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法》五大漏洞(4)雜混不明內容稱為「調味料」、「香料」?合併標示的巧門

台灣的《食品衛生管理法》,已經趕不上食品化學工業「日新月異」的改變,甚至在法規上更有許多自相矛盾、荒謬的漏洞,讓部分不肖業者有法律漏洞可鑽,以犧牲民眾的健康為代價,「合法」賺取暴利。此刻,民間正在推動《食品衛生管理法》的修法,日前已排入立院,希望能讓法規更完善,真正保障食品安全。上下游新聞網針對影響你和家人日常飲食安全的《食品衛生管理法》五大漏洞,製作系列專題,希望大家一起正視問題,關注修法進度。(閱讀完整系列請點選這裡

 漏洞4:雜七雜八混一堆叫「調味劑」、「香料」?合併標示的巧門

拿起滷味攤上的速食麵或是超市架上的糖果,仔細注意背後的食品標示,你是不是也常好奇標示上籠統寫著「調味劑」、「香料」的究竟是哪一種「東西」?

多數的情況下,你大口吃下、稱做調味劑或香料的恐怕不是「一種」東西,而是「很多種」;最重要的是,這樣標示是合法的!

根據食品衛生管理法施行細則第 11 條之四

 (食品添加物)屬調味劑(不含甜味劑、咖啡因)、乳化劑、膨脹劑、酵素、豆腐用凝固劑、光澤劑者,得以用途名稱標示之;屬香料者,得以香料標示之

換句話說,只要添加物的功能是屬於調味劑、乳化劑、膨脹劑、酵素、豆腐用凝固劑、光澤劑,都可以用功能來攏統稱呼;而功能是香料的,則可以稱做香料。

這產生了一個相較籠統的結果,譬如業者用了多種添加物做為複方調味料,「依法」他只要標示「調味劑」三個字即可,不需要告訴消費者細部成分,也由於複方添加物不需查驗登記,所以衛生主管機關往往也不知道裡頭包含哪些成分。

數量龐大的香料化學物質毫無管制配套

香料部分,則是更大的漏洞。

目前從事香料業的鄭名凡解釋,相較於國外有專業訓練的調香師制度、業者有自律的能力,更進一步嚴格區分天然(Natural)、等天然(Natural Identical)、人造(Artificial),以及用於香水、食物、日用品的不同香料等級;反觀台灣,自從廢除複方食品添加物與食用香料查驗登記後,卻沒有相對應的配套措施協助業者自主管理,以至於台灣的食用香料管理「大開倒車」。

事實上,食用香料大多屬化學物質,具有不易久存的缺點,而屬油狀的香料更必須加石油化學溶劑,食用香料免除查驗登記後,食用香料化學溶劑的安全性和劑量問題也就不容易受監控,被大量使用在食物當中。

鄭先生打開一小罐玻璃瓶稍微搖晃,散發出檸檬的清香,並解釋到「純粹就檸檬味道而言,難以分辨這罐化學物質是否屬於食品添加物,或者是用在生產殺蟲劑,」而常見能產生各種香味的多數香料,配方也不一定屬於食品添加物之中,因此不受使用範圍與限量的規定,更別提許多是屬於工業級原料。

如此一來,導致許多業者不顧濃度與影響劑量,擅自調配、混合、分裝化學香料,過程中產生化學變化或毒性都不自知,下游業者、消費者也跟著受害。「吃進人體的藥品是化學,受到嚴格管制,」鄭名凡強調,「同樣被吃進肚子的食品添加物和香料也一樣是化學,管制卻非常鬆散!」

合併標示的巧門,以及不受食品添加物管制的部分香料業者,已經成為台灣民眾食品安全的另一大漏洞。


食品衛生管理法施行細則第 11 條

本法第十七條第一項第三款所定食品添加物之標示,應依下列規定辦理:

(中略)

四、屬調味劑(不含甜味劑、咖啡因)、乳化劑、膨脹劑、酵素、豆腐用

凝固劑、光澤劑者,得以用途名稱標示之;屬香料者,得以香料標示

;屬天然香料者,得以天然香料標示之。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