鍋盔(攝影/周姚萍)
鍋盔(攝影/周姚萍)

豐食麵點

服務員推著小車前來,於桌上放置四碟配料,分別為蒜苔、青蔥、香菜、青韭,又有小爐置於空椅上,接著,就在桌邊為我們現煮:先在鍋裡煮沸酸湯,加入蛋皮,接著下細如髮絲的一或兩坨麵,並以湯勺迅速將四種配料撥進碗裡,隨後把鍋中煮熟的麵連同酸湯舀入碗。

友人長期旅居西安,一次他回台,於聚餐席間吆喝著說:「來玩啊!春天來,天氣好,還能賞花,牡丹苑裡的牡丹,開得可漂亮了。」

牡丹花團團圓圓的模樣,富泰貴氣,總讓人聯想到唐朝仕女,也讓人聯想到流金艷彩、雍容大氣的盛唐。

而西安,儘管曾為歷代都城,現今留存城牆樣貌則是明代所修築,但也總不自覺將它與唐朝畫上等號。

來自古都牡丹的邀約,沒誰能有推辭的理由,但要協調出大家都得空的時間,畢竟費了一番功夫,敲定期程後,已幾近入夏。我問友人:「等我們去了,牡丹還盛開嗎?」他向來有豪氣,以似乎能呼風喚雨的語氣回我:「我叫它們留下幾朵等你們。」

為了「賞長安牡丹」而去,但終究錯過,前往大雁塔、牡丹苑,都只見月季和芍藥。不過,沒想到的,卻是陝西麵點多如繁花,令人眼花撩亂。

餄餎•乾州麵點•乾州酸湯麵

於友人親手料理的台、客混搭風家宴後,我們的外食第一餐,在「小六湯包」。那兒的湯包自然不戰而敗,因為我們可有十八折的鼎泰豐呢。不過,席間黑乎乎的,像麵又像涼拌菜的料理,倒是新鮮。那叫「餄餎」,一種自明朝流傳而來的麵點,又稱「河漏」,使用餄餎床製作,靠人坐上木桿往下一壓,蕎麥或玉米等麵團就從篩子孔洞「漏」出,落入滔滔如「河」的滾水中。我們點的是涼餄餎,細長的麵條澆上油潑辣子、老陳醋,一點兒黃豆芽與青蔬,以爽脆伴著麵的Q彈。

小六湯包(攝影/周姚萍)
小六湯包(攝影/周姚萍)

造訪明代古城牆及曲江池遺址公園那天,我們享用的是乾州麵點。菜一上桌,狀如菊花的乾州鍋盔立刻吸引眾人目光。據說秦朝軍隊為了統一六國而四處征戰,行軍時需要乾糧,便將麵團放入圓形盾牌裡,用大石頭圍圈生火,以小火慢烤成厚重如盔甲的麵點,因此稱作鍋盔。鍋盔切片後嚼來外脆內韌,附上一盤辣醬,蘸著吃,醬香揉合麵香,也添了些潤澤。

另有乾州酸湯麵頗特別。服務員推著小車前來,於桌上放置四碟配料,分別為蒜苔、青蔥、香菜、青韭,又有小爐置於空椅上,接著,就在桌邊為我們現煮:先在鍋裡煮沸酸湯,加入蛋皮,接著下細如髮絲的一或兩坨麵,並以湯勺迅速將四種配料撥進碗裡,隨後把鍋中煮熟的麵連同酸湯舀入碗。我原本嗜酸,且配料襯得湯頭更顯鮮香,麵的口感又十分滑潤,唏哩嚕呼便是一碗接一碗。

乾州酸湯麵(攝影/周姚萍)
乾州酸湯麵(攝影/周姚萍)
鍋盔(攝影/周姚萍)
鍋盔(攝影/周姚萍)

乾州酸湯麵也有傳說,據聞唐朝修築乾陵時,軍卒和百姓不分日夜趕工,他們的家人將擀好切細的麵條搭在竹竿上曬乾,再捆成一把一把的,連同調好的酸湯送至工地,以供勞動者休息時下麵澆酸湯食用,既充飢又解渴,後來,也漸漸演變成如今的模樣與吃法。

金線油塔做工繁複 繞著手指纏為塔狀

後來逛回民街,還見到麻將涼皮、肉夾饃、炒涼粉等多種麵點,而當日午餐,我們品嘗的是羊肉泡饃佐糖蒜。

儘管我抱著隨興的旅行哲學,未見牡丹並無遺憾,但想起時總要虧虧老友說:「你不是說要叫牡丹等我們嗎?」

不知友人是否太不甘心?還是真神通廣大?那日來到耀縣銅川的藥王寺,走過腹地頗大的各區域,正準備折返時,友人說尚有一區未拜訪,說不定有牡丹等著我們呢。大夥兒由他領頭匆匆趕抵,鐵柵門卻正好關上,都已過傍晚五點了,友人依然央著師傅說想入內一覷,師傅竟也允了。裡頭可參觀處因委外經營,門扉皆緊閉,但園子裡真有牡丹盛放;艷色牡丹花香濃郁,我們如蜂蝶盤桓著不肯離去。

這下,我順心遂意賞了牡丹,再也沒話頭虧老友。

回民街的麻醬涼皮(攝影/周姚萍)
回民街的麻醬涼皮(攝影/周姚萍)

訪藥王寺為午後,那天上午參觀三原城隍廟時,嘗了金線油塔,並在老黃家用午餐。

金線油塔是唐朝美食,做工繁複,麵皮桿好,塗上煮化後加了鹽與五香粉的豬油,再切為小段,繞著手指纏為塔狀。它原本是用烤的,後來改成用蒸的,蒸熟後拿起用筷子挑散,再澆上油潑辣子食用。不過,我們匆匆路過,買了,手一抓,直接當成點心兩、三口吃下。

泡泡油糕,咀嚼時酥脆中纏綿著桂花香

老黃家則是正餐,疙瘩麵、籠籠肉夾饃、泡泡油糕慢慢嘗。

疙瘩麵上了桌,每人三份燙熟的麵、一碗酸湯、一碗肉燥,再一碟油潑辣子。我們一時之間不知如何「下手」,得聽友人仔細說明:一是將乾麵拌上肉燥享用;二是將麵放入酸湯,再加油潑辣子拌勻後,只吃麵,留下酸湯;三是把最後一份麵入酸湯,加油潑辣子及肉燥品嘗。

老黃家籠龍肉(攝影/周姚萍)
老黃家籠龍肉(攝影/周姚萍)
老黃家疙瘩麵(攝影/周姚萍)
老黃家疙瘩麵(攝影/周姚萍)

而籠籠肉看來紅通通的,極為肥潤。它是以五花肉加上米粉、辣油、五香粉等配料蒸製到軟爛,再夾入很像台灣刈包的饃當中,吃來鹹香帶辣勁。

泡泡油糕屬油糕的一種,但就像有人朝它用力吹氣似的,膨脹成氣球形狀,讓人完全想不透是怎麼做出來的?用筷子朝它輕輕一戳就碎,餅皮薄如蟬翼可透光,咀嚼時酥脆中纏綿著桂花香。

據說它是唐朝宮廷中大臣初拜官或升遷,獻給皇帝之「燒尾宴」名點。要做出泡泡油糕得靠廚師高超手藝,掌握油、水、麵的比例,並控制油溫,讓油糕投入鍋內,內部可產生大量水蒸氣,並漸漸膨脹焦化成氣泡狀。

還真是唐朝的長安哪!單是麵點就有如此多唐代飲食的流衍。

小山村(攝影/周姚萍)
小山村(攝影/周姚萍)

而拜訪藥王寺那天,於登高望遠時,驚喜見著散布著窯洞的黃土坡。離開西安前兩天直上翠華山的秦嶺大草甸,也路經荒漠的黃土小山村,沿途景色更是斧劈皴、披麻皴所皴出來似的。

北方風土如渴筆皴擦,小麥、雜糧拔地起,西安連日的豐食麵點,就生自我們腳下所踏過的那片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