椎拱而屁股大的,例如無尾熊,則是被動溫和的形象等等──不管投射是否符合事實,彷彿一條脊椎也有其性格。
從事生物插畫以來,多數工作都需要以理性分析動物們的構造與動作,曾幾何時,忘了小時候如何為了描繪一隻疾馳的獵豹,反覆在地上模仿豹子四足奔跑、感受自己脊椎如何配合前後肢而如彈簧一般躍動的樂趣。而今為職業畫著雲豹從樹上躍下的姿態,在按部就班、心裡有數地一一清點完各項科學事實的呈現工作規劃之餘,繪畫的初心與熱情還殘餘不少,甚至更加純粹,雖一把老骨頭無法身體力行,大腦卻不知不覺回到了童年的狀態,想像即將落地撲到獵物的雲豹,脊椎各節該呈現如何的角度、張力、尾如何擺動維持平衡,各部位的肌肉又該孰鬆、孰緊……。
也可能是我在各種盲目嘗試後,終於換了高度正確的椅子,導正了坐姿吧,不那麼駝著背畫圖,腰背不常痠痛了,更能單純地享受繪圖,作為直立人之姿也可以更挺直正常點了。
驚蛇
流動瑜珈會從四足跪姿的「牛」與「貓」,進行到趴姿撐起,上身後彎上揚的「上犬式」,中間會有「眼鏡蛇式」的過渡,老師常說:「要讓身體像蛇一樣地向前滑行出去。」我覺得我老是做不好。
蛇多數人類心中與恐懼感近乎同義,在野外遇蛇時的那個瞬間,多會在驚愕之下弓背聳肩,只有愛蛇的少數人會注意到地上那條同樣嚇了一大跳的脊椎動物,也打了好幾個彎折縮成一團。
畫蛇,以構造來說乍看就是畫條脊椎包了鱗片加個頭,然而姑不論鱗片的刻畫多花時間和腦力,縱然只是「一條東西」,繪者對於不同蛇種的「體質」以及不同情境之下這條物件的「心事」能否精準掌握,決定了蛇繪的成果。
畫蛇時首先要想清楚畫的是「蛇麼狀態」,多以圖鑑為訴求的蛇類繪圖,為排版方便,還是會把蛇畫成蜷縮成團的樣貌,這要不是牠的伏擊姿態,就是遇到危險突然退縮的警戒態。在這情況下,蛇身的肌肉多處是緊繃的,且大概愈接近頭部就會愈緊,有時候短短的尾巴也會經癴般地扭出好幾個S形來,蛇身肌肉愈是拉緊之處,彎曲角度也就愈大,彎弧的長度分布通常也不會太規則,如是才能表現出劍拔弩張的用力情態,最忌所有彎弧過於圓滑與平均,這會讓蛇失了所有精神,變成奄奄一息癱軟無力。

蛇什麼時候會呈現真正幾何波動感十足的「S」形呢?逃命的時候。或在水中游泳,或遇敵決意快速離去,此時全身肌肉扭動力量大,牽動的範圍也長,整個蛇身便只能呈現一兩個S形的循環。
不過,只有部分習慣快速逃離的蛇類例如南蛇、過山刀、名稱有游蛇的類群、雨傘節等等較常如此,每一類蛇所偏好的移動方式──也就是運用脊椎的動作並不相同。蝮蛇科的青竹絲、龜殼花就不常激動地蛇行竄逃,但牠們忍無可忍時會張大嘴突然直直彈出作勢攻擊,甚至能全身「跳」離地面;嗜吃鳥類的大頭蛇在樹冠枝條間移動時,可以將整個細長的身子直直向前伸出超過一半懸空,直到頭部觸及目的地才逐漸轉移重心,「核心肌力」真是令人稱羨;粗短的水蛇也非等閒,遇敵時可以像沙漠的蝮蛇一樣以連續快速的8字形波動「彈躍」離開;蟒蛇則不擅長一般的「蛇行」,而是前前後後一曲一伸地如尺蠖般的移動。
遇過一條茶斑蛇,似乎是被人用棍棒打或踢擊過,脊椎受了傷,僅有一小段永遠是僵硬地歪曲著,其它健康狀態看似已無礙地活了許久,卻因身體上創傷的遺害,全身便只能亂扭無法像一般蛇類司空見慣的「蛇行」。蛇行的原理是在修長蛇身的幾個轉折點接觸地面處覓得「支點」,靠著該段身體推擠支點得到反作用力,再將支點前面一段的身體沿著原本的路徑向前推送,下一個瞬間,前方蛇身與支點的接觸點就會前移被下一段身體取代,同時前段不停地探索新的支點,如此反覆地前「帶」,後「推」,便得優雅神秘的「蛇行」動作,要做到這動作,不僅強健的肌力是基本的,還需要全身牽動前後脊椎的肌肉肌腱們天衣無縫地協調,無論在發力的強度與時間上都不能有誤差,這條演化逆行回到外觀只是一條脊椎型態的動物,卻實現了脊椎作為運動構造的極致美學,如果有一條蛇願意,我可以看著牠蛇行一整天。
「爸比,我很高興你願意去練瑜珈。」孩子的媽說。
兩個屁孩在侷促的客廳裡叫囂追逐,我擔心意外,仍強忍著不要喝斥,只因看見他們的脊柱還是如此挺立又柔韌,不似我和老婆那樣扭曲僵硬。
「瑜珈,是這樣嗎?」說話的脊椎動物幼獸停下奔跑,坐在地上伸直雙腿,「啪」地就是一個額貼地的前彎;妹妹隨即跟上,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