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做我們這種粗工,總被嫌棄,還要討價還價,讓你看看我的副業,那才是你該做的事情;而不是去做富人腳下的窮困。
騎上車,今天又是在台9線閒晃的一天,我最喜歡騎到光復,因為這裡住著一位木匠-阿斌大哥,雖為木匠,可他也是我的環境教育師傅。
「又跑來啦?怎麼又不通知我一聲?」對於我這位不速之客來訪,阿斌大哥似乎感到無奈卻又充滿喜悅。「走,進來工作室吧。」阿斌大哥的工作室只有一層樓,是典型的鄉下平房,在它變成工作室前,是阿斌大哥的老家,周邊佈滿湧泉線,四處可見湧泉的蹤跡,因當時的時空背景,這棟老房子以前還是用竹子建的牆,甘蔗葉的屋頂以及佈滿泥巴的地板,至於照明,則是使用油燈,一直到大哥6歲那年,才迎來「電燈」這個現代化產品。
而大哥也開始讀書直到國中畢業,隨後在北部的家具木工廠當學徒,可實在受不了佈滿壓力的日子,隨後回到花蓮成立自己的工作室。時光飛逝,周邊也逐漸進駐許多現代化建設,比如糖廠,再到許多水泥防坡堤興建,那時的大哥覺得,這些東西能幫助家園步入現代,直至那天到來,改變了他對家園的看法。

他們笑我不懂,我笑他們無知
2001年桃芝颱風侵襲,大哥的家慘遭沖毀,40年的童年記憶一夕之間毀於一旦,水泥的坍方,更是阻礙了水源,這是他自小從未看過的景象:「直到我17、8歲前,這些溪流都可以走下去玩,結果政府一句很原始、不人性化,原本不會淹水的地方開始淹水,家園受到破壞,結果他們的解決方式叫蓋高一點。我不知道這些人書怎麼讀的,這些溪流在我小時候從來沒有斷過,可他們把一切怪罪給天災,問題是過去的颱風從來不會這樣,而且那還是沒有水泥的時候。」每當看到家園旁的溪流,阿斌大哥總是感慨的說道。

「走吧,我們到溪裡去。」走進現在經由大哥整治過後的湧泉溪,周邊的植物琳瑯滿目,九芎、苦楝、水丁香列隊歡迎我們,可這裡的大隊長,是這一排水柳樹。「當時我先投身協會,和徐老師學習生態知識與解說,我們想讓這裡的故事說出去,認為解說的方式是可行的。後來,我和一些夥伴決定執行『守護家園』的任務,於是投入協會,隨後也決定在這裡先營建棲地,盡可能保持原貌,過程還被左鄰右舍嘲諷;做木匠的時候,他們笑我的職業,我笑他們不會自己蓋房子。現在我投入協會,一起營建家園,他們笑我不懂專家的知識,我笑他們只會在遇災時怪罪政府。看看這些水柳樹的根,我請他們來這裡只要10萬,還可以降低土質被沖垮,地基不穩等問題,甚至還可以淨水;可是大多數人喜歡的是幾億元的大石頭,然後天災來了就一江春水向東流。」

拿到生態獎,竟用工程來營造棲地?
每到入口處,阿斌大哥就會念一次這些往事,不過這也反映了,為了守護家園,他付出了多少心力。
「怨天尤人誰都會,但行動後的抱怨跟直接出嘴抱怨差很多。」
「我雖然沒念多少書,但我付出的可比這些碩博士畢業的專家學者用數據呈現的樣子還來的有效率。」
做事,要做對的事
「今天要下去走嗎?」阿斌大哥問道。「哪次不要呢哈哈。」我脫下鞋襪,讓雙腳泡進湧泉步道裡,憶起當時與大哥初次見面時也是如此,營隊裡的學員包含引導隊輔總計80餘人,大多來自都市,沒有人願意進到湧泉內嬉戲,而我就是那位開路先鋒,二話不說全身泡進湧泉中,過程中還與南蛇打了招呼,隨後才慢慢的有學員下水一起嬉戲,或許是這樣,讓大哥留下深刻的印象吧。「我那時候還覺得你講話聲音很像陳建年。」「拜託,那我現在就是金曲歌王了。」大哥笑著回復道。

這條湧泉入口,是當時大哥與夥伴們的成果,可卻也承載著許多辛酸…「那時候喔…我去成立解說專班,希望多培訓一些解說人才,這裡有溪流,有螢火蟲,有植物,有鄉村聚落,要講什麼都可以,慢慢的也有企業支持,我那時候想說『每次都一堆遊覽車來這裡,走路都覺得有風。』還拿到生態獎,誰知道拿獎後,原本申請棲地營建的那些經費,被公部門拿來做工程,我們都覺得你是頭殼撞到喔,協會內部也因為這樣開始搞分裂;這時候你才會發現,誰是真的想為環境做事。後來我就跟他們『請問』,為什麼我們拿到的是生態獎,怎麼會用工程來營造棲地?濕地跟溪流給你用水泥,怎麼可能讓你做這件事?後來這個想法還被他們認為太天真、過於理想化,不可能做到的,我就覺得那這段時間我們做的這一切是什麼?公部門如果真的要做,我絕對不同意,後來08年我就自己出來做,不屑和這些人物以類聚。」
時至今日,大哥依舊在崗位上堅守,雖然偶爾會聽到他說:「老了,做不了多久。」但他的那份守護家園與推廣的心,比奇萊山還要宏偉。
「行動,比起任何話語都來的有效率;凡事都要先踏入,隨後觀察,才知道對與錯是什麼,但至少我們都有付出行動,比這些出一張嘴的人好多了。」
湧泉裡的幸福
不知不覺走到湧泉中心處,這裡有大哥搭的小棚子,周邊同樣佈滿水柳樹,還有些許蓪草。棚子裡面有用磚堆成的窯,大哥時常在這炒爆米花吃,棚子的正對面,正是有如世外桃源般的湧泉。我們時常在此坐著休息,聊一聊彼此的故事與自我的心境,有時會和大哥開玩笑的說:「不然你收我當木工學徒好了。」「做這個很好啊,但不是你該做的事。」大哥回覆道。「不然我要怎麼把這些東西說下去?」「你有解說的潛力,其實解說的精隨就是在如何對聽眾『喇叭』,但要有依據的『喇叭』,否則一下就被戳破了,你要好好的練習。」
幾年後,我正式搬到花蓮居住,在每年暑假時都幫助大哥執行暑期營隊的解說,帶著孩子們走進湧泉溪裡嬉戲,將這份來自湧泉溪的幸福繼續傳承下去;而看著孩子們嬉戲的身影,大哥說:「所以啊,人還是要在童年開始與自然接觸;即便不是以前那般寬闊的溪,可祂承載的幸褔是不變的。」

生命降臨於世,必會遭逢無數次挫折與困境;如何在窮困潦倒之際,不沉溺於悲傷,使動盪的情緒回歸平靜,轉換成驅使自己往前的力量?孩子,向自然學習吧,答案就在那高聳的山上,在那遼闊的溪流裡,或是在無盡的海洋中漂流,努力勇敢的探索吧!等你發現其中奧妙,幸福也隨之而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