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味・台南(下)

味道,牽引著記憶的絲線,穿梭於時光的長廊。從一碗清湯的溫潤,到鳳凰花落的悵惘;從騎樓下風乾的臘味,到巷弄深處的異國料理;從沙卡里巴的喧囂,到運河夕照的消逝……

越過西門路,便進入了中正路昔日的百貨公司集散地。原創於上海的生生皮鞋(台南門市已歇業),其台南門市便開設於此路段。這家老字號最初以製帽聞名,台灣光復後,創辦人兄弟渡海來台開拓市場,卻發現南國氣候炎熱,民眾並無戴帽習慣,於是原為配角的皮鞋,反而躍升為銷售主力。行經生生皮鞋,那敞開式的店面裡,陳列著琳瑯滿目的鞋款,濃郁的皮革氣味混合著冷氣,迎面撲來。在那個經濟正待起飛的年代,腳上能穿上一雙鋥亮的皮鞋,無疑是家境富裕的象徵。

生生皮鞋對街的巷弄,更是別有洞天,藏匿著幾家見證了台灣不同時代印記的食肆。一家名為「羊城油雞」的館子,光聽名字便知主打廣式料理。店內的油雞最是馳名,皮滑肉嫩,油潤噴香,搭配爽脆的酸蘿蔔同食,香而不膩。這是隨著1949年那場歷史大遷徙而來的廣東老鄉所開設的店鋪。已故的好友西瓜,生前極愛到羊城打牙祭。他曾笑言,小時候必須考到第一名,長輩才會帶他來此犒賞。我打趣道:「難怪你這麼常來……想必是小時候一直沒機會來吧?」引來他一陣大笑。

羊城附近的巷弄(攝影/蔡宗昇)
羊城附近的巷弄(攝影/蔡宗昇)

那甜鹹交織的醬汁淋漓而下,最是下飯

鄰近的巷子裡,還隱藏著一家「小春日本料理」(已歇業)。夜幕低垂時,店內昏黃的燈光透過木格窗櫺柔和地映照出來,那景象,幾乎與日劇《深夜食堂》中的場景如出一轍。店面不大,空間侷促,店裡總是習慣播放著日本演歌。每次造訪,總能看見吧台裡那位沉默寡言的師傅,在狹小的方寸之間,有條不紊、精準利落地為客人料理著食物。父親最愛的,總是一盤色彩繽紛的生魚片,配上一瓶冰鎮過的啤酒,獨自小酌。而我,則偏愛那鋪滿炸物的「天丼」,或是內容豐富的「日式弁当」。這兩樣食物的共通點,便是在熱騰騰的白米飯上,豪邁地覆蓋著各式配菜,尤其是天丼,那甜鹹交織的醬汁淋漓而下,最是下飯。聽父親說,小春的老闆是日本人,娶了台灣妻子,後來女兒又嫁給了同鄉的日本人,故事本身就像一齣溫馨的家庭劇。

再往隔壁巷弄探尋,還有一家「藍鷹冰淇淋」(已歇業)。在那個年代的台南,異國文化的影響留下了清晰的足跡。沙茶爐帶著潮汕移民的印記,上海老大房與羊城小食是大陸各省家鄉味的體現,小春則是日本文化在台灣的落地生根。而藍鷹冰淇淋,我猜想,多半是因應戰後美軍協防台灣的需求而誕生的產物。當時在台南,時常能接觸到美軍帶來的西式生活習慣。例如五妃街靠近法華寺一帶,過去曾被稱為「牛奶間」,因為「德記牛奶」(已歇業)的牧場就設在那附近。若非美軍的駐紮帶來了不同的飲食需求,以傳統台南人的習慣,恐怕不會消耗那麼大量的牛奶。

彼時沙卡里巴市井百態 不遜於《清明上河圖》

繼續向西,行至與海安路的交會口,便是昔日赫赫有名的「沙卡里巴」(盛り場,sakariba,意為熱鬧之地)。這裡曾是台南最負盛名的小吃薈萃之地,彷彿一座流動的美食盛宴。赤崁點心店的棺材板、全生小食店(已歇業)的肉臊飯,以及各式各樣的攤販食肆雲集於此,空氣中瀰漫著各種新鮮食材烹調時產生的、複雜而誘人的香氣。就連路旁的烤香腸攤,那炆炆炭火上,不僅焙著滋滋作響的香腸,還有用牙籤巧妙串起的烏魚子與青蒜苗同烤。攤架上懸掛著的,則是一串串飽滿的烏魚腱,等待著被攤主悉心照料,焙烤出誘人的焦香。我時常幻想,若有畫家能將當年沙卡里巴的市井百態、眾生景象描繪下來,其精彩的程度,恐怕絕不亞於那幅著名的《清明上河圖》。

沙卡里巴(照片來源/網路老照片)
沙卡里巴(照片來源/網路老照片)

走出熱鬧喧囂的沙卡里巴,台南人俗稱的「九層樓仔」——合作大樓(已拆除)便矗立在眼前。這是當年台南罕見的複合式商業大樓,集電影院、百貨公司、歌舞廳乃至頂樓的兒童樂園於一身,是彼時台南最重要的娛樂地標。如果說,「五層樓仔」是中正路繁華的序曲,那麼「九層樓仔」恰好為這條老街的鼎盛歲月,畫上了一個輝煌的句點。當視線觸及「九層樓仔」時,空氣中便會悄然混入一絲鹹鹹的海風,伴隨著淡淡的魚腥味。那是因為,安平運河的盲段,就延伸至「九層樓仔」前方。在台南五期重劃區尚是一片廣闊魚塭的年代,要前往安平、億載金城,都必須在此搭乘俗稱「碰碰線」的公共汽船。

河樂廣場(攝影/蔡宗昇)
河樂廣場(攝影/蔡宗昇)

然而,到了八十年代,運河盲段被填平,原地興建起一座外觀模仿中國傳統宮殿式建築的「台南中國城」(已拆除)。從此,站在中正路盡頭遠眺安平落日的詩意景象,便成為了絕響。直到2016年,市政府決定拆除這座已然衰落的中國城,將其改造為親水公園——「河樂廣場」,才讓這片土地重新擁抱了開闊的天空與水岸。

味道,牽引著記憶的絲線,穿梭於時光的長廊。從一碗清湯的溫潤,到鳳凰花落的悵惘;從騎樓下風乾的臘味,到巷弄深處的異國料理;從沙卡里巴的喧囂,到運河夕照的消逝……每一種氣息,每一處風景,都沉澱為心底對府城台南,那份既熟悉又遙遠的,深深的眷戀。

約1955年臺南運河船溜碼頭鳥瞰照(照片來源/國家文化記憶庫)
約1955年臺南運河船溜碼頭鳥瞰照(照片來源/國家文化記憶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