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古碧玲

討債

三歲的兒子看見那一大盤包裝得色彩鮮豔的糖果餅乾,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趁大人不注意時,拿一個拆開嚐嚐味道後,丟掉又拿一個,就這樣到處亂丟引來一堆螞蟻,朋友趕緊來告狀,我把兒子抓到跟前,鄭重警告他:「東西拿了就要吃完,如果沒吃完丟掉就要打100下,知道嗎?」

[dropcap]台[/dropcap]語「討債」有兩個意思,一是真正來討債的,二是浪費。我從國小四年級開始學煮飯做菜,很喜歡看食譜,偶而做些連母親都不會做的菜,如果試驗失敗,就偷偷端去倒「湓桶」(餿水桶),常讓母親罵我「討債」。

母親出生的年代還有跑空襲,戰後生活環境艱難,即便家中有田可耕種,終年辛勤也只能勉強溫飽,每天都吃番薯簽加少許米粒,番薯簽還都是「臭香的」(蟲蛀)或「臭潽的」(霉味),母親說她吃番薯簽吃到怕,欲吃吞不下,不吃餓得頭昏眼花,所以她最見不得能吃的東西被糟蹋。

攝影/古碧玲

叮嚀叮嚀再叮嚀

從小母親就常恐嚇我們,能吃的東西若太「討債」,以後會做乞丐,這就是天公伯的報應。我記得國小課外讀物也曾看過一個故事,有一戶大富人家,平日裡慣常奢侈浪費,不時有米飯順著水溝流出牆外,被儉樸的鄰居撈起曬乾儲存,有一年富人家遭逢變故,家產一夕之間化為烏有,連三餐都不得溫飽,幸虧鄰居伸出援手,提供米糧給他們度過難關,富人再三感謝,鄰居卻表示他並沒有幫什麼忙,那些資助他們的米糧都是過去從水溝流出來,被他收集起來的,足夠他們吃上一整年,這個故事也是在教育小孩,浪費食物以後會沒飯吃,所以我也拿我阿母訓斥我們的話告訴小孩說:「浪費食物以後會變乞丐。」

說是這樣說,小孩並沒有那麼好騙,而且對於「變成乞丐」的報應這回事,只有像我母親那一代經歷過長期困苦的人,才會對沒飯吃感到恐懼吧?所以孩子對食物的態度還是要從小養成,記得兒子才三歲的時候,有一次去六龜朋友家的莊園渡假,兒子看見那一大盤包裝得色彩鮮豔的糖果餅乾,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趁大人不注意時,拿一個拆開嚐嚐味道後,丟掉又拿一個,就這樣到處亂丟引來一堆螞蟻,朋友趕緊來告狀,我把兒子抓到跟前,鄭重警告他:「東西拿了就要吃完,如果沒吃完丟掉就要打100下,知道嗎?」

兒子似懂非懂的點頭,接下來我開始密切注意他的動向,看見他不一會兒又靠近那盤糖果餅乾注視著,我便沉聲提醒他:「拿了就要吃完喔!吃不完丟掉會被打100下。」他看著我表情猶豫,最後還是伸出手,我又再提醒一次:「決定好再拿喔!拿了就一定要吃完才可以。」

兒子謹慎的左挑右選終於拿起一個,我立刻指著一把為他準備的椅子說:「坐在那裡吃完才能走開。」那個糖果我從頭到尾盯著他吃完,這個模式持續了很久,從此他就慢慢養成慎選食物不浪費的習慣,一直到現在他也當父親,我常笑看他警告他的女兒食物不可以浪費丟掉。

婆婆媽媽都練就一手惜食愛物的好功夫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飱,粒粒皆辛苦」,從小在農村生長,看著家族每位長輩雞鳴即起,不論天寒地凍或烈日炎暑,為了收成終年辛勞,阿公黝黑臉龐線條如銳利割人的稻葉,阿嬤粗硬龜裂的腳跟如旱涸的泥土,因為知道生活艱難,所以對人與土地、植物的關係自然有深刻的體會,一碗飯一粒果實都得來不易啊!因為先生一度務農為業,孩子整個求學時期我們都住在一個山腳下的小農場,收入微薄,三餐飲食簡單,挑嘴的兒子常會問:「沒有別的東西可以吃嗎?」我就會拿出他更不喜歡吃的讓他做選擇,然後他就會默默的把飯吃完,天下事皆「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我不忘提醒孩子:「你們知道非洲每天有多少小孩餓死嗎?我們有得吃就很好了。」

攝影/古碧玲

早期農業社會物資缺乏,所有婆婆媽媽都練就一手惜食愛物的好功夫,把白蘿蔔的外皮削厚一些,煮出蘿蔔湯與涼拌蘿蔔這道小菜;從田裡挖回兩棵芋頭,煮成芋頭粥,剩下的芋蘅撕去外皮的粗纖維,切斜片滾水渫掉咬嘴的澀味,加醃漬的鳳梨豆醬同炒,變出另一道配菜;種蘆筍的人會把切除下來的「蘆筍頭」(近根部那段)煮蘆筍茶喝,摘蘆筍欉春天抽長的嫩芽炒菜;種西瓜疏果摘下的小西瓜醃成西瓜緜,小小黃瓜緜醃成醬菜配稀飯;田頭田尾都有一些免費的野菜可摘取,例如烏籽仔(或稱烏甜仔,學名龍葵)、山筒蒿、鳥莧仔、豬母乳(馬齒莧)等,全都是上天的恩賜。

反觀現代社會,奢侈浪費的風氣習以為常,對美食的過度追求使人的味覺失去對食物原始滋味的鑑賞力,菜不好看不買,水果不甜不吃,買回來的食物常放到過期丟掉,種種「討債」的行為讓那些老輩嘆息不止。所有的物資都來自大地蘊藏的寶庫,當有一天地球能源耗竭時,也必將是人類浩劫的開始,「討債」的人們啊!到時候恐怕連「乞討」都沒一碗飯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