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小情歌

我們在廚房外的天井用餐,剛剛一起動手做的辛苦馬上化為烏有,一餐飯的告白,都是圍繞著孩子的話題打轉,有居家生產、自然農法、放手讓孩子動手做等等,感覺時間一下子就飛走了。

全家福,後方是頭份黎屋公廳,阿婆抱著爸爸、阿公抱著叔叔,大約1972年。圖片提供/黎振君

親愛的光妹、光棣、光野、光然、光妞:
當你們好奇地撫觸著被爐火焙得烏黑的砂鍋,有好幾個缺口,不深,可能是清洗時,不小心摔傷的,再細看一路攀爬而上的裂紋,每個孔隙吸附了不同的氣味,散發著料理的軌跡,感覺阿婆的生命力似乎還在鍋裡流淌,即使她已經過世十四年了。身為家庭主婦,婚後移居臺中,廚房就是她的世界,常常一邊說阿公很挑食,讓她不知道要煮什麼才好?一邊又拿著食譜,為你們的爸爸和叔叔兩兄弟,端出筍乾豬腳、黃梨炒木耳、開陽白菜、三杯雞、京醬排骨、煎黃魚、蠔油牛肉……。還記得嗎?爸爸捏的水餃,會像裙襬一樣摺出細緻的花邊,就是阿婆教的!雖然是小家庭,擺盤和菜色絲毫不馬虎,阿婆從客家的味覺系統延伸至各種複雜的功夫菜,如行雲流水般,一一現身,甚至連南庄家鄉的山水和空氣,都被她封存了進去。

「誰來晚餐」錄影,壓軸場景就是廚房和餐桌

若說氣味能夠打破時間軸,連結過去的生命記憶,在有老灶的廚房裡做菜,這樣的機率簡直出奇地高,很容易找到塵封已久的用具,像是阿太(曾祖母)拿來蒸各式粄類的籠床,方方正正,完全沒有釘子,巧妙地用榫頭連接,蒸好的食物飽含木頭香味,帶著溫潤的水氣,在大家族時代,一次就能蒸出幾十個人的份量。說實在話,拿著完美道具,還真不知道如何使用?第一次實驗,爸爸邀集了頭份附近的新移民家庭,一起來炊「菜頭粄」,有數十年經驗的伯婆幫忙教作,大家七手八腳地泡米、削蘿蔔絲、打米漿、炒、蒸……,最後不管口感或外形都讓人十分滿意。

傅培梅老師是家庭主婦們的偶像。攝影/徐彩雲

老東西總是讓人著迷,2008年12月,公共電視邀請我們參加「誰來晚餐」的節目錄影,最重要的場景就是廚房和餐桌,擬菜單的時候,我們又想到籠床,天真浪漫的爸爸說:「最重要的菜色是『古早味』!」當時迷上「假面騎士」的你們,異口同聲說要做「超人菜包」,媽媽真心覺得要列入「客家創意料理」的頭號榜單!你們和爸爸負責這項主食,先去採墊菜包的柚子葉,蒸好以後,會帶著一股淡淡的清香。

五小福撫觸著阿婆留下來的砂鍋。攝影/徐彩雲

時至冬日,媽媽和剛滿一歲的光然負責「菠菜綠咖哩」(因為他算無尾熊等級,只能黏著我),菠菜攪碎後,煮滾放入油豆腐、海鮮等材料,再澆上椰漿,把南洋的陽光煨進翠綠濃稠的湯汁中,簡直絕配!最後一道甜點是手工熱豆花,沒錯,就這三樣而已。光妹負責削蘿蔔皮、兩個弟弟洗葉子(其實是玩水),爸爸把打好的米漿裝進布袋,綁上長板凳、壓出水、炒料、揉米糰,忙了一整天,就等客人大駕光臨。

來客樂於贊助食材與手藝 幫我們「加菜」!

我們開出的賓客名單有:幸福農莊的黎旭瀛醫師、動畫大師宮崎駿、公視兒童節目主持人水果奶奶,猜猜會是誰呢?結果,黎阿伯重感冒,由他太太惠雯阿姨帶著兩個小孩過來。那時我們一樣各有四個小孩,老四寶弟跟光棣同年,幾年後,你們都多了一個妹妹,兩家人,十個孩子,多麽奇妙的緣分啊!

拍攝「誰來晚餐」期間,四個孩子一起曬蘿蔔絲,從左至右分別是光野、光妹、光棣和光然。攝影/徐彩雲

準備到後來,我們都累了,爸爸邀請來賓一起做菜包,先生火煮水,用大灶蒸出一籠一籠軟趴趴的超人面具,惠雯阿姨也對豆花撒上黑糖的「乾吃法」感到不可思議。她之前的行程是新書發表會,手邊剛好留有一些食材,很樂於幫我們「加菜」!當她三兩下俐落地端出這道「和風味噌什錦」,眾人歡呼不已,節目的旁白說:「好不容易,來賓最辛苦的一餐總算要開動了!」

主要的材料有胡蘿蔔、白蘿蔔、香菇、味噌、味醂、青蔥和菊苣。作法不難,蔥切細,爆香後調入攪拌好的味噌和味醂,兩種蘿蔔切成一公分半的薄片,放入平底鍋,用中火水煎、白蘿蔔正反面刻花,逼出水分,降低生澀的口感,和香菇一起煎熟,再調入醬汁,等鍋內微微發泡,便可盛盤,上方隨意撒上菊苣,簡單的調味,很能凸顯當季蔬果的鮮甜。我們在廚房外的天井用餐,剛剛一起動手做的辛苦馬上化為烏有,一餐飯的告白,都是圍繞著孩子的話題打轉,有居家生產、自然農法、放手讓孩子動手做等等,感覺時間一下子就飛走了。

重現阿婆熱情餘溫的料理 封存記憶山水與空氣

看著阿婆留下來的砂鍋,我想起她曾經握著滾燙的鍋緣,用豆油和砂糖混合的醬汁上色,不用多久,一道滋滋作響,跳著踢踏舞的三杯雞就出場了!也許我們可以演繹出阿婆的「味緒」(味道),好,原來媽媽的廚藝是被激發出來的,不管哪種版本,你們都很捧場,讓媽媽信心大增。先把有皮的那一面下鍋煎,逼出油脂,加入半碗薑片、幾瓣蒜,用雞油和黑麻油煸得微微捲曲,才容易吸收醬汁,那是最下飯的精華,接著放醬油、酒和幾顆黃冰糖,此時要掌握熟度,聽見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再從炒鍋移至砂鍋,繼續燒熱,待有些粘稠,沿著鍋壁澆上一圈酒,最後拌上阿公種的七層塔(客家人少蓋兩層)和紅辣椒牽香提味,甘醇的香味撲鼻而來,配上剛煮好的白飯,飽足感倍增。

連砂鍋的紋路都瀰漫著縷縷香氣。攝影/徐彩雲

吃到這鍋重現阿婆熱情餘溫的料理,彷彿聽見她唱著一首接一首的餐桌小情歌,聽見爸爸和叔叔的柔軟童年,聽見他們青少年時期的火爆快炒,或許也聽見南庄的山水和空氣,都被她封存了進去,我想,這是你們去到任何廚房、餐桌、去到世界任何一隅,都能侃侃而談的人生回味。

好朋友 媽媽留


公視 誰來晚餐/第二季第29集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4LPSk-2w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