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鑾鼻燈塔(攝影/新井一二三)
鵝鑾鼻燈塔(攝影/新井一二三)

【海角七號】之旅

估計很多人看過一部電影以後,會想要去作品裡出現的地方。對我來說,曾最強烈地渴望去的地方是【海角七號】中的恆春半島。

「友子,妳還站在那碼頭上嗎?」

記得那是二〇〇八年,從台灣傳來了一部國片轟動著全島的消息。我在日本上網尋找,當初只找到預告片。「友子,妳還站在那碼頭上嗎?」日語台詞念完之後,就響起來浪漫的主題音樂。場面顯然是太平洋戰爭結束後,日本人匆匆被遣返回去的時刻。光看那幾十秒鐘的片段,我的眼睛都不禁潮濕起來,好期待看整部片了。

終於買到光碟是幾個月以後的事了。我重複又重複地看,每看一次哭一場。看了七次哭了七場後,寫成一篇題為〈【海角七號】為什麼教我哭?〉的影評,發表在台灣報紙上了。那部電影感動人的地方,不僅有戰敗導致的情侶離別,還有孫子女一輩替阿公、阿嬤完成跟過去和解的歷史任務。

恆春城門。(攝影/新井一二三)
恆春城門。(攝影/新井一二三)

不過,叫我愛慕不已的是影片中多姿多彩的台灣人。他們有在台北奮鬥多年了都最後挫折的搖滾樂手阿嘉、原住民排灣族的警察勞馬、勤奮推銷小米酒的客家人馬拉桑、暗戀修車行頭家娘的水雞,還有邊彈月琴邊唱日語版德國歌曲【野玫瑰】的老郵差茂伯。我第一次在影片中目睹了:南臺灣的年輕一代,個個都是流利講台語和華語的雙語人。再加上,勞馬跟他父親合唱排灣語歌曲(族語歌詞中仍保留著源自日語的單詞),客家人馬拉桑則應該也回家就說客語的吧。真叫我感嘆:這到底是什麼樣的多語言社會!

影片中木造房子 影片爆紅後果然改為旅遊點

二〇〇九年夏天,我策劃好了舉家去南臺灣繞一圈恆春半島之旅。飛機抵達桃園機場後,直接乘高鐵到台南,然後由高雄搭車去屏東山上的霧台村,為的是看看勞馬口中的「魯凱公主」究竟來自何方。在霧台要住的民宿,我都訂好了。誰料到進入八月以後,台灣中南部下的雨越下越大,最後不幸造成了八八水災的悲劇。我們也只好放棄原計劃。再等到那年年底,終於去成了嚮往已久的恆春半島。

恆春之旅的起點是影片中舉行歌手甄選會的車城,然後進入了有美名叫「月琴之鄉」的恆春鎮。南台灣的二弦月琴跟中國傳統的阮咸形狀就不一樣,曲目也在當地跟平埔族的音樂混合,代表人物是有原住民血統,以【思想起】聞名的琴師陳達。果然在地老郵差茂伯都會彈月琴,在影片中更被譽為國寶了。

一八七〇年代,日本出兵至此的「牡丹社事件」以後臨時抱佛腳似地建起的恆春城,部分城牆還保留著,讓阿嘉和茂伯等人常常騎機車穿過城門。那城門內就有阿嘉在影片中住的木造房子。果然影片爆紅後改為旅遊點,我們付錢上陡梯階到二樓去,看了影片中阿嘉隱藏許多郵件,包括從日本寄來的七封老情書的他臥室。

阿嘉の家。(攝影/新井一二三)
阿嘉の家。(攝影/新井一二三)

「可是友子桑,也許看得到彩虹吧?」

那天我們包了輛計程車,從前晚投宿的四重溪溫泉清泉旅館出發,經過阿嘉的家、友子阿嬤的家、茂伯的家、勞馬和他父親上班的滿洲警察所、阿嘉抱住了友子的白砂砂灘,最後抵達了墾丁海灘東南角的鵝鑾鼻燈塔,前面的大海是通往菲律賓的巴士海峽。就是在附近渡假飯店後面的沙灘上,恆春在地樂團為日本歌手中孝介暖場,演出了沒有人能預想到的精彩演奏。

我們在墾丁過了二〇〇九年的除夕夜。飯店院子裡通宵有人放煙火。第二天則是一〇年的元旦。南國台灣的又南端,氣溫足夠高,當時小學六年級的兒子果然在飯店戶外的游泳池,遊了來回一百米。

經典影片【海角七號】裏有很多令人難忘的場面。其中之一是中孝介坐小飛機抵達恆春機場,友子去迎接的鏡頭。從機場往墾丁飯店的路上,友子擔心第二天舉行演唱會的時候會不會雨。中孝介看出她心中的憂鬱,對她說「可是友子桑,也許看得到彩虹吧」。果然他的預言不僅成真而且推動整個故事的發展和圓滿結束。自此彩虹成為了台灣電影中的吉兆。很棒的是彩虹的傳說本來屬於原住民,後來被全體台灣社會所接受。

【台灣物語】台灣有台北和台北以外

新井一二三全家在【海角七號】場景之一的阿嬤家(照片提供/新井一二三)
新井一二三全家在【海角七號】場景之一的阿嬤家(照片提供/新井一二三)

我們回程就從恆春機場起飛往台北。正逢年初,既冷又潮的台灣北部,風土民情跟海島味道超重的南部不一就是不一樣。

第二年,我有機會直接向【海角七號】的魏德聖導演請教,然後細寫那趟旅行過程的【台灣為何教我哭?】一書在台灣出版。我在網路上驚訝地發現,竟然有台灣讀者學學我走過的路線,去了一趟恆春半島。將近十年後,我亦發表日文作品【台灣物語】(台譯【我們與台灣的距離】),開頭就講:台灣有台北和台北以外。可以說這些都是【海角七號】之旅生下的果實。往電影背景出發,我幸虧能加深對寶島台灣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