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爐時分,麵包都放在高高鐵層架的鐵盤中,一個鐵盤一個種類:菠羅、克林姆、紅豆、椰子、花生、香蔥……除了香氣四溢,每個麵包都油油亮亮的,好像一張張精精神神的小臉蛋。
[dropcap]那[/dropcap]日微寒,我走入了城南的「蔡萬興」;老店裡,有著歲月。
我是來參加「城南小點」講座活動的。老師妙語如珠,一盤盤珠玉般的小點也一一端上,讓老舊的桌都燦亮了。於玫瑰酥糖、黑麻酥糖、南棗夾核桃、香酥鍋巴後,工作人員端來一個小盤,盤上顫動著一塊亮澤的雪白,是倫敦糕!
味蕾忽而冒起倫敦糕的酸與甜,我的歲月也忽兒回了頭。
這根本是目不暇給的萬國博覽會!
那時,我是個小女孩。母親常攜著我與姊姊逛西門町,在「生生皮鞋」添購學校裡其他女生沒有的白皮鞋,到「第一百貨」、「今日百貨」挑衣飾,看時尚。小孩兒哪懂什麼叫時尚,媽媽逛得興頭,忽略了我們,無聊堵得心頭發悶,又或身上洋裝的蕾絲搔人刺癢,讓心底也冒了刺、生了毛,便開始跟媽媽鬧脾氣。
「下次不帶你們來了!」媽媽的態勢也被火氣鍛灼成鋼,偏偏在一轉身看到吸引她的商品瞬間軟化,露出笑臉又逛了起來,卻沒忘朝著博愛路的方向走去,最終領我們到了「世運點心」。
雪白倫敦糕就在架上哪!旁邊還有著林林總總的麵包、點心。日式豬排、雞肉蔬菜、芝士火腿等三明治,是土司夾配料後切成長塊狀並排,以看得到內餡的切面示人;檸檬蛋糕穿著一身艷黃,上頭以綠字標示出「法國式點心」;幾乎能反光的光潔小袋中,裝有巧克力杏仁脆片、杏仁千層酥、杏仁瓦片、香草核桃等各式餅乾;冷藏櫃裡一個個以奶油塗面、上妝的生日蛋糕爭奇鬥艷;另一頭熱鬧冒著蒸汽的,是蘿蔔糕、海棠果、蟹黃燒賣、叉燒包等港式點心,還有滷汁添了沙茶醬的豆干、豬血糕、雞腿等噴香滷味;而一盒盒豆皮壽司與小黃瓜壽司捲,則安安靜靜層疊在一角。
對一個孩子來說,這根本是目不暇給的萬國博覽會!心裡只管不斷納入麵包與點心的模樣、色彩、香味、哪還有空間給悶氣停駐呢?
麵包,屬於午後的點心
在這萬國博覽會中,我和媽媽、姐姐都喜歡招牌奶油泡芙。這泡芙巨大,當場點了,當場才填入餡料。一口咬下,先遇上表皮外層的香與脆,接著是表皮內層的酥與鬆,然後,香香、滑滑、濃濃、甜甜的奶油一湧而來,淹沒了所有。
然而,博覽會無法天天看,奶油泡芙無法天天嘗,尋常的日子,就在家附近名喚「李味香」的小店買麵包。
當時人們的早餐還多以稀飯搭配肉鬆、醬菜,或以燒餅油條、飯糰搭配豆漿,並不時興吃麵包。
麵包,屬於午後的點心。
有時,我抓了錢奔出大門,向左一拐跑啊跑啊跑,跑到街角橫霸著「三角窗」、店門大敞的五金店,左轉,再跑啊跑啊跑,總要到了「柑仔店」才緊急剎車,興沖沖玩一下戳戳樂,買一根包著艷紅話梅的麥芽棒棒糖或其他,接著再一路跑向街尾,一頭栽進了麵包香。
有時,我與姐姐上完鋼琴課,腦子還隨著節拍器答答答響著節奏,一邊將琴譜頂在頭上,張著雙手練習平衡走,就這樣走向了麵包香。
有時,奶奶領我們到市場吃上一碗綠豆粉圓,儘管齒頰還殘留粉綠豆的碎屑與碎冰喀啦喀啦、粉圓咕嚕咕嚕的口感,仍無法滿足,還是拉著奶奶鑽入了麵包香。
「李味香」是間傳統麵包小店,出爐時分,麵包都放在高高鐵層架的鐵盤中,一個鐵盤一個種類:菠羅、克林姆、紅豆、椰子、花生、香蔥……除了香氣四溢,每個麵包都油油亮亮的,好像一張張精精神神的小臉蛋。
我是個不挑食的小孩,除了超越我所認知的「食物」,如兔子、飛鼠這一類之外,什麼都能吃得很開心。
花朵狀花生麵包帶顆粒的餡料,讓人味蕾也開出花;盤捲狀椰子麵包,椰絲清香也在鼻腔內盤盤又捲捲;菠羅麵包若分趁熱與放涼兩種吃法,便能享有表皮酥脆與軟糯兩種口感;細嚼紅豆麵包,可捕捉到表皮白芝麻細微卻深厚的滋味……
臺式鹹食胃 最愛金黃油亮蔥麵包
但或許由於父親自我們小時,就愛帶著家人到處吃臺式小吃,因而養成了我的鹹食胃,所以,我特別愛的,是蔥麵包。
剛出爐的紡錘形蔥麵包,金黃油亮,中央塗了美乃滋之處撒著青綠蔥花,某些蔥花邊緣更略帶焦黃,還沒入口,那鹹的、香的氣味,已大大滿足了我的胃。
前些時候,母親大病一場,住院整整一個月。一日陪病,中午時分到醫院外覓食,穿了小巷走得遠些,不意撞見巷尾竟有家世運。彼時,大手術後的母親已從加護病房轉普通病房,能自由吃食了。我走入店內,見到架上陳列著法棍、雜糧等諸多歐式麵包,已不復以往模樣,幸而,港式點心、台式滷味、壽司還是有的。
問了店員有沒有泡芙,對方確認了「要幾個」之後,端出脆皮,現場填入滿滿的餡料。
母親看到泡芙,顯出病中難見的興奮,喜孜孜慢慢品嘗,還說隔日想懷念一下豆皮壽司的滋味。不知,她是否因此回憶起那段愛逛街的年輕媽媽時光。
而我,倒是又想起了我的萬國博覽會,連同著,午後的麵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